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环境艺术设计结合工匠精神的新思维

时间:2018-03-29 09:33:19 来源:免费论文网

环境艺术设计结合工匠精神的新思维 本文关键词:新思维,工匠,精神,环境艺术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结合工匠精神的新思维 本文简介:摘要:文章针对我国传统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以及新时期对环境艺术设计品质的要求,提出了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方向;分析了环境艺术设计中“工匠精神”的内涵;探讨了新时期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结合“工匠精神”的新思维与新形式:从专业性、科学性、创新性角度对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理念进行再认识;形成设置交叉

环境艺术设计结合工匠精神的新思维 本文内容:

摘要:文章针对我国传统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以及新时期对环境艺术设计品质的要求,提出了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方向;分析了环境艺术设计中“工匠精神”的内涵;探讨了新时期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结合“工匠精神”的新思维与新形式:从专业性、科学性、创新性角度对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理念进行再认识;形成设置交叉课程、教学过程融合、教学模式互补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工匠精神;专业性;科学性;创新性

环境艺术设计是集艺术性与科学性为一体的交叉应用型学科,在改善人们生活与工作环境品质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中国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过程中,有很多模仿、粗制滥造的环境设计充斥在我们的周围。当前新时期背景下,人们对环境品质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更加注重环境设计的转型升级,如对人们生理及心理需求的满足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融合度等,需要我们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拓展思路,融入追求精益求精、严谨务实的“工匠精神”,既是艺术与科学的相互融合共通,也是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业界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我国传统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模式的弊端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门内涵丰富的交叉学科,部分院校对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定位不准、片面追求学科的“大而全”,缺少特色和创新。结合十余年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与研究,概括分析当前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现状为:

(一)学科特色不明显

作为融艺术与设计、工程与技术为一体的交叉应用型学科,当前的课程设置注重艺术、设计等专业课程,缺乏材料、工程等相关交叉学科相关核心课程的支持,弱化了这些课程知识体系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价值;突出了环境设计的“艺术性”,导致“完美的设计图案”更多的是停留在图纸上,培养出的学生天生“营养不良”,缺少“艺工结合”的设计思维。突出表现为:环境艺术设计缺乏生活性、人文关怀及地域传承,从而容易滋生统一化的设计模板与模仿设计,出现“千城一面”“千区一面”的局面。

(二)实践教学不充分

一些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注重课堂教学,多为“理论学习”,或者“理论学习+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缺少必要的实践教学,或者实践教学流于形式而没有达到教学效果,这种重“艺”轻“工”的教学模式过多地强化了艺术感、造型感。一方面,学生缺少对材料色彩、质感、结构及其在环境中的表现及变化的认识,容易导致现有的课堂教学局限于平面布局上的色彩、形式、造型和表现;另一方面,学生缺少工艺实验室动手制作及模拟,现场调研、工程施工工艺及流程等考察,导致学生设计时在尺度感、空间感、人文性、功能性、逻辑性、科学评价与应用等方面能力的缺失,同时也缺乏规范性意识,其设计作品往往只能是形式表达。

(三)学生态度不沉稳

课程设计时,学生不学习基本规范,不愿意沉下心去深入思考,在设计过程中不重视周边环境分析、不推敲竖向设计,忽视地域文化、材料、制作工艺等方面的深入挖掘与创意,更多是在查找相似案例后简单模仿,缺乏创新。方案推进过程中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倾向,不愿再进行方案的反复修改、完善,不重视各个阶段草图的深度、表达方式的有效性,同时也缺乏对自己方案的阐述与坚持能力。

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工匠精神”内涵

“工匠精神”源自“工匠”,指“工匠们对设计独具匠心、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改进、对制作不竭余力的理想精神追求”。尽管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对工匠赋予了不同的时代内涵,但工匠精神的本质却始终如一:精益求精、专注、严谨、务实、创新等,以此工匠品质得到传承与发扬。根据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以及当前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的需求,在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融入精心雕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利于培养集“艺术家、设计师、工匠和工程师”多重身份于一身,具有严谨务实、富有创新特质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环境艺术设计倡导工匠精神,并非要在环境设计与营建中重返“手工艺”,而是在强调环境设计的布局形式美、色彩搭配美、单体造型美的同时,更专注于设计的深层次“匠心”。传统的工匠从事的是设计与制作,“匠”恰恰就是设计。现在的环境艺术设计中,大部分是模式化,无法满足深层次的社会需求和人性关怀,缺乏当代性。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应关注行业形象、价值与标准的培养。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感性与理性完美结合的过程,仅仅把设计停留在表现形式和粗糙的概念上是不够的,还需注入精细化的考虑,包括环境设计营建过程的考虑。环境艺术设计精细化的实质就是人文性、地域性、科学性、创新性的表现,通过设计、营建过程中的对话、交流与沟通,创造出更具人文关怀、科学性与艺术性融合的作品,才能与当代生活与审美结合得更紧密。要实现上述目标,应重新审视当前的行业发展现状,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梳理与整合现有的教育目标及定位,教学思想、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必须深入围绕“工匠精神”这一核心宗旨展开,并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注入”“工匠精神”的学习理念,提升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要蜕变成为具备综合专业素质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

三、新时期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结合“工匠精神”的新思维与新形式

为适应社会转型升级发展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在坚持正确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发扬、传承“工匠精神”,促进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精细化建设。

