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饮食文化之陕西面食名称的英译研究

时间:2017-09-20 13:38:08 来源:免费论文网
饮食文化之陕西面食名称的英译研究 本文关键词:陕西,面食,饮食文化,名称,英译
饮食文化之陕西面食名称的英译研究 本文简介:引言  随着陕西的国际影响力日趋提升,来陕的外国游客及商务人士数量也在逐年上涨。如果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除了能够品尝到陕西美味的面食,还能体会到其中的面食文化,对游客而言这无疑是一种享受。面食是陕西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陕西饮食中的一大特色。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面食不再是人们的饱腹充饥之物,已
饮食文化之陕西面食名称的英译研究 本文内容:

 引言 

  随着陕西的国际影响力日趋提升,来陕的外国游客及商务人士数量也在逐年上涨。如果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除了能够品尝到陕西美味的面食,还能体会到其中的面食文化,对游客而言这无疑是一种享受。面食是陕西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陕西饮食中的一大特色。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面食不再是人们的饱腹充饥之物,已经成为陕西饮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承载着陕西饮食文化的积淀与创新。陕西面食种类繁多,数不胜数,据统计,陕西在西周、秦、汉、唐的历史上有记载的面食就达几十种,可见面食在陕西饮食文化中的重要性。 

  面食翻译作为旅游翻译的一种,其目的就是为了吸引游客以及传播当地文化,让外国人轻松的了解陕西的面食文化。近年来,翻译界对陕西面食的翻译和发展也逐渐升温,为陕西面食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视角和研究方法。但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些相关的研究中,但是对陕西面食名称的翻译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本论文从陕西面食翻译的研究现状出发,以陕西省商务厅、旅游局官网公布的一些面食翻译及陕西一些著名酒店和饭店的面食翻译为语料,探讨陕西面食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翻译的基本要求,并就如何应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翻译方法。 

  一、饮食文化 

  1.中国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人类关于食物需求、生产和消费等方面的文化现象,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包括食物与分类社会的关系。广义的饮食文化是指人类社会整体文化的一部分,包括饮食科学技术、饮食艺术和狭义的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渊源流长,历史悠久,独具特色。自古以来,我们的先人就把饮食列入文化艺术的范畴,不仅满足于单纯的生理之欲,更要求色、香、味、形、器,甚至环境、礼仪、风俗等等全方位的审美、协调,同时还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紧密结合,构成了一个深具东方特色的饮食文化氛围,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中国饮食文化之所以异常发达,极富独创性,正是因为其发生机制内部条件的完善与多层次。中国饮食文化作为形态的一个基本生长点,与哲学、历史、宗教、伦理、美学、文学、礼仪和文化的传播等有密切的关联性。 

  2.陕西面食文化。一个地方饮食习惯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和当地的物产紧密相连,陕西面食便是如此。陕西面食文化积淀深厚与陕西关中主产小麦有关。陕西渭河流域是我国的小麦原产区之一,早在文献记载的周人始祖后穗教民稼樯的助耕农业时期,这里先民种植的农作物中就有小麦。 

  面食在中国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从饮食文化来说,远古时候的中国是北方的“粟文化”与南方的“稻米文化”双雄并立的局面。但是自从先秦时期小麦传入中国之后,这种来自西亚的粮食作物就逐渐渗透中国北方的农业区;汉朝之后,小麦的规模已经足以取代传统的“粟”,而“粟文化”也就演变成“小麦文化”。 

  陕西的“面食”文化,从可已考证算起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陕西面食文化的起始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制作面食,必须先把小麦加工成精细的面粉。我国在西周以前,加工粮食的工具主要用的是杵臼、棒和碓等,这类工具只能对谷物脱壳或加工成碎粒,很难磨制成精细的面粉。史料记载,春秋时期鲁国的能工巧匠鲁班发明了攻城用的云梯和多种木作工具,还创造了磨制面粉的石磨,1965年我省考古工作者在渭北的秦都栎阳遗址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石磨,从而证实陕西关中地区最迟在战国后期已经有了用面粉制作的面食类食品了。陕西的饮食文化就如同陕西的历史一样博大精深,时至今日陕西的面食已有几十余种。 

