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原生态民间剪纸艺术特征

时间:2018-03-08 22:41:11 来源:免费论文网

原生态民间剪纸艺术特征 本文关键词:剪纸,原生态,特征,民间,艺术

原生态民间剪纸艺术特征 本文简介:【摘要】淮北地区原生态剪纸造型朴实、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内涵深邃,与陕北、山东等剪纸重镇风格迥异,是淮河流域农耕文化的产物,亦为安徽民间剪纸艺术特色的一朵奇葩。随着当下人们审美习惯的转移,现代剪纸逐渐替代了民间原生态剪纸的地位成为安徽剪纸的主流。现代社会文明在民俗生活方面的巨大改变,也使其作为一种民

原生态民间剪纸艺术特征 本文内容:

【摘要】淮北地区原生态剪纸造型朴实、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内涵深邃,与陕北、山东等剪纸重镇风格迥异,是淮河流域农耕文化的产物,亦为安徽民间剪纸艺术特色的一朵奇葩。随着当下人们审美习惯的转移,现代剪纸逐渐替代了民间原生态剪纸的地位成为安徽剪纸的主流。现代社会文明在民俗生活方面的巨大改变,也使其作为一种民间流传的图样失去了生存依赖的土壤。仅存的一些民间剪纸艺人面临艺绝人亡的窘境,对淮北地区原生态剪纸的挖掘整理刻不容缓。

【关键词】淮北剪纸;原生态;审美习惯;画像石

原生态剪纸的定义借助了“生态学”的生态概念,凡保持民间剪纸原始形态,未在历史文化的演绎中加以雕琢,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和丰富内涵的剪纸艺术都属于原生态剪纸的范畴。原生态剪纸使用符合人们共同审美心理的剪纸语言符号,用不着一笔、以剪就纸的高超剪技把人与自然沟通、和谐美好的人生向往作为创作主题,具有久远的群众审美基础。淮北地区文化底蕴深厚,民俗资源丰富,具有多样、神秘、实用特质的淮北原生态剪纸艺术是这一地区农耕文化、汉文化、淮河文化孕育的产物,其古朴厚重风格特征在整个淮河流域独树一帜,是安徽民间剪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淮北剪纸艺术的历史渊源及发展特色

淮北地区优秀的汉代艺术遗存当数大量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常见的刻画题材有车马出行、龙虎异兽、伏羲女娲等,以刀代笔用简洁质朴的点、线、面表现出远古时代的浑厚大气,以一种惊心动魄的形式散发出雄强、质朴、充满神性的气质。淮北原生态剪纸和画像石在造型、内容、题材、形式、信仰、思维、审美都有许多相似。两者在题材上有相似之处,造型方法都是以线和块面的结构组合为主。汉代视死如生的丧葬风气所反映的表现题材如耕作收获、车马仪仗、歌舞杂技、王母神女、伏羲女娲,这些形象无不是点线面的有序组合,围绕着这些形象是各种连续式的装饰图案。而民间剪纸的工具特色需要形象之间连绵不断,充分发挥了线面之间的有机组合,表现内容多是老百姓向往的理想生活和神话题材,这种心理愿望的表达在漫长的农耕文明中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吕胜中在其《民间剪纸概说》的叙述中做过如下推断:“远古时代,人类就已经发现和运用了以剪影作为形象表记的艺术手法,并继而创造了在各种材料上镂刻、透空的艺术语言。这在诸多的原始社会彩陶、岩画、商周青铜器、汉画像石艺术中,都体现了古代匠人运用这一艺术手法的高超水平。今天的民间剪纸与之在造型方式和外部特征都极其明显的一致,充分说明他们之间的传承和延续关系”,淮北原生态剪纸艺术和汉代画像石之间正是具有这种传承关系,充满对人类启蒙时期朦胧的记忆,对自然万物充满真情的热爱,对宇宙间奥妙神奇的心灵探索,是人类从古至今最朴实的情感记忆。任何一种民俗形式都与地方特有的生活、信仰有关。淮北地处淮河流域,毗邻长江,古代又为黄河故道,属于农耕文化的典型地域,作为农耕文化的中土平原,农民靠天吃饭最怕洪水干旱,出于对吉祥、幸福的渴望;对生殖、生命的信仰;对天地祖宗、佛道鬼神的敬畏,同时又信奉民间巫术,部分原生态剪纸艺人通常自认为具有某种近于通灵的能力,创作中带有神秘性的巫术性质,剪纸也常作为巫术执行时消灾祛病、纳祥祈福的媒介。农业为主的古代淮河流域生活富足,只要有婚葬嫁娶、节日庆典就必有剪纸的使用,儿童鞋帽服装家庭被褥枕套的图样靠剪纸相传下来。淮北地区的剪纸应用广泛,如祝贺新婚,多是剪窗花、盆花1,内容多为双喜、鸳鸯、荷花这类隐喻生殖的题材;祝寿多是用吉祥图案组合而成的中堂寿字,或剪猫扑蝴蝶(取耄耋的谐音)或老寿星;端午节剪“五毒”;正月十五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七夕节牛郎会织女多剪王母娘娘、仙女、灶王爷等神话题材;除夕,老人们还会剪些十二生肖、吉祥图案放到糕点、年货等食物上以示吉利,祈愿来年。剪纸还作为生活中服装、被褥、儿童鞋帽、鞋垫、枕头、荷包等绣活的装饰纹案存在。20世纪淮北地区仍有一些花匠艺人以卖剪纸、花样为生,阜阳已故的剪纸大师程建礼就是挑担子剪花的手艺人。

