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苏东坡传卷二概括

时间:2017-02-15 06:14:58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苏东坡传 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轼,这个名字,相信我们都不陌生。从小学开始我们就开始逐渐接触到他写的诗词歌赋,他的那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琅琅上口的词句至今都萦绕在我的心房,初中时,老师就推荐过《苏东坡传》,我当时并没有将它放在心上,直到今年的暑假,我才被这本书真正的吸引了。

"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这是林语堂先生在序言里所说的,林语堂先生作《苏东坡传》,也算得上是酒逢知己,棋逢对手了吧。

林语堂老先生以讲述苏东坡的一生为开头,通过各个事例,从各个角度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不畏强暴,嫉恶如仇的苏东坡,一个天赋才气,吟诗作对信口拈来的苏东坡,一个诗书画三绝的苏东坡,并且还有一个追求长生不死之药的苏东坡。

接着介绍了他的学习经历,天才加勤奋等于成功这句话一点都没错,从小他便展露出他的超人的才气,但这并没妨

碍他的努力,那时,为了考试,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并能背诵,背书时不仅仅注重文章的内容、知识,连文字措词也不可忽略,因为作文章用的字汇就是从此学来的,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苏东坡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就是因为这样用功的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所以天才也需要勤奋学习,也需要努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林先生虽然对苏轼的才华为人特别敬佩,但是也提到了一件事,就是他报复陈太守的那件事,不过我们谁也不会因为这件事而去怀疑苏轼的人格道德问题,这只是因为那时的他太年少,不太成熟,但是因为陈太守的不介意也让他意识到他自己的错误,他为陈太守写的那篇墓志铭就是很好的反映。

我情不自禁地要对这样的阳光阅读满怀感恩,我们生活在一个缺少爱意和关怀的人间,惟有这样的阅读可以令我时不时地轻轻发笑,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夜,没有一丝暖气,那些黑色的方块字也会如同一片片温润的玉石,暖和你我沁凉的手心,它们甚至还会无拘无束地为你我聚集起一方明媚空阔的天空,等待着我们灵魂的悄然舒放和自由翱翔。

篇二: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一):

今年国庆七天长假,奉老师之命借来厚厚一本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本是是想草草读完草草了事,可不想自己被苏东坡命运多舛的一生所深深震撼,对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产生了无限的敬意。

我敬仰苏东坡,正因他无可比拟的才华。一说起苏东坡,就不能不提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才。他的诗,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透过东坡,我触碰到中国文人飘忽的衣袂,聆听到中国文化舒缓的脉动。

我敬仰苏东坡,正因他的浩然之气。当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对,苏东坡利用他最擅长的武器--笔,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示其个人之气质与风格,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都显然可见。随后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东坡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诚如林语堂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的浩然之气,也将如他的诗词一样永留千古!坚持的名言警句

苏东坡传读后感(二):

《苏东坡传》这本书我才只读了一半,便对苏东坡这位大文豪有了足够的认识。书中提到过许多地名,多得数不清,这也正提示了我们苏东坡一生漂泊。

在书中,我最喜爱的是苏东坡爽朗的笑声他的笑声告诉了我许多道理。短故事

他的笑是一种自得其乐的笑,他被贬之后赏景便成了他最大的乐趣。苏东坡常对着风景写诗,写完之后总会为自己又完成一篇文章而高兴地笑;苏东坡的笑,还包含着一种不

与人斤斤计较的笑,朝廷的官员为了针对他,因挑不出苏东坡平时表现完美,就拿他的文章骨头里挑刺;苏轼显然没与他们计较,反而还写出何日遣冯唐这句话,话中毫无归罪之意;苏东坡的笑,更多的是苦中作乐。谁被贬之后不低落?就像你突然由组长被降到普通成员一样,不再被人肯定你的潜质。