  三、陕西面食名称翻译研究现状 

  2007年,陕西省商务厅联合华商报曾正式向社会公布陕西50种名小吃的英文名称,其中就有陕西的面食。并建议陕西省内的饭馆,酒店等服务机构推广使用这种面食的翻译名称。但是此次发布也仅包含部分陕西面食,并且未被广泛接受。现在陕西各旅游杂志、报纸和文化推广网络上所使用的陕西面食翻译名称五花八门,均不一致。同时各类译本缺乏统一管理,使同一种面食出现了不同种类的翻译,导致了面食翻译混乱,造成了对陕西面食的误解。 

  2013年9月西藏民族学院宗丽娟发表了《从目的论角度小议陕西小吃民称的翻译》,2014年10月曹绮雯、展卫华在《读书文摘》上发表了《西安特色小吃的英译》;同年11月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的李庆明、王艳在期刊上发表了题为《跨文化背景下陕西小吃的名称翻译》;2015年7月西安工业大学的尚亚宁、睦春迎等人在西安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的阶段性成果中发表了《陕西特色小吃的英译对策》,还有其他人发表的《西安特色小吃的英译》等,这些文章中都提到了一些面食名称的翻译。但是,以上研究都是从陕西小吃的翻译这个角度進行研究,面食的翻译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并没有将陕西面食翻译单独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在中国知网上输入关键词“面食名称的翻译”,搜索到的相关论文都是关于山西面食的翻译,没有关于陕西面食名称的翻译。面食是陕西饮食中的一种重要食物,作为一种陕西饮食文化,不仅是旅游文化中的重要部分,而且相对于受外来文化影响巨大的菜式来说,更能体现陕西的生活风貌,也更能让外国游客真实清楚的认识陕西面食的魅力和文化。但是目前对于陕西面食的翻译研究还不够充分,不利于陕西面食文化的对外传播。 

  尽管陕西面食的翻译无论在质上还是量上都有着显著的提高,但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些相关的研究中,对陕西面食名称的翻译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有的只重视陕西面食的文化内涵,力求中国文化特色的保留,造成了外国游客对陕西面食的理解困难。有的只重视面食材料的翻译而忽略了其中的文化特征,使翻译僵硬毫无优美可言。此外,通过调研陕西一些大型涉外的餐饮企业和网站后,发现面食的各种翻译问题不胜枚举,这些翻译没能通过地道贴切的英文吸引外国游客的品尝和消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陕西面食文化的对外影响力,译法上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和修正。

     四、陕西面食名称的翻译策略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如今的陕西是著名的文化教育大省和旅游大省,在全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面食作为陕西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对其英译名称进行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笔者将针对陕西面食名称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探索面食翻译的方法。 

  1.音译+解释。陕西面品种繁多,数不胜数,虽说都是面,但是陕西面食把每一种面都做的与众不同,都赋予了深厚的文化。例如:Biangbiang面是陕西关中特色传统风味面食,是传统的陕西裤带面。因为制作过程中有biang、biang的声音而得名,特指关中麦子磨成的面粉,通常手工拉成长宽厚的面条。由上等面粉精制而成,用酱油、醋、味精、花椒等佐料调入面汤,捞入面条,淋上烧热的植物油即成。biangbiang面在大多数情況下直接被翻译为Biangbiang Noddle, 这种译法直接保留了它特有的文化,但是没有突出该面食长宽的特点,让不了解该文化背景的游客,并不清楚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面,故笔者认为可以使用音译+解释的方法,将其翻译为:Biangbiang Noddle(long-wide noddle),这样既保留了它的文化特色也让游客明白了它的特点。 

