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传统园林艺术中的哲学美学探究

时间:2019-02-07 11:56:55 来源:免费论文网

传统园林艺术中的哲学美学探究 本文关键词:美学,探究,哲学,传统,园林艺术

传统园林艺术中的哲学美学探究 本文简介:我国别树一帜的园林艺术孕育于特有的文化体系中。自仓颉造字以来,汉字就被赋予了象形、音义兼备的特点,这也意味着汉语、汉思维、汉文化分别具有“言不能尽意”、“模糊而浑然一体”、“重统不重分”的特点。在这一文化特性的基础上,衍生出的儒

传统园林艺术中的哲学美学探究 本文内容:

  我国别树一帜的园林艺术孕育于特有的文化体系中。自仓颉造字以来,汉字就被赋予了象形、音义兼备的特点,这也意味着汉语、汉思维、汉文化分别具有 “言不能尽意”、 “模糊而浑然一体”、 “重统不重分”的特点。在这一文化特性的基础上,衍生出的儒、道哲学,组成了我国传统文人性格中互补的两个层面,并给我国园林艺术带来了深远影响。而我国哲学美学也正体现于 “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山水园林形态中。
  
  相较于西方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展现出了自我融合与生长的特色:我国文化艺术发展步调较为缓慢,在殷周、先秦、秦汉、魏晋六朝、隋唐、两宋时期,分别呈现出了“原始宗教精神”、“理性思维”、“浪漫神话”、“人的觉醒”、“瑰丽磅礴”、“细腻委婉”与“超稳定”的艺术特色。在我国文化艺术史上,宋朝时期的文化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度。②和其他艺术并无差别,园林艺术也蕴含于我国文化艺术中。
  
  我国园林甚至是我国艺术思想无不源于儒家、道家、禅宗思想。其中,儒家尊崇礼教,讲究道德风尚;道家崇尚回归自然;禅宗注重心境。而在哲学审美方面,主要有两类审美形式,其一体现于皇家、贵族园林的儒式 “华丽繁复”之美;其二,体现于民间文人园林形态中的道、禅的“平淡素净”之美。而在大多数人看来,后者的艺术境界更胜一筹。在我国美学的发展历程中,明清理学抑制了其发展,其核心变革时期,与哲学并无差别。
  
  1、先秦:园林雏形中的原始宗教哲学美学
  
  在夏商两朝,人们的世界观就为原始宗教精神所主宰,并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我国哲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此时期,诞生了相对立而存在的两大思想境界,即 “极高明”与“道中庸”.其中,前者以庄子的无为、忘我、逍遥出世为核心思想,它体现了一种对于生命的超越;后者是一种对于生命的现实态度,它以孔子的以圣人心态入世为核心思想。这两种思想境界在无神论、朴素唯物主义的理性思维上具有共同点。而以原始宗教精神为核心的审美也渐渐为现实审美所取代,人们更倾向于采用老子、孔子等周朝哲学家的普遍理性思维,从大自然中选材。大自然中的一花一草、飞禽走兽都被赋予了独立于经济价值而存在的审美价值。
  
  在美学领域,先秦哲学的诞生,并未掀起一股狂澜,而园艺思想也并未快速出现明显变革,为此,含神话象征意义的图案以及装饰在内的人类初始生产以及原始宗教精神,依然是园林雏形的思想根基。
  
  就我国园林的最初形态而论,它主要采用通神求仙的高台来表现神圣主题。在先秦哲学中,朴素的理性思维也逐步向艺术领域渗透,虽然先秦后期的园林依然将神仙思想作为核心思想,但却增添了几分帝王娱乐功能,少了几分庄严与肃穆。
  
  2、汉朝:儒家哲学美学对皇家园林建设的主导
  
  自秦统一中原以来,尚未进化的南国神话中的斑斓世界遮蔽了我国北方新近诞生的理性进步思维,在社会思想中,神仙思想占据着主导地位。在此时代趋势下,儒、道学家的学说理论中,都渗透了局部神仙思想,披上了阴阳家的外衣。掌握大权成为正统的汉朝儒家,提出了天人感应的神学体系,但道中庸与极高明的思想并未实现。我国哲学出现了不进则退的状况。这段历史时期的美学思想,主要表现为融合了神话色彩的汉儒哲学。
  
  3、魏晋南北朝:道家哲学美学嵌入民间文人园林
  
  魏晋南北朝时期,动荡不安的社会,人们的生命卑微如蝼蚁,民间的知识分子也对腐朽的儒学产生了质疑,抛却汉儒的外衣,回归至先秦哲学中,发掘了道中庸与极高明思想。他们了解并推崇着 “天人合一”思想,尽管在他们看来,在思想境界上,孔子以圣人的心态入世的思想略胜一筹。但在言论极不自由、人人自危的时代背景下,道家出世思想在文人思想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玄学也随之而诞生。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道家就倾向于通过亲近自然来悟道,该思想也给普通知识分子的园林观带来了一定影响。此时的文人分子,依托于道家思想,探寻着人生价值,并从自然中,发现了美的感悟,发现了内心深处,暗藏的情感,在历史上,这一时期被称作 “人的自觉”期,神仙思想也逐步淡化。
  
  因“人的自觉”与神仙思想的淡化,通神求仙建筑虽然保留了其形式,但被赋予了其他功能;更有甚者,将天然清纯审美奉为时代美学,并给皇室贵族带来了一定影响。这一时期,作为参悟“天人合一”思想的修道方式的山水画得以诞生,“以小见大”的画法不但是悟道的方式,并且也是让人产生如同置身于广阔山林的感觉的依据。
  
