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中国古代奏文书的特点与价值

时间:2019-02-11 12:30:34 来源:免费论文网

中国古代奏文书的特点与价值 本文关键词:中国古代,文书,价值

中国古代奏文书的特点与价值 本文简介:奏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上行文书,历代奏文书记载了中国君主专制社会产生以来有关政治、军事、文化、伦理道德及民族关系等大量珍贵资料,使其具有极大的社会功用和文化意义。同时奏文书在析事明理,加强公文说服力、震慑力、感召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经验,为公文可读性与实用性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奏的涵义及

中国古代奏文书的特点与价值 本文内容:

  奏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上行文书,历代奏文书记载了中国君主专制社会产生以来有关政治、军事、文化、伦理道德及民族关系等大量珍贵资料,使其具有极大的社会功用和文化意义。同时奏文书在析事明理,加强公文说服力、震慑力、感召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经验,为公文可读性与实用性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奏的涵义及源流
  
  “奏”是我国古代臣僚向帝王进呈进言的文书,是古代应用文体中上行文的一种。“奏者,进也。言敷于下,情进于上也。”“奏”,是向上级或尊长陈情达意的意思。
  
  “奏”作为一种别具一格的文书体式,追溯历史可上至商周,下至清代,时间跨越整个中国古代公文的发展史。我国古代公文最早萌发于夏朝,“奏”则可追溯至商周时期。从现出土的已初具文书形态的甲骨文书来看,商代已经出现了上行文,并包含了萌芽状态的“奏”.中国第一部公文集《尚书》中的谟、诰的部分文章就是“奏”的最早雏形。西周时,出现了名叫“事书”的上行公文,《周礼·春宫》云:“凡四方之事书,内史读之”,其中的“事书”即诸侯、各级官员向周王汇报情况、请示问题的文书。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列国管理活动的需要,呈报性公文出现了“上书”,主要用于诸侯、中央和地方官吏向君王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汇报事情、请示问题或上谏规诫。此中的“上书”,就是后代“奏”的前身。在秦朝之前,“奏”并非专指达于天子之言,应用范围是非常广泛的。“陈政事,献典仪,上急变,劾衍谬”,都可用“奏”.秦制称“奏”,但在实际写作中,亦往往称“上书”;汉代奏事亦称“上书”,或称“上疏”,或称“上奏”.唐朝时,“奏”称作“奏抄”,“与”状“、”启“并用。两宋时期,”奏“又演变成”奏状“,明代则定名为”奏本“,陈私事。到了清朝,”奏本“、”题本“并行,统称”本章“.清朝康熙年间,又产生了密奏文书”奏折“.后来”奏本“被废止,在乾隆之后的一百多年间,”奏本“逐渐代替了”题本“,成为唯一上奏皇帝的正式文书。到了宣统年间,”奏折“被停废,”奏“也自此退出了公文的历史舞台。尽管奏文体的类型和称谓变化繁多,但其实际功用却并未发生改变。
  
  二、奏的功能
  
  ”奏“属实用性很强的政务文,在实际应用中,不仅用于陈情、表意、议事、谏言,还用于劝请、陈乞、进献、推荐、讼理、弹劾、驳斥、游说等等。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工具性色彩,其功能大致可梳理为以下几点:
  
  (一)经帮治国,参谋政事的功能。
  
  ”奏“是古代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的一种下情上达,实施社会管理,密切君臣关系的重要文书,也是最高统治者掌握情况,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作为一种实施社会管理的工具,”奏“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古代百官参与政务、执行决策的权力是皇帝赋予的,其所着奏文书也是君主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手段和工具。如汉武帝时,主父偃特别受器重,汉武帝常常听取他议论得失、兴衰之理。他给武帝的上书,”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多被采纳。
  
  (二)监督制约,直言劝谏的功能。
  
  在中国封建社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位居社会之颠峰,即使是有作为的君主也极容易迷醉其中,有唯我独尊意识,有的更是专横暴虐、为所欲为,使江山社稷岌岌可危。这就客观上需要一种调节和制约机制,以弥补专制体制之不足。谏官的设置,百官进言、讽谏制度由此产生。谏官、臣下的谏诤多采取”奏“的形式,起到了匡救时弊、安民抚众、缓和矛盾、促进社会安定等作用。
  