二淮北民间剪纸艺术的发展现状

淮北及其周边地区有崇尚艺术之风,近几年在地方文化部门的关怀下多位剪纸艺人成为国家级或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成立剪纸协会,淮北师范大学、安徽财经大学等多所高校开设民间艺术课程,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参与进剪纸艺术创作,许多爱好者逐步发展成了从业者,文化部门、地方高校的研究参与和理论支持使淮北剪纸的关注度逐年提高。然而,淮北剪纸作为安徽剪纸的组成部分一直被认为过早地带有商业化性质,吕胜中在其著作中提到:“安徽剪纸较早的形成了行业性的艺人队伍,以其艺术商业的雏形状态替代了民众普遍性的审美创造。”淮北剪纸在大时代的冲击下快速地转变并适应,服务人群从原来的普通农民向工人阶级和知识阶层转化,表现内容逐渐和文人士大夫所喜爱的梅兰竹菊、山水田园相一致,从业者在市场和受众人群审美方式转变的影响下把目光投向了创新和形式,传统的原生态剪纸的地位式微。随着城镇化建设的速度和城市人民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以及各种新的网络科技娱乐形式的出现,原生态艺术逐渐失去了存在的生存土壤,可能很快就会被封存在民间艺术研究者的记忆里。早期淮北地区剪纸多采用普通红纸,近年来人们对非遗文化有了一定认知,剪纸艺术从一般性的实用装饰逐渐转变为人们收藏欣赏的对象,收藏家对剪纸材的保存提出了要求。艺人鉴于普通红纸易脆、遇水掉色、不易装裱的缺点,后多采用安徽盛产的红色宣纸替代。安徽宣纸具有寿命长、不掉色、种类多、易装裱、适悬挂、宜收藏等特点,给艺人的材料的选择提供了空间。除常见的万年红、艺人们还喜欢用黑色、墨蓝色、金色、黄色,甚至把用于装裱带有各种暗花底纹的彩色绫子布托裱之后进行剪纸,也成为剪纸艺术发展的一种新材料。时代发展趋势使勇于创新的思维方式也成为剪纸艺人趋之若鹜的新方向。冯骥才在其文中说:“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是农耕时代的产物。可是当前人类的文明正由农耕文明向现代的工业和商业文明转型。工业和商业文明要根本性改变人们的生活内容和生产方式,民间文化是一种生活文化,它必然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和排斥,一部分被工业文明淘汰掉,一部分被商业文明转化为商品。”20世纪90年代初,各种工艺形式大量涌现,作为实用功能的民间剪纸等快速被新的廉价工业产品代替,老艺人失去了展示的平台,淮北地区的原生态剪纸在这一阶段销声匿迹。90年代后期,民间美术之火重新点燃,很多有一定专业基础的美术家参与剪纸,很快形成一支高水平的剪纸队伍,淮北剪纸的传统风格快速被新兴的审美潮流取代。