时势造英雄,苏东坡之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谈论上经久不衰,多半是因当时所处的环境,造就他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正正因苏轼的思想超乎常人,才使他的作品犹如一颗璀璨的星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我喜爱他毫不恭维、仗义执言的性格。虽然他比较冲动、做事不经过大脑思考,但正正因这一点,才使他更富有魅力。《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里面说过:不好以为你是大学教授,因此作研究比较重要;不好以为你是杀猪的,因此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也不好以为你是个大学生,不够资格管社会的事。你这天不生气,不站出来的话,明天??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苏轼这种激烈的性格,对当时、和我们后世都有极大的影响,他告诉我们:不能让那些不好的东西继续下去,要阻止他们,阻止他们务必要有带头人。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谁也不想当那第一个人,凡是有点头脑的人,都不会那样去做,苏东坡正正因没头没脑,就毅然去当带头人。

尽管在仕途路上坎坎坷坷、得罪过许多人、多次被贬,但苏东坡依然不乏幸福笼罩。他有十分爱他的妻子、生死相依的弟弟、陪伴他的朋友、非敌即友的王安石、以及朝廷上的众多好官。那里面最让人感动得便是皇上和皇后,皇后十分重视苏东坡的文采,苏东坡每次犯错之后皇后总会为他求情;皇上对苏东坡极其严厉,他重视苏东坡的文采,但因苏东坡做事欠思考、直言不讳,皇上怕他终有一天得罪大官,就把苏东坡贬谪。

我对苏东坡永远怀有一颗仰慕之心,我喜爱他的真诚待人、真心交友以及直言不讳,如果我身边有这样的以为亲人、朋友或者是同学,我会十分珍惜!

苏东坡传读后感(三):

苏东坡,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一样意司马光尽废新法,而是主张稳健行事,凡事皆从是否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际效果出发,不去阿附迎合,不为新法或旧制所囿,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苏东坡一向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风光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他不伎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苏东坡以儒家思想为本,又能博采佛道之长,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虚佞。处顺境时不骄惰逸乐,在逆境中能随遇而安,用乐观、洒脱的态度坚持对人生、对完美事物的追求。因此他得以实现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满艺术审美情趣的人生,并体此刻他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创作中。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诉人说,每逢皇帝陛下举箸不食时,必然是在看苏东坡的文章。即便在苏东坡贬谪在外时,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诗到达宫中,神宗皇帝必当诸大臣的感叹赞美之。但是皇上对苏东坡的感叹赞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必使神宗在世一日,使苏东坡一向流放在外,不能回朝。

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这正是我们太多的读者喜爱他的缘故。(lz13)近千年来人们不会从内心爱慕一个品格低劣无耻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

文学上万古不朽的美名,还是在于文学所给与读者的快乐上。苏东坡的作品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掩没,甚至历久弥新,是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乎肺腑的真纯。

此刻我最为欣赏的是他那真纯且有无尽趣味的《定风波途中遇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怎能不意会--风雨过后不必须有完美的天空是一种境界;不经历风雨,怎样见彩虹是一种境界。但是现实中很少有人像东坡那样在雨中依然微笑,依然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其实,这才是生命最高的境界,这是用充满洞察力目光蔑视困境时才能拥有的真纯和趣味!

苏东坡异常坎坷的一生,也是豁达乐观的一生。他那种身处逆境却始终持续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超然达观,像他的诗词文章一样千载有余情!经万古流不尽!

苏东坡传读后感(四):

《苏东坡传》读后感评苏东坡传

书还没看完,慢悠悠的翻着.林语堂这本书原是用英文写的,张振玉译笔还算不错,但粗糙之处也随处可见,比如卷一第一章处:

还有一处bug连那位天涯高手也未提到,卷二第七章埋伏笔,中岳嵩山崩陷,到第九章呼应,已变成南岳华山山崩.此两处究竟是何处出错,是翻译错还是原稿错,抑或是校对错,恐怕需要找英文原版来查了.但是南岳华山本身就是个错误,华山好像从来不曾被称为南岳过吧。

且丢开这些小破绽不说。

苏东坡的盛名传播了将近一千年,时人称道,后人敬仰,一方面是因他天纵其才,在诗,文,字,画各个领域都出类拔萃;另一方面,他的人格魅力,政治立场,哲学修养也极其贴合中国人的理想.为这么一个完人做传显然不太讨巧,再加上史料丰富评论一边倒,这本传记的"新意欠奉"也在情理中.林语堂在序言中说,"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正因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正因我喜爱他."既然在苏轼身上寄托了自己的人生观,偏爱之心更不加掩饰.