  (三)昭明心曲,陈诉衷情的功能。
  
  古代奏文书具有较强的文学性,蕴含着丰沛的情感。有国难当头,坚强无畏的爱国热忱的,以南宋胡铨的《戊午上高宗封事》为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宰相秦桧与孙近决策向金乞和,派王伦出使金国,引来金国使臣。称”诏谕江南“,意思就是把南宋看作金的属国,把宋高宗看作金的臣下。一时南宋朝廷内外激愤,痛骂秦桧等人的卖国行径,胡铨便给宋高宗上了这篇封事。内容是指斥皇帝、反对和议,并请斩秦桧、王伦、孙近三人,以平民愤。通篇奏议慷慨激昂,义正词严的措辞,表现了作者以国家安危为重,勇于同权奸斗争的大无畏精神和炽烈的爱国热忱。此书一出,天下震动,金人以千金购得胡铨的奏议,以至于二十多年后,金国的使臣到南宋,仍问”胡铨今安在?“又有抒写心志,饱含真挚情感的,如汉代班昭为请求其兄班超归朝的《为兄上书》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班昭是历史上有名的才女,其兄班超出使西域,以功封定远侯,拜西域都护。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年近古稀的班超派儿子带回奏章给皇帝,表达了乞老还乡的意愿,然而奏章送上去之后,三年后朝廷仍不加理会。班昭对年已七十,客居异乡的哥哥班超产生一股强烈怜悯之情,于是给皇帝上书。班昭先叙述兄长功绩,再说其年老困顿、骨肉生离的窘迫,合情合理,丝丝人扣。此书上奏后,皇帝被其打动,让班超返回故乡。
  
  (四)联系知照,传递信息的功能。
  
  公文主要是为满足”上传下达,下情上报“的需要而存在的,制作公文的根本目的在于传递管理信息。传播和交流信息是公文最本质的功能。如果说诏令等下行公文的作用主要是传达皇帝的意图、交代政策、指导工作,那么,作为上行公文的奏文书则是把下面的情况、问题和意见反映给皇帝,使之更好地了解下情,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由于”奏“提出的问题、反映的情况、使用的数据,援引政策以及牵涉的人、事、物、时、地等,都是比较真实的,否则有欺君之罪,因此”奏“的信息传播具有来源途径广泛、内容丰富客观等特点。所以说”奏“是联系、沟通上下级关系的纽带和手段,是信息交流的工具。
  
  三、奏的程式和处理程序
  
  奏文书比较常见的格式:
  
  ”臣昧死上言(开头)
  
  臣闻……(正文)
  
  某某死罪死罪(结尾)“
  
  不同朝代不同种类的”奏“或多或少会有不同程式及相应的处理程序,其传达也有相应的机构负责。汉人上书首称”某官某稽首再拜上书皇帝陛下“.两宋时的”奏“演变为”奏状“,文末须写”谨录奏闻,谨状“.及至明代,沿用奏体文书,洪武年间定名为”奏本“,《明会典》载有”奏本“程式:”某衙门某官姓某臣等谨奏为某事。备事由(云云)。今将原发事由,照行事理备细开坐。谨具奏闻。某事(云云)。缘由毕。前件事理,议拟依某律科断施行。某事(云云),缘由毕。前件(云云)。伏候敕旨。如有勾问职官或支拨钱粮之类,则依此式写。已上某字起,至某字止,计字若干,纸几张。右谨奏闻。如一事奏请,则于此下写伏候敕旨“.”奏本“运行没有严格的程序,不需用印,由太监直接转呈皇帝。清代基本沿袭明代制度,由于”在上奏“本章”时的拟写和行文程序繁复迟缓,如要加贴黄、备副本,且要层层誊抄,经手环节多,不利保密等,所以在军机处成立后被“奏折”取代。“奏折”可以不经内阁票拟和批红而直接进呈皇帝,由皇帝亲笔批答。在拟写奏疏类公文中,存在一种特殊的奏书“弹事”,历代使用。这是一种专门用来弹劾官吏的文体,其格式一般是“某某首言:臣闻:……(正文)。臣谨奉白简以闻。云云(结尾)。”
  
  四、奏的文体特征
  
  (一)以情动人,抒发各种情怀。
  
  “奏”多是针对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或具体事务而作,其受文对象仅限于古代帝王。为了让一言九鼎的皇帝能够很好地接受自己上书中的内容,作者都会绞尽脑汁,既要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既要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实质性的解决方案,又要在措辞、情感等方面倍加修饰。因此,历朝历代都有大批立意深远、情真意切的优秀奏文书涌现。唐太宗时期的公文写作大家马周,就被《大唐新语》中记载:“马周雅善敷奏,动无不中”.比如,在马周的《陈时政疏》中,就充分论证了“黎庶怨叛”“其国无不即灭”的道理,对此,唐太宗不仅称善,而且闻过则改。
  
  (二)崇尚实用,行文具有针对性。
  
  作为“经国之枢机”的奏议,历代都是针对社会实际问题而写,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够密切联系实际,观点鲜明,目的性强,所反映的问题真实、客观,对施政的改善和当时社会稳定起着积极作用。如李谔的《上书正文体》对隋唐文字逐步走上健康的发展轨道,对改变齐梁间浮靡淫艳的风气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林则徐的《钱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片》数说鸦片的危害,慷慨陈词,道出了爱国者的忧虑。林则徐因此被任命为钦差大臣,派往广东查办鸦片,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由此拉开序幕。
  
  (三)行文慎重,论述条理缜密。
  
  奏是上呈给皇帝的文书。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皇帝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力,人们把君主比作龙,如不触及君子之逆鳞,很难说是进谏,如触及,便会招来横祸。这就决定了奏是一种带有很大风险性的文体。“奏”的作者除了要对所奏之事把握准确,明了法律国政、博古通今、明晓事理,贡献对国事有益的意见,使说理合乎典范,文辞合乎法度外,还要了解上奏的对象--至尊无上的皇帝的处境、情绪、性格、爱恶。“奏”要选择合适的角度,合适的话题,陈情议事,既不能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也不能突兀冲撞;既要立论切要,说理缜密,条理畅达,繁约得正,又要生动感人,具有感染力、说服力,可谓煞费苦心。
  