三淮北民间原生态剪纸艺术的基本特征

淮北原生态剪纸依附于民间文化、风土民情、乡医巫术、生产生活而存在,具有深厚的精神内涵,与汉代画像石的造型特点相似。“民间艺术家在创造形象时较少理性色彩,他们的创造方法倾注着浓厚的意念成分。人们习惯将这种造型方式称为意象造型”(吕胜中)。淮北原生态剪纸形象洗练、古朴、粗犷,就是带有这种抽象、写意的意象造型性质。除此之外,淮北原生态剪纸通常只表现正面或侧面,具有剪影式的造型特点,和陕西地区物中有物的造型特点大为不同,表现手法更为直白。剪纸艺人把日常生活和宗教神话、信仰愿望、与自然的草木山林、花鸟鱼虫融为一体,充满宇宙的神秘感。以阜阳程建礼、淮北张秀珍、丁兰云等民间艺人的原生态剪纸最具特色。其中程建礼的剪纸作品以生动夸张、充满活力著称,国内影响力最大,代表作有《牛郎织女》《张果老倒骑驴》《虎镇五毒》《毛猴逗狮子》等。左汉中评其作品:“安徽阜阳的剪纸高手程建礼,生就一套夸张的本领,他的人物不仅动态夸张,同时夸大头部,着意刻画面部神情。常常巧运黑白,如有时整个人物不镂空,留下大片的黑,唯有面部掏出一块空白,使人物面部格外瞩目,各种神态活脱而出。”他的作品中的人物或动物有时把正面侧面同时表现出来,甚至具有西方毕加索立体派的抽象特质,剪纸手法艺术性强,作品耐人寻味。刘子秀、吕凤毛等人去世较早,作品流传较少,他们的作品常常依据心意随意剪出,不做惊世之举却妙趣横生,吕胜中对安徽剪纸曾过如下评述:“已不需要冥思苦想的经营构图,达到胸有成竹才开始动手。任何形状的纸片之中都已蕴藏着形象,只需要用手中的剪刀轻叩它的灵性之门。”丁兰云剪纸中经常出现奇异的龙虎凤鸟作为衬托装饰,和汉画像石中常出现的四灵相似,“在汉代的观念里,青龙白虎保平安,朱雀玄武降吉祥。”可见对吉祥幸福的渴望是人类所有艺术门类永恒的主题。她的作品构图奇特,多为对称性分层次格状竖式出现,与汉代画像石构图中表现的天、地、人三界的秩序思想无异。作品边框多装饰以锯齿纹、菱形、三角形等几何图案,或长或方,中正大方。她善于把天上、人间、自然界、冥界从上到下安排到一层层的界格里,这些人物、鸟兽动态各异,或坐或走或骑或卧,井然有序。大大小小的人物皆是寥寥数剪不加装饰,天女、神人无翼而飞飘逸逍遥。天马行空不受约束的思维有序地置于这些界格心;《彝族向导》中红军战士在条件极其艰难的条件下还给彝族同胞赠送枪支,体现了红军战士的慷慨;《红军彝族游击队》《安顺场》《泸定桥》体现了我军战斗的必胜决心和为革命牺牲的勇敢气概;《翻夹金山》《下雪山的喜悦》体现了红军战士在条件如此艰苦的时候还能歌唱、起舞,有着积极情绪的体验;《在藏族的村寨里》《三种锅》《牦牛》《草叶代烟》中看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希望这种积极情绪的体验。值得一提的是在《遵义大捷》红军对待俘虏的态度,不杀、不辱、不搜腰包,体现了宽恕的积极特质。沈尧伊先生的系列作品立足于文献性,充分表现历史的真实和生活气息,内容和形式达到了高度和谐,历史重现似地为一个一个生动的红军战士和伟人们构建了生活和战争的背景。在沈先生的笔下,对伟人们超凡人格中积极进取、逆境求存的个性进行了发掘,对普通战士平凡中投射的积极人格品质进行了刻画,如在《而今迈步从头越》和《遵义会议》中伟人们在艰苦的长征途中,依然豪迈激昂、步履轻盈,体现了伟人们智慧、乐观的革命情怀;在《地球红飘带》系列作品中红军战士们几乎没有愁容满面,始终表情坚毅和豁达,体现了在长征途中红军战士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发了无限的革命潜能。在日益严峻的国际大环境中,我们这样一个复杂的大国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跻身发达国家的行列,其任务的艰难程度远远高于当年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想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使命,就需要有这样的魄力和毅力。另外,物质需求的极大满足和东、西方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不断地碰撞、融合,不同程度地将传统文化的内涵瓦解、去中心化,各种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纷繁复杂地呈现在国人面前,带来的精神迷失,如果能够植根于自己的历史和过去,对传统进行正确的、积极的理解和建构,解读“长征精神”深刻内涵,有具体、可行的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的途径,这样的研究无疑具有了较强的实际价值。

参考文献

[1]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2]涂涛.我国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0(7)

[3]周嵚,石国兴.积极心理学学介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

[4]王春艳.“红色经典”研究综述[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作者:陈国栋


原生态民间剪纸艺术特征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21217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