卷二写苏东坡壮年经历,与王安石的纠葛占了好长篇幅,在"王安石变法"和"拗相公"两节,王安石是主角,苏东坡反而成了小配角,这两个章节似乎游离在全书之外.林语堂贬低王安石,我看目的倒不是为抬高苏轼,更多是他想表达对历史的看法.包括对司马光的褒扬也是如此.历史其实无所谓真相,政治也很难分辨清浊,好比一面镜子,每个人照去都是不一样的面目.这一部分能够跟柏杨的书比照着看,那是两种完全相左的意见.跟苏轼不一样,王安石从来都充满争议,历史上是这样,到这天还是这样.

林语堂自己也是个争议人物,但是他的才情倒还算公认的.这本苏东坡传,时不时也有沁人心脾的妙语出现.比如正看到卷三第16章就有这么一句:

倘若哲学有何用处,就是能使人自我嘲笑.

之类的还有很多,但是没了前后文,单看就少了好多味道.

苏东坡传读后感(五):

《苏东坡传》,非简单之流水帐,更非采用春秋笔法,而是林语堂先生阅读超多资料,包括苏东坡的札记、诗词、私人书简等后所着的传记。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与苏东坡有诸多相似之处,不然为何其言己了解、喜爱苏东坡,而又能将《苏东坡传》写得如此色彩鲜明、感情丰富。

观苏东坡一生,无法不对其才智赞叹不已;而其言行、诗词、幽默,无一不是其才智的体现。

苏东坡是幽默的。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东坡是热爱生活的。其余不必说,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苏东坡是感情丰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词,十年生死两茫茫,对其亡妻寄以情思,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之后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苏东坡也是幸福的。他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对其关爱有加。尽管不如意事众多,如朝云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时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称为过得快乐呢?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

篇三:苏东坡传-第 十 三 章

第 十 三 章

何必耗神于琴呢

纸笔可奏绝世遗响

苏洵走出大门,见那人身着官服,面带微笑,手里牵着一匹浑身是汗的棕色坐骑,后边还跟着一匹黑马。那人姓杨名旻,字君素,自称是雅州知府雷大人手下的一名推官。他说雷知府久闻苏先生大名,特来相邀,请到雅州谈史会文,兼论兵法。苏洵一听,自是喜出望外。前些年他与史彦辅游荡四方,至多见过一些参赞、节推一类的小官,有两次想见县令和通判这种七品左右的官员,都因名气不足而未能如愿,如今雅州知府派人上门延请,苏洵能拂他的面子么?

苏洵在栖云寺中,也曾听子瞻说过雷简夫的身世,他知道雷简夫原是山林隐者,后来见到百姓受难,为此才不得已出山拯救百姓的,单凭这一点,苏洵就觉得值得信赖,至少不是寻常的官场混混。一听杨节推说雷太守要与自己谈史会文、兼论兵法,苏洵便想起李太白的?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两句诗,真想接着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当时苏洵便将杨节推安顿歇自己喝茶,让谢能跑和樊狗二人好生侍候,自己便回房中,与夫人商量。程夫人当然希望他去,还叮嘱说:?依我看,请你谈书是个幌子,八成雷太守要说儿女的事情。若他提起此事,你就应允下来。?

苏洵笑着说:?从来都是男家先下聘书,纵是女方有意,也要托请别人作伐才是,哪有让人家女孩子的父母先开口的??

听了这话,程夫人也笑了:?我只是让你见机行事。?

苏洵于是让家人杀鸡买酒,热情招待杨节推一番,自己一边陪他饮酒说话,一边想着心事:雷太守是怎么知道我爱读史书,还喜欢谈论兵法的呢?难道他与白云道人张俞也有联系?前些日子,苏洵也曾向眉州知府里的人打听过,他们说雷简夫的先人在剿灭李顺和王均两拨叛军的时候,都曾立下赫赫战功,有的还做过蜀都大帅;雷简夫又率兵打败了西洞蛮人,他当然熟悉兵法战阵了。想到这儿,苏洵便与杨节推草草吃罢,然后带上自己近日写的文章,跟随杨节推,跨上黑马,去了雅州。

