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社会转型期人际交往中孔子思想的启示

时间:2018-04-23 09:51:21 来源:免费论文网

社会转型期人际交往中孔子思想的启示 本文关键词:孔子,转型期,人际交往,启示,思想

社会转型期人际交往中孔子思想的启示 本文简介:一、孔子人际交往伦理的内容    (一)“仁者爱人”    从《论语》中孔子对“仁”的论述来看,其基本价值内涵主要从“仁”的情感性和自得性两方面而言。孔子的伦理思想是一门教人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

社会转型期人际交往中孔子思想的启示 本文内容:

  一、孔子人际交往伦理的内容
  
  (一)“仁者爱人”
  
  从《论语》中孔子对“仁”的论述来看,其基本价值内涵主要从“仁”的情感性和自得性两方面而言。孔子的伦理思想是一门教人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二)重义轻利
  
  孔子重利轻义的基本思想包含两重内涵。首先,两者是一种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古代社会结构的基本模式是家国一体化,家庭是国家赖以建立的基础,国家其实就是家族的扩大化,在国家这样一个大家族中,秩序的稳定、矛盾的调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君臣、父子、上下、尊卑之间,儒家特别强调整体精神,家族、国家的利益成了至高无上的“义”,个体须对这种“义”负起责任、有义务,应该限制自我和私欲。其次,两者又是一种物质利益与道德原则的关系。儒家的伦理思想中,“居仁由义”可说是道德的理想境界,儒家有种种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个人追求物质利益之时,不能违背义,要受义的制约。否则是不行的,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足以见得。
  
  二、我国社会转型期人际交往存在的伦理问题
  
  (一)金钱至上,拜金主义
  
  改革开放后,进入社会主义转型期,人们对金钱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摆脱极“左”、教条、僵化的思维模式的变化过程。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人们谈钱色变。“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就是这种思想意识的典型表述。一沾钱,一提钱,就是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就是洪水猛兽,似乎永远过清汤寡水甚至食不果腹的苦日子,才是“君子远庖厨”的响当当的革命者。改革开放,彻底粉碎了人们的思想枷锁,一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一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个“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一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决策,在慢慢开启着唯物主义者实事求是的金钱观、财富观。于是拜金主义出现了,其在官、商、民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存在导致十分严重的后果。
  
  一是拜金主义导致官场上一部分官员思想偏离,出现扭曲的政绩观和贪污腐败现象。扭曲的政绩观,即人们向来诟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GDP崇拜--只要是能来钱的项目,无论是深度环境污染项目,还是明显的短视短期行为,不管三七二十一照上不误。这些年,我国许多江河湖海的一些水域受到严重污染,便是现实不过的明证。至于只图眼前利益、一任政绩而大卖农田林地、大赚其钱的,更比比皆是。官员贪污腐败表现为官员私欲膨胀,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赃枉法,贪污腐败;习惯于暗箱操作,醉心于权力寻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大权在握,公帑国库悉数成一己私产;置房产,买别墅,养小蜜,包二奶,不亦乐乎;挥霍浪费公款已是小菜一碟,不足挂齿,中饱私囊实成家常便饭……这些人,名为官,实为蠹,早已沦为不折不扣的“钱奴”.这些年不断暴露的各级各类贪官,严重损害了政府官员整体在民众中的威信,会使百姓对官员失去信任,使其陷入诚信危机,失去公信力,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损失。
  
  二是拜金主义导致商品质量下降,消费者权益受损,市场经济秩序紊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商人趋利,天经地义。但即使身在商场,也不应出现金钱至上,不能产生拜金主义。义利之争,古来就有。我们反对的是那种唯利是图、见利忘义、巧取豪夺、坑人害民的恶商、奸商、恶商,其恶其奸就源于拜金主义。他们为了金钱不惜出卖自己的狼心,卖木耳的用福尔马林浸泡,卖火腿的用敌敌畏熏制,卖食盐的用工业用盐充数,卖黄鳝的给黄鳝喂避孕药……他们弄虚作假,作奸犯科,无所不用其极。至于黑煤矿之类的窑矿主,更是视人命如草芥,视黑煤如“黑金”,只要有钱可赚、有利可图、有金可捞,哪管他人死活?那些恶商、奸商,奉行“有钱能使鬼推磨”的哲学,自己整天就在推着生钱产钱的磨转个不休,会使消费者对其失去信任,使其陷入诚信困局。
  