  臊子面是陕西的传统面食,面条细长,厚薄均匀,臊子鲜香,红油浮面,汤味酸辣,筋韧爽口,老幼皆宜。陕西省臊子面历史悠久,尤以宝鸡市岐山县的岐山臊子面最为正宗。2007年陕西省商务厅联合华商报曾正式向社会公布陕西50种名小吃的英文名称中将岐山臊子面翻译为:Qishan Noddles with Ground Pork,这种翻译方法虽然【论文 格 式:http://wWw.lwLwlw.cOm/]突出了地域特征,说明了食材中的“臊子”有猪肉,避免了有些游客的宗教禁忌,但是并没有突出“红油浮面,汤味酸辣”的特点,所以笔者认为可以采用音译+解释的方法,将其译为:Qishan Noddles (hot and sour noddle with ground pork).这样既突出了地域,也说明了“臊子”的食材和面的口感。 

  2.直译法。陕西面食的命名除了以其隐喻的文化背景命名之外,还有很多是直接以原材料命名的。例如刀削杂酱面,菠菜凉面,麻酱拌面等。在2007年陕西省商务厅公布的小吃翻译中其中就有这些面食的翻译。“刀削杂酱面”翻译为“Knife-peeled Noodles with Meat Sauce”,“麻酱拌面”翻译为“Noddles with Sesames Sauce”,“菠菜凉面”翻译为“Cold Noodles with Spinach”,这样翻译能够让游客很直观的了解到面食的原材料,便于做出选择。但是商务厅在此次公布的小吃名单的翻译中也有“西府浆水面”,将其直译为“Western Style pickled vegetable Noodles ”,很显然这样的翻译方法是不准确的。“西府”在陕西是指关中以西,尤指宝鸡。如果将其直译为“western”不仅丢失了内涵的面食文化,还会让人误以为这种面食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所以笔者认为可以将“西府”直译为“Xifu”或者是“Baoji”,所以笔者认为可以将“西府浆水面”直译为“Xifu/Baoji Noddles with Pickled Vegetable”, 这种译法既反映了地域特征和原材料,也避免了不必要的文化冲突。 

  3.意译法。陕西有一种面食小吃叫做“葫芦头泡馍”,葫芦头就是猪大肠与小肠连接处的肥肠,因做熟后状像葫芦头,葫芦头泡馍就是将肥肠与掰碎的馍加其他辅料、调料用肉汤泡制成。有的翻译直接将其翻译为“Hulu Tou”,这种翻译方法没有将原材料反映出来。众所周知西方国家是不吃动物的内脏的,这样的翻译方法很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所以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意译法,根据原材料来进行翻译。在英语里“chitterlings”就是指可食用的猪肠,“Hulu Tou(chitterlings in broth)”,这种译法不仅可以保留它的特色,还能让西方国家的游客清楚所包含的食材,避免饮食上的尴尬。 

  五、结语 

  陕西的面食文化博大精深,面食名称翻译的目的一方面是弘扬陕西面食文化,另一方面还要给游客提供简洁准确的信息,避免引起文化冲突。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除了要准确的反映陕西面食名称还要注意中西方饮食文化观念的差异。政府及各界也要重视陕西面食名称的翻译,不断的改进不足之处,形成统一的规范,以达到传播陕西面食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万建中.中国饮食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2]胡爱娟.饮食文化与现代旅游[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3]百度百科http:// baike.baidu.com,view,35693.htm?li=aladdin. 

  [4]尚亚宁,眭春迎,孟静.陕西特色小吃英译对策探究[J].学术沙龙,2015. 

  *课题项目:本文系西安翻译学院2016年院级一般科研项目“饮食文化之陕西面食名的英译研究”(项目编号:16B22)。 

  作者简介:李艳平(1983-),女,汉族,山西忻州人,西安翻译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翻译。



饮食文化之陕西面食名称的英译研究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20960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