雅州在眉州正西一百多里,杨节推原是丹棱人士,道路特熟,加上他所带来的马乃是雷大人最喜欢的两匹骏马,行走起来四蹄生尘,山道之上如履平地,所以出了眉州向西,两个时辰之后,就来到丹棱。苏洵头一回骑上骏马,觉得比过去骑驴可要快意了许多。他远远望着南边的连鳌山,心里想着自己和儿子面前的

机遇。这一切是白云道人安排的呢,还是命中定数?一边想着一边驰马,一会儿杨节推又告诉他,前面便是洪雅。他们在洪雅稍事休息,让马饮了些水,然后沿着青衣江西进,到了太阳落山的时候,便来到雅州府治所在之地——雅安。

雷知府没在府衙里接见苏洵,而在青衣江边的一个幽静的驿馆里等待着。苏洵到了馆驿,杨节推先领他去洗漱一番,将一路烟尘付诸青衣之水,然后打起精神,去见雷知州。只见雷知州五十多岁,一身便装,手执羽扇,武将风度既露诸手脚,文人气息又溢于言表。他将苏洵请到上座,然后双手一揖,高声说道:?久闻先生大名,只因公务繁忙,未能亲到府上拜访,请你远道而来,路途迢递,不胜辛苦。?

苏洵平生何时见到这种礼遇?加之雷知府年纪比自己大了十多岁,他如此礼贤下士,苏洵顿时感到受宠若惊。他急忙起身回礼,平生首次将腰弯得很低:?承蒙知府大人错爱,苏洵三生有幸。?

二人客气了一回,互相简单道明字号及身世,雷知府便称苏洵为?明允兄?,苏洵只好也称他的字,雷知府字太简,苏洵便在后面加个?公?字,尊称为?太简公?。二人说了些?天气颇热?之类寒喧之语,杨节推便来告知,宴已备妥。雷太守将苏洵请到宴厅,二人觥筹交错,三杯酒进了肚子,二人便开始纵论天下之势。他们从北方契丹之势消长灭裂,说到西夏之敌如何才能使之土崩瓦解,最后谈到西南吐番之部如何擒之纵之。说到朝廷屈己求和之策,雷简夫率先抨击一番。苏洵见他如此坦诚,便将二十多年来游历所感和近日研读兵书所得,一味向他倾诉;论及今后,大有舍我而天下其谁之态。二人时而激昂慷慨,时而扼腕长叹,仿佛苏秦与诸葛孔明二人到了一起,喝起了忘代老酒,谈笑战国至魏蜀时期千年风云。家事私情,一言不提。雷简夫儒雅风流,既有山林之士的冷峻,又有边关大帅的豪爽,苏洵为之口服心服。那雷简夫饮酒豪纵,每次举起大白,都是一饮而尽,苏洵只好放开酒量,与之对酹。二人时饮时谈,饮到兴头之上,高声浪语;谈到意气相投之时,开怀大笑,大有当年刘玄德与曹孟德?二德?青梅煮酒,纵论天下谁是英雄的势头。直到苏洵不胜酒力,一场欢宴才罢。

第二天上午,苏洵便将自己这两年尽焚科举之文之后重新写成的《权书》与《衡论》包装起来,请杨节推带着他,亲自到府衙拜访雷知府。雷简夫草草了却公事,便将苏洵请到座侧品茶,自己去看苏洵的文章。看到《权书》、《衡论》四字,他便大声叫好。?天下大事,若不‘权、衡’,如何知其利弊?而凡夫俗子,怎有胆量权衡??仅这两句话,便让苏洵觉得如遇知音。

雷简夫接着认真地看了下去。《权书》前面有个小引,是说明这篇文章写作来由的,雷简夫看着看着,便不禁读出声来:

《权书》者,兵书也……而我以此书为不得已而言之书也。故仁义不得已,而后吾《权书》用焉;然则权者,为仁义之穷而作也。

?好!说得好!明允兄,我早就以为,这‘仁、义’二字,只是儒生教弟子为人向善时的口头教谕,而治理天下时,如若侈谈仁义,没有几个能富国强兵而雄霸一世的。本朝摒弃武功,奉行仁义,动不动就给契丹和西夏以数十万的‘赏赐’,美其名曰是‘仁、义’之举,实际就像明允兄所说的,是‘仁义之穷’,没有良策了,结果搞得国弱民穷,弊端丛生。明允兄,你这《权书》,单看用意,我便要大声叫好啊!?

