免费论文网 首页

礼貌用语的概述

时间:2019-03-11 17:49:02 来源:免费论文网

礼貌用语的概述 本文关键词:用语,概述,礼貌

礼貌用语的概述 本文简介:1绪论  1.1中日礼貌用语对比研究的价值与目的。  语言学习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培养人们的交际能力,达到良好的沟通与交流。礼貌语言是人际互动和社会交往的重要手段。但礼貌的表达总是会受到特定时代和民族文化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礼貌观念及礼貌标准,不同的对象、环境,

礼貌用语的概述 本文内容:

  1 绪论

  1.1 中日礼貌用语对比研究的价值与目的。

  语言学习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培养人们的交际能力,达到良好的沟通与交流。礼貌语言是人际互动和社会交往的重要手段。但礼貌的表达总是会受到特定时代和民族文化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礼貌观念及礼貌标准,不同的对象、环境,其礼貌语言的表现形式、特点都有所不同。因此对礼貌语言进行研究,不仅要研究礼貌语言具体的表现形式,更要研究礼貌语言中反映出的民族文化价值取向。

  就汉语而言,汉语的背景是中国文化,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以礼闻名世界。"礼多人不怪"已成为中国人际交往的特点之一。所以在传统汉语中,敬称、谦称、颂辞、卑辞这些礼貌用语特别发达。现代汉语中的礼貌用语,虽不再像古代汉语中的礼貌用语那样丰富多彩,但也保留了自身的特点,都具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和中国的历史渊源极深,都属于东亚汉字文化圈和儒家文化圈。中国盛唐时期,日本大举学习中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文化。长期的历史、文化交流让中日两国文化在某种程度上相似。但两国究竟有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历史发展背景。

  体现在礼貌语言上也是具有各自的民族特点。在跨文化交际中,日语学习者应该避免先入为主,发现中日有很多共同点的同时,也要看到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减少误用,从而促进双方良好人际关系的互动。

  1.2 研究现状综述。

  目前,礼貌语言的研究是不平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英语和汉语礼貌语言的对比研究上,而汉语和其他语言之间的对比研究相对薄弱。

  汉日之间礼貌用语的研究,远不如汉英礼貌用语丰富。笔者从汉语礼貌用语研究、日语礼貌用语研究以及中日礼貌文化探究这几个方向查找了相关文献资料,下面将这些文献进行分类,以窥探国内外对中日礼貌用语的研究现状。

  1.2.1 礼貌用语的研究现状。

  在知网平台上,笔者找到相关论文若干,去粗取精,以下文章值得分析。

  郭铁妹、刘风光和王胜的《礼貌语言行为的文化内涵研究》从语用的角度来看,文章提出了四种礼貌语言的观点:社会契约理论,会话准则观,面子观和契约观。还介绍了在礼貌的概念上,东西方存在的差异和冲突。最后研究了跨文化礼貌特性的正确方法。

  张树铮的《浅谈礼貌语言》为礼貌语言下了定义,讲述了礼貌语言的功能,礼貌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变化,归纳了礼貌语言的特点,礼貌语言的几种形式以及礼貌语言的语言形式。

  陆华和李亚才的《言语交际中的礼貌理论要析》分析了礼貌理论的模式,介绍了礼貌理论的 SHE 模式,从理论入手,研究了礼貌原则和影响礼貌策略性选择的语境要素。

  赵雄和吴新华的《言语行为在礼貌语中的运用 》介绍了言语行为理论,礼貌原则与礼貌现象,研究了礼貌用语里的言内或直接言语行为以及礼貌用语的言外或间接言语行为。

  刘艳聪的《语言中的礼貌现象与性别差异》主要研究了礼貌现象与性别的关系。主要介绍了语言的性别差异表现,女性的用语更加委婉,偏向情绪的感受,而男性更加直截了当。

  1.2.2 汉语礼貌用语的研究现状。

  该论文汉语礼貌用语十分丰富,从敬称、谦称、感谢语、道歉语、问候寒暄语、委婉语、应答语等都是汉语礼貌用语的研究。不仅得从词语本身进行研究,更得挖掘汉语礼貌用语背后深刻的文化价值观与内涵。

  林一心的《社交礼貌用语与民族文化心态》研究了汉语当中敬称语,体现了中国社会重礼的传统文化观念。研究敬语、谦词,能挖掘出语言背后的传统的中庸道德和自我贬低的社会文化心理。文章还研究了亲属与非亲属称谓,体现了汉民族重宗族、重血缘的人际关系心态。研究了汉语独特的问候语和寒暄语。文章还研究了委婉语的使用,体现了汉民族"厚德载物"的精神。