  从中不难得知,儒道两家出、入世相对立的两大思想境界,已再度浮出水面。道学主导、融入部分儒学思想的玄学,并未将二者的对立性完全消除,这一点在皇宫富丽堂皇、避世文人茅屋较为简朴的园林建筑风格上就能得到印证。
  
  4、唐朝:儒道禅综合作用下的中隐文人园
  
  佛教首度传入国内是在东汉末年时期,当时正值社会动荡不安的魏晋六朝时期,民众亟需寻求心灵上的解脱,在此社會背景下,佛教得以进一步发展,并于隋唐时期发展为我国的重要宗教。但自最初传入以来,佛教就难以与国民原始宗教精神遗留下来的心理结构相抗衡,外加上政教合一以及儒家思想的渗入,及至唐代,佛教已演变为截然不同于印度佛教的汉化的禅宗,极度迎合了国人的心理。对于以禅宗哲学为首的佛学,文人知识分子表现出了强烈兴趣:“他们从中探索出了心理分析系统”.事实上,该系统正是尊崇儒家、道家思想的中国哲学所缺乏的。禅宗哲学提出心是万物之源的观点,打破了儒道两家思想的对立局面,由此诞生了 “中隐”思想,并催生出了将理性建筑与咫尺山林融合起来的中隐文人园,该宅园结构既体现了儒家的入世思想,又体现了道家的出入思想,二者互为补充。自此以后,我国艺术便全面向“写意”方向发展,以写意的视角来审视园林石材之美,换言之,通过石头的形貌发挥想象力的艺术形态已蔚然成风。
  
  5、宋朝以后:理学兴起导致园林思想性淡化
  
  在中唐时期,将人心为本奉为美学观点的禅宗蔚然成风,并给后期的美学观点带来了极大影响,产生了宋人尚意的美学特点。在建造园林的过程中,效仿山林的同时,还融入了诗书画意。儒道思想互为补充的文人园林模式日益成熟。与此同时,皇家园林也渐渐融入了文人园林中所特有的元素。
  
  之后,宋代儒家学者将道家、禅宗思想相融合,生成了精致的理学系统,自元代以后,封建社会下我国知识分子的思想便为理学所控制。但按照理学的观点,艺术是知识分子玩物丧志的游戏,无法让国民勤奋踏实,在某种意义上,贬低了艺术价值。因此,此时的哲学非但无法引导艺术向前进一步发展,反倒形成了阻碍,我国的哲学美学发展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资本主义于明朝中后期萌芽,由此,也催生出了以商人为主体的市民文化,被模式化的园林艺术发展為体现财富与社会地位的手段。譬如,作为规模最大的商业基础、南北水路枢纽,明清时期各路商人聚居的扬州掀起了一股园林建造竞赛潮流。有着世外桃源形式的园林,实则流于炫富与娱乐功能。造园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艺术精神,它展现出了浮华艳丽的艺术风貌。保留有传统模式的皇家园林也受到了这种风格的影响,而雕梁画栋、装饰密集的颐和园就能很好地印证这一点。
  
  6、结论:以道家思想为精髓的写意山水园
  
  对于传统园林而言,其艺术成就主要源自对于自然山水的写意模拟,综合前文内容不难得知,该艺术成就与道家哲学美学密不可分。
  
  按照道家的观点,相较于实,虚作为一切真实的起因,来得更为切实。在庄子的认知形态中,世间万物可无视外在形式,以内在精神实现交流,由此产生了“感应”.该意识形态使这产生以下观点:作为道德、美学、人格的最高境界, “虚无”是实体的本源。在该哲学思想的影响下,艺术审美也被赋予了新特征,即注重万物间 “虚”的联系。这并非对事实实体的忽视。因实体是虚的核心构成基础,因此我国美学的终极目标也得以明确,即采用形态各异的 “实”,体现终归于 “虚”的高度统一。
  
  我国不少艺术作品,便是在道家哲学美学作用下诞生的,它极其注重事物间的联系,即便它们看似毫无关联。以南北朝时期为例,当山水画作为悟道之器诞生后,便形成了以小见大的空间观念。原本互为对立的儒道两家思想,自融入禅宗思想以后,便形成了互补关系,使得市井中的隐居庭园在以小见大的艺术处理方法上,更进一步。不同元素间错落有致的关系、模拟自然形态的山石堆叠,无不让人在视觉观感与自然联想中,感受到了阔大的空间感。而典型文人建造山水园,便是以让人产生如同置身于山水之间的幻想,并获取遗世独立的个人空间为目标的。
  
  在我国传统艺术中,园林艺术是其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在儒家、道家、禅宗、哲学美学思想的综合影响下,我国传统园林采用了写意的方式,仿效自然山水的各式形态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在审美认知上,产生了 “心远地自偏”的共鸣。相较于自成体系的传统园林,当代园林深受当代艺术的影响,其形式也愈发多元化,但在哲学美学的高度统一认知形态上,还停留在初步探索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代哲学美学也会按照从最初的吸收,到渐渐融合,再到逐步沉淀的常规事物发展规律而发展,而在当代哲学美学进步与传统艺术思想的传承的多次碰撞中,园林项目实践也势必会催生出新型稳定状态。

  参考文献

  [1] 蔺若.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J]. 科教导刊, 2010(20):229-230.
  [2] 张超.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之于现代景观设计[J]. 神州, 2012(20):189-189.
  [3] 丁少平. 中日古典园林艺术的美学意识分歧根源研究[J]. 浙江林业科技, 2008, 28(3):78-81.
  [4] 李莎. 从中国哲学美学看传统园林艺术思想[J]. 中国园林, 2015, 31(11):116-120.
  [5] 夏景华. 浅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山水画美学思想的融入[J]. 大观周刊, 2011(52):237-237.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传统园林艺术中的哲学美学探究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21784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