(一)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理念的再认识

“工匠精神”不仅蕴含着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价值取向,更被视为人类进化过程中积累的最具价值的文明财富。环境艺术设计与营造的对象,涉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带有更深层次社会需求的重要场所。因此,新时期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应再认识教育理念,不能一味追求精湛的表现技艺和手法,而应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自觉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对专业的敬畏、工作的执着以及人文的关怀等价值追求。第一,要突显专业性。工匠不同于一般的作坊工、熟练工,而是具有较高技能、技艺和技术的专门人才,专业是其精神体现的物质载体。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必须将艺术与设计、工程与技术高度融合,而不能有失偏颇,过于注重艺术的感性,而忽视了设计的理性,极易滋生模仿抄袭,设计做成了“模式化”“模块化”。环境设计不仅需要专业知识的积累,更需要有文化知识的大量储备,才能完成“匠心设计”,从而营建出富有地域特色的环境,突显设计的专业性、民族性和文化性,让人们在“环境设计作品”中得到多种体验的需求。因此,在构建完善的开放式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同时,需更强化其专业素养,使得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人文性、艺术性、科学性、工程性、价值性和思想性,避免“机器人”式批量生产的尴尬。第二,要讲究科学性。“匠心”旨在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和极致。环境艺术设计传承“工匠精神”讲究的则是细节设计,强调“环境”整体的科学性,即设计的科学性和营建工程的科技应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于注重图面的形式语言和渲染效果,而忽视了方案细化、可行性的科学性。如空间功能满足度、环境要素尺度与体量适宜度、物质材料可行性?营建的环境是否达到所属使用人群深层次的生理、心理需求,能否体现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精细化建设,需要通过相关交叉学科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保障环境建设的细节设计,从而体现出环境氛围中的科学性。第三,要激发创新性。“工,巧饰也”,“巧”字从工,从丂,“工”指工匠,“丂”意为“久经岁月磨难”(《说文解字》)。可见,能工巧匠要拥有可持续发展、不断创新的能力,是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新工艺、新技术的过程。环境艺术设计教育需要提高相关专业学科的融合度,既要注重专业基础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更要以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交叉研究环境营建中所涉及的细节设计,通过升华、创新,达到环境设计的“匠心”,即“工匠精神”所蕴含的价值理性的追求。

(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新形式

在德国,设计教育被认为是专业化的实践学科,多设立在应用技术大学,注重在真实的尺度、材料,以及三维空间里解决具体问题,以便从单纯的理论学习中养成工作思维、职业思维等,从而奠定了设计师的“职业基础”。其“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更为突显学校、企事业和行会间的密切合作,学生70%的时间在企业学习实用技术,30%的时间在学校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由此造就了“德国工匠”的全球声誉。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结合“工匠精神”需要从这些方面入手:首先,注重课程设置的交叉性。作为交叉学科,环境艺术设计课程设置应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互为支撑,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知识体系。在已有的关于艺术、设计的相关课程设置基础上,加入结构、材料、工艺、施工、光学、声学、环保等学科知识,改变长期所形成的“重文轻工”的文科思维。针对课时数量设置的问题,可引入翻转课堂、混合教学等教学方式。另一方面,应注重课程设置中“教”与“学”的平衡。“教”目的在于指引路程、把握方向,侧重于基础理论的“授业解惑”;而“学”则是学生的“自我修行”,突出个人在参悟“学识、品行和技艺”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包豪斯强调“做中学”工作室的教学模式,利用真实的材料、空间尺度和在三维空间里解决具体的问题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思考深度。结合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学科特点,科学、合理的安排好课堂及书本内外的“教与学”。其次,强化教学过程的整体性。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强调环境整体效果的艺术与设计,设计中不仅要对各种实体要素进行创造,更重要的是对环境整体的营造。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必须在理论课程学习、实践训练以及职业价值观的培育等方面形成整体性,即在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锻筑学生专注、精准、务实、创新的“工匠精神”,将艺术设计灵感与严谨的科学思维相结合,并运用到工程实践中,从任务书、场地调研、方案形成与表达、详细设计、施工图设计到施工工艺等环境设计与实施整个过程的全面分析,养成严谨的逻辑化思考和表达习惯,从整体上实现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再次,强调教学模式的互补性。环境艺术设计是应用型学科,现阶段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趋向于舒适化、安全化、智能化。因此,针对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内容和培养目标,强化教学模式间的互补性,高效推进”产学研”在环境艺术教育过程中的递进转换,把“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专业教学和实践技能培养的整个过程。一是理论教学模式的应用,提升相关专业的理论素养;二是实践教学模式的拓展,锻炼高超的现代工艺水平,培养专业设计的价值标准和职业规范,延续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负责任的态度;三是加强工程训练,以校企合作、校外基地等产学研平台效应,传承“工匠精神”。

四、结论

新时期,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思路需要与时俱进,使教育模式趋于国际化的同时,又具有个性化,并彰显地域化的特点。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工匠精神”的融入,需要强化专业性、科学性与创新性;对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理念进行再认识,注重交叉性课程的设置、拓展实践教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与校外基地等产学研工程训练平台,形成“工匠精神”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新思维、新模式。

作者:刘欢 王凤珍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结合工匠精神的新思维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21330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