  赵则玲的《汉语礼貌用语的文化内涵》指出文化的代码,通过对汉语称谓语、谦恭语、招呼语以及祝福语的研究,来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今文化的秘密。

  李海霞的《"谢"多道谢义的性质和发展》从上古时代的"谢"字含义说起,从古至今的详尽的研究了"谢"字的意义。

  游戚东梦的《从汉语称呼语中透视中国文化和礼貌》将礼貌语言定义为广义的和狭义的,并且研究了中国和西方文化不同的礼貌语言,从而分析出中国文化价值观。

  李丽娜的《汉语"感谢"言语行为研究》将言语行为的分类理论作为基础,将感谢言语分为:直接感谢言语行为和间接感谢言语行为。直接的感谢言语行为指专门感谢的词语,间接的感谢言语行为指除去专门感谢的词语,可以在功能上发挥感谢作用的话。

  李淑宁的《浅谈中国高语境文化下的感谢语特点》借鉴了李丽娜的文章,将感谢语分为直接感谢语行为和间接感谢语行为,并详细研究了简洁感谢语的形式,其中,具有中国特色的有关切式、道歉式以及责备式。最重要的是,文章通过分析中国的高语境文化,来探讨了中国人为什么不善言谢。

  1.2.3 日本礼貌用语研究现状。

  日语的礼貌用语研究较多的是静态方面的研究, 对比性研究比较少, 汉日的对比研究就更少。

  苏娜的《浅谈日语道歉语的表达方式》从道歉的程度将日语道歉语分为四层,并剖析了道歉的原因。

  张国华的《日语文学作品中用礼貌用语反映的人物心理》指出使用不同的礼貌语言来描写不同人物的心理是日本文学作品的一大特色。日本的礼貌语言是非常完整的体系,不同的语境会有不同的说话方式。

  石萌的《身份建构视角下的日语感谢语研究》将日语感谢语分成直接感谢语和间接感谢语。又将感谢语的构成分为:醒示语、专门感谢语、感谢事实陈述以及感谢辅助策略。文章用感谢表达的差异来探讨了身份建构的问题,揭示了日语感谢语使用中对地区、性别、年龄等差异的区分。

  刘玉蓝的《"すみません"的文化考察》通过分析日语道歉语"すみません"的含义,揭示了日本人不给人添麻烦的心理,以及日本传统的思情观念,即义礼和人情。

  1.2.4 中日礼貌用语的对比研究以及背后的文化价值观。

  孙洁的《中日礼貌用语比较》该论文分为两个大部分,作者第一部分首先从语言表达差异开始分析。核心研究了汉语的"礼貌语体系"和"敬语体系"和日语的"礼貌语体系"和"敬语体系".两种语言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可以看出不同的礼貌策略,汉语属于积极的礼貌策略,而日本属于消极的礼貌策略。文章第二部分主要从敬称的构成及特称上来分析了汉日礼貌用语的差别。日语从古至今都保留了完整独立的敬语体系,日语敬称具有强烈的郑重性、客观性以及敬意。

  而古代中国也有一套完整敬语体系,只是到现代汉语时,大多语言已经消失,只保留了部分。

  袁晓凌的《浅谈中日文敬语的差异》都是对敬语的中日对比研究,该论文指出日本的敬语与古代中国相似,都具有发达而复杂的敬语词汇体系,不同的是现代中国走出了自己的路,文字革命后,敬语体系瓦解,使用频率骤减,如今的敬语变化成主要依靠礼貌用语的表达方式。而日本社会通过改良,从上到下很好的保留了古代敬语的体系。因此,中日敬语体系根本不是同一个概念,汉语敬语集中在个别语言现象上,日语却保留了其完整性。

  陈茗的《从寒暄语看中日文化差异》从寒暄语入手,了解中国和日本文化的内涵。文章指出日本是一种内向型交际,多考虑对方多感受,而中国是一种外向型的交际,比较注重实用性,在乎坦诚相见。从致谢致歉语来看,日本人注重口头上的表达,中国人更加注重实际行动。换言之,日本人更加注重礼节的规范层面,而中国人更加注重真心地交流与理解。

  王校伟的《儒家思想影响下中日感谢语的异同》一开始就提出,日本儒教并不等于中国儒教。同样是儒家的"礼",日本表现为上下有序、内外有序,也体现在语言中,可是汉语则相对单一。同样是儒家的"仁",日语中有很多固定形式来表达,使用频繁,而汉语。

  1.3 论文写作思路。

  本文的题目为中日礼貌用语和中日文化价值观的对比研究,首先对礼貌用语进行总的概述。论文介绍礼貌用语语言行为的理论,礼貌用语定义,礼貌用语的功能以及礼貌用语具体的语言形式。其次,针对礼貌用语的具体语言形式,主要论述礼貌用语的三大部分:感谢道歉语、敬谦语以及寒暄问候语,这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每种形式语下都分别从汉语和日语的两方面进行研究,并且浅析中日两国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文化。最后,由前面所分析出来的感性语言文化馆,再进一步挖掘出中日两国的民族性格,分析形成这一切中日不同礼貌语言的深层次文化价值原因 .