  (二)个人至上,情感冷漠
  
  一是个人过分重视自保,对履行道德义务的冷漠。冷漠源于自我保护。自我保护可是说是人类的本能。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给予他人帮助的时候,很自然的会估计这种付出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后果。虽然帮助他人也可以让自己快乐,但是如果预计自己的付出将会给自己带来较大损失或者招惹较大麻烦的时候(如彭宇案带来的负面影响),人们的善意就会变得很犹豫,甚至是漠不关心,但举手之劳的事情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很愿意付出的。一旦有了冷漠,在人们心目中就会形成“要是我遇到了麻烦会不会有人帮助我”的疑问,这实际上是一个可怕的“冷漠循环”.所以,人们为了自我保护,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也只好把自己的善良藏在心底,任凭良心的折磨。
  
  二是表现在人们对道德行为尊严和信誉的蔑视。一般情况下,人们的行为会极大的受到当时环境以及他人的影响,即人们在遇到危难情况或者特殊情境时,一般会先参考他人的做法,再决定自己如何去做。人们在难以作决定的时候习惯观察别人怎么做,这即为社会冷漠现象出现的环境因素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旁观者效应使然。这是由个体的模仿与自我保护倾向决定的。所谓旁观者效应指的是,个体对于紧急事态的反应,在单个人时与同其他人在一起时是不同的。由于他人在场,个体会抑制利他行为。如果在场的他人都不采取举动,个体可能会觉得别人在场,别人可以帮助受害者,如果自己强行提供帮助的话,可能引起他人对自己的注意、评价、甚至是嘲讽。这便使施助者“做好事”后倍感尴尬,久而久之,便会出现情感冷漠现象。
  
  三、孔子思想对人际交往的启示
  
  (一)“仁”在社会转型期对“情感冷漠”的启示
  
  首先,孔子强调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即这有助于克服情感冷漠中个人过分重视自保,对履行道德义务的冷漠,提高人们乐于助人的兴趣。孔子认为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个体明确对“仁”的态度,而这种自身内心“仁”的价值态度的确立是解决情感冷漠的根本方法。
  
  其次,孔子主张“仁”的表现方式就是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即“泛爱众而亲仁。”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才可以具有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即帮助他人,有助于自己理想人格的塑造,有助于使自己人生得到升华,达到真善美的境界。这便有助于人们提高对道德行为尊严和信誉的重视,会使施助者在可以提供帮助的时候,不再担心道德帮助行为背后的陷阱,快速给予需要帮助的人帮助。此外道德受助者对施助者道德行为的直接感激和赞誉,又激励着施助者继续追求“仁”的境界;由于受助者接受了他人的帮助而摆脱危险,其自身也会继续帮助他人,从而越来越多的人追求“仁”来要求自己,帮助他人,在社会形成互帮互助的良性循环。
  
  (二)“重利轻义”道德准则对社会转型期“金钱至上”的启发
  
  首先,孔子认为义与利两者是一种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要重国家,轻个人。尤其在我国传统“家”观念的影响下,在君臣、父子、上下、尊卑之间强调整体精神,家族、国家的利益便成了至高无上的“义”,个体须对这种“义”负起责任、有义务,应该限制自我和私欲。这种先国家、集体,后个人的“义”,有助于解除拜金主义所导致的官场上某些官员思想偏离,改变扭曲的政绩观和减少贪污腐败现象。使部分思想偏离的官员在受金钱至上观念迷惑,在作出错误选择的时候,时时、事事以人民群众、集体、国家的利益为重,克服一己私欲。
  
  其次,孔子“重义轻利”的思想,是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强调即使是在一贫如洗的物质生活状态下,也要保持精神上的富足,认为倘若为了物质生活的“利”,而舍弃内心道德约束的“义”是不可取的。这对拜金主义导致某些商贩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忽视消费者生命安全,导致商品质量下降,消费者权益受损,市场经济秩序紊乱的现象有一定启示作用。可以提高制造商的精神素养,对其金钱至上的不法行为形成一种无形的道德约束。若商贩逆其道而行就会被舆论抨击,成为孔子眼中的“不义富且贵的小人”.
  
  四、结语
  
  孔子伦理思想对社会转型期人际关系启示的研究,运用孔子的伦理思想的核心“仁”和其道德准则“重义轻利”为我国现代社会转型期人际关系存在的伦理问题的解决提供启示,一方面为现阶段人际交往伦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方向,另一方面有助于对孔子伦理思想的更深入研究,还助于切实解决社会转型期我国人际关系存在的个人至上,情感冷漠;金钱至上,拜金主义问题,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本文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就是把孔子伦理思想切实应用到解决社会转型期人际交往的问题思维中,具体如何内化孔子伦理思想教育使其成为外在的行为习惯,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1卷)[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2]李萍.伦理学基础[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3]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5]谢海燕.道德冷漠感剖析[J].社会问题,2007,11(2).
  [6]程刚.《论语》今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邹小英.试论孔子的交际原则[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47(1).


社会转型期人际交往中孔子思想的启示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21431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