  (四)争分夺秒,讲求时效性。
  
  “奏”多是针对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或具体事务而言的,特别是在发生了新情况、出现了新问题的情况下,如发生重大的敌情、险情、灾害性事故时,奏的实用性就决定了奏的内容要迅速拿出处理意见或建议,并要尽早上呈皇帝予以批示,因此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五、奏文体的研究情况
  
  奏文书是通代历朝必有之文,必行之作,然而经笔者统计,学术界对奏的单独研究并不多。总结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公开发表的关于奏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对古代文体的研究,因为大部分古代文体的研究都会涉及到对奏的介绍;二是对奏议体的针对性研究;三是针对某些作家的个案研究以及对奏议文献的整理。在奏的文体研究上,至今仍处于初级阶段,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古代文体的源流演变及分类上。
  
  涉及到奏文体的着作主要有许嘉璐的《古代文体常识》,楮斌杰的《中国古代文体概论》,陈必祥的《古代散文文体概论》,朱子南的《中国文体学辞典》,徐兴华、徐尚衡、居万荣的《中国古代文体总揽》,童庆炳的《文体与文体的创造》,吴承学的《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等。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无论是专着还是论文都多了起来,研究也更加深入,更加学科化。这一时期,奏议作为一种公文文体,其文体特点也开始被学界关注。1998年刘丽珍发表《古代奏议继承价值探微》,就从公文角度对古代奏议的继承价值做了探讨,在论文结尾,作者希望学界能多从公文应用的角度研究奏议,以便助益现代公文的写作。另外,针对某些作家的个案研究也开始出现,并且出现了几种对奏议文献整理的专着,但是专门研究奏议的学术着作还没有出现。新世纪以来,学界出现了对奏议更为深细的探讨,如2004年王启才《略论奏议文体的特点和功能》,从文体本身的特点着眼,全方位阐释奏议文体特点和功用,在当代奏议的研究史堪称开拓性进展,它使研究奏议作为一门学问走向科学化,规范化。2010年仇海平的《秦汉魏晋南北朝奏议文研究》,所述历史跨度长,并从政治文化的宏观视角予以审视,对奏议文的文体概念、文体特征与文风变迁作了详细叙述,对研究这一时期的奏议文以及对今后奏议文的研究都具有重大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学界对奏议的研究取得很多成果,实现了很大步的跨越,但研究仍缺乏系统化和科学化,在对奏文书做各个方面的专题研究还有待发掘。
  
  六、奏文书的历史价值及对现代公文的影响
  
  奏是中国众多文化典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虽有不少消极因素与封建糟粕,但从整体来看,奏文书所承载的积极意义是不可取代的。它们在历史关键时期曾起过重要作用,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在整个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一定历史价值。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与现代公文相比,奏文书从内容、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奏文书的写作者多是政治家、文学家兼于一身,加上读者是皇帝,文章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上精心构造,至今读来仍有激荡人心的魅力。他们在写作方法、技巧方面的经验对我们提高今天的公文写作水平,尤其是上行文种请示、报告的写作具有很好的启示和借鉴作用。概观现代公文写作实践,公文语言表达是最为薄弱的方面,却并未引起写作者的重视,很长时间以来公文写作中大量存在格式化的“官样文章”,相互仿效,依葫芦画瓢。相当一部分公文写作者对“辞达而已矣”的公文修辞原则作片面理解,以为只要把话说明白讲通顺就可以,用不着在遣词造句和表达技巧上下工夫,甚至误认为公文表达排斥创新,不求生动,不讲究修辞。新的党八股已成公害,文牍主义越来越严重,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妨害了政令的贯彻,公文效用的发挥,影响了公文的权威,进而损害组织和机关的形象。古代奏文书通过巧妙的写作技巧和修辞运用,真正做到了言炼意精、言之有文、言巧意新、言之有采,广大秘书及公文写作者可以从古代奏文书的研读中,比较其中的继承与创新,尤其是古代奏文书的诸多语言表达和修辞运用,值得写作者反复揣摩,理解其中真谛,以便使当今的公文写作更为严谨,更富有表现力。

  参考文献:

  [1]谢朝栻.中国古代公文书之流衍及范例[M].文史哲出版社,1986.
  [2]仇海平.秦汉魏晋南北朝奏议文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3]胡元德.古代公文文体流变述论[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4]闵庚尧,编著.中国古代公文简史[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
  [5]刘振娅.论历代奏议体散文的文学成就[J].广西社会科学,1995(4).
  [6]马建智.中国公文文体分类研究[D].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5.
  [7]吴承学、刘湘兰.奏议类文体[J].古典文学知识,2008(4).
  [8]王启才.略论奏议义体的特点和功能[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4(1).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中国古代奏文书的特点与价值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21830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