  2 礼貌用语的概述。

  2.1 礼貌现象的理论支撑。

  就当前的礼貌用语研究而言,形成了四种有代表性的语用学观点:社会规范观,会话准则观,顾全面子观以及会话契约观。

  根据社会规范观的角度看,任何社会都有一定的社会规范和社会规则,这些规则,限制语言使用者的言语行为。礼貌属于社会规范,如果某一言语行为与社会规范一致,则是礼貌的行为,否则就与人们预期不一样,成为不礼貌的行为。

  会话准则观。语言学家利奇在他的着作《语用学原则》中提出礼貌原则,即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

  但是利奇提出的这些礼貌原则比较适用于西方文化。针对汉语的实际国情,中国学者顾曰国在利奇的六条礼貌原则基础上,提出了与汉语语言文化有关的礼貌准则,即,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德、言、行准则。

  顾全面子观是布朗和列文森提出的礼貌观。在社会交际中,每个人都需要面子,它是我们渴望树立的社会形象,是一种心理要求和希望。面子具体包括两种要求: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在沟通交际中,当面子遭到威胁时,为了顾全面子,要使用相应或积极或消极的礼貌策略。

  会话契约观由弗雷泽提出来。他认为,社会契约主要由语言规范、社会惯例和交往情景三个方面起作用,如:传达信息要清楚明了;在公共场合不要大声喧哗;在具体的场景里选择恰当的称谓形式等。弗雷泽认为礼貌在协同整个会话契约的过程中起控制作用。遵守会话契约进行的会话交流被认为是礼貌的,反之就被认为是失礼的。也就是说语言本身不存在礼貌问题,在人际交流沟通时是否礼貌,要看说话人是否遵守会话契约。

  2.2 礼貌语言的定义。

  礼貌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里的定义为:"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礼貌是人们为了维系正常的社会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起码的道德规范。

  礼貌是在人们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并且以风俗、习惯和语言等方式固定下来。

  礼貌语言就是在人际沟通中使用的尊重与友好的词语。礼貌语言不仅要有最基本的言语逻辑,符合语法规则,同时在具体的场合下,还要能体现说话者的礼貌和尊敬。礼貌用语能否运用得好,取决于说话者对该语言背后社会文化习俗的了解程度。因为礼貌用语反映了一个社会的道德规范和风俗,除了受到语言系统内部因素的影响,还受社会经济、社会结构、民族心理和习俗的影响和制约。

  2.3 礼貌语言的功能

  礼貌语言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可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起到人际交往润滑剂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彼此间更好的沟通。首先,礼貌语言可以增加彼此间的尊重,缓和交际时出现的摩擦与对立,从而建立起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其次,礼貌语言大多通过贬低自己和抬高对方,表面上使自己受损,实际上这样做,让对方喜欢自己,最终令自己得到人际交往中的益处。

  2.4 礼貌语言的特点。

  礼貌语言具有委婉性。礼貌用于一般可以分为直接礼貌语和间接礼貌语,间接礼貌语大多都是委婉的表达,它会避免让人觉得粗鲁或令人不快的直接表达。

  而且委婉的、间接的语言可以表达更多礼貌的内容,同时,也是最讲究礼貌的。

  礼貌语言具有合适性。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使用最礼貌的语言都是最好的表达方式。礼貌只是在一定场合才是必需的。不同的情况得使用不同的礼貌策略。

  因此,根据谈话的内容、对象、场合来确定是否使用礼貌语言,如果使用礼貌语言,又该使用哪种程度等级的礼貌用语,非常重要。

  礼貌语言具有民族性和阶层性。礼貌属于文化的范畴,不同的民族和阶层有着不同的礼貌观念和礼貌标准。比如,西方人直率,所以注重礼貌原则中的"一致准则";而东方人谦逊,会注重礼貌原则中的"谦逊准则".总的说来,文化水准层次高的人往住更懂讲究礼仪,讲究语言的礼貌;而受教育少的人则更尊祟自然质朴,喜欢直来直去。所以,运用礼貌语言往住被认为是有文化素养的表现。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礼貌用语的概述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22110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