见到他如此盛赞自己的文章,苏洵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走到雷简夫的书案前,将一个久遭冷遇的学人心扉,向赏识他的人全然展开。?太简公,你看,我把《权书》分为上下两部,上部讲《心术》、《法制》、《强弱》、《攻守》和《用间》五个部分。‘心术’就是心定,要用心计,这是《权书》的主要部分。过去的儒者,把仁义摆在前头,作为幌子,却将心术掩藏起来,还美其名曰这样是有‘城府’。我认为心术就是心术,是治理天下和对抗敌国的一种法术,何必不把它说出来作为‘阳谋’而使用呢?过去提起心术,便是‘阴谋’,只能在不见天日的地方想一想,或鬼鬼祟祟地说。我却把‘心术’二字,公然讲了出来。‘法制’一章,也很重要,没有法制,令不行,禁不止,天下必将大乱。而‘强弱’之论,不仅在于知己知彼,还要善于把自己的弱势化为强势,将敌国的强势变作弱势,这样才能做到不战则已,战则胜之。‘攻守’一章,讲的是要出奇兵,不能一味死守战阵。北方夷狄,从来不讲战阵,所以汉武帝时大败匈奴,全是奇兵致胜。最后‘用间’这一部分,是说不要恪守仁义,对契丹和西夏,以及高丽等国,要使用‘离间计’,让他们自相残杀,然后我大宋在后坐收渔人之利。太简公,苏洵一介书生,在你这个大帅面前谈兵,犹如班门弄斧,请您不要见笑!?

雷简夫全神贯注地听着苏洵介绍,他一边听着,一边点头称道。等到苏洵说完,他便称赞道:?明允兄,你不仅见解深刻,为人也很直爽。像对敌国使用离间计这种说法,白云道人张俞十年前曾向皇上提过,可惜朝廷没有采纳。你比张俞更进一步,坦言撇开仁义而用权术、心术,此语出自内心,源自正气,真让我对你敬重有加。只怕那些儒者文臣,会以为你的话离经叛道,会指责于你啊!?

?离经叛道?什么叫离经叛道?经天纬地之策才是‘经’,国富民强之法才是‘道’。天残破了不能补救,地分裂了不能缝和,那种‘经’还不‘离’去,不是作茧自缚么?国家弱得连西夏小小蛮国都来欺负,百姓穷得连肚子都吃不饱,这种‘道’再不‘叛’了,岂不是自欺欺人?如果说我的这些话是离经叛道,那我就要‘离’它一回,‘叛’他一次罢了!?苏洵说到这儿,变得慷慨激昂起来,差一点要动手拍起眼前的案子。然而他头脑还是清醒的,他知道眼前的案子不是自己家的,对面说话的人也不是史彦辅,所以就没动手。

听了这话,雷简夫从心底佩服苏洵的勇气。?痛快!说得痛快!明允兄,你真是王佐之才!若使你生于战国之世,你便是苏秦、孙武;若使你与项羽刘邦同时,张良、陈平又何足道哉!来,让人拿酒来,我要与明允兄就在这儿痛饮一杯!?

苏洵见雷简夫竟然要在衙门大堂的文书大案前与自己饮酒,不禁对他的举止也大为折服。他喝了一口水,然后说:?太简公,《权书》的下部,举的是孙武、子贡、六国、项籍和汉高祖的例子,来说明权术、心术等的重要,请大人慢慢看来,多多赐教。?

?赐教不敢,看嘛,不能说看;我要沐浴焚香拜读才是呢!呃,明允兄,你这句话写得好,比喻得好生动啊!?他用手指着《权书》中?心术?一段的末尾,又念了起来: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

念完之后,他手指着这段文字对苏洵说:?人拿着一根短棰,便可去与猛虎搏斗,而徒手时遇到蜥蜴都会害怕,这是人之常情。这说明一要持有武器,二要心有准备。知道人之常情的人,才能领兵打仗,决敌致胜。明允兄,你这个比喻写得好啊,那些专门从经书中找典故的人,如何写得出这种文章??

苏洵见他夸赞的是这段文字,酒还没喝呢,面上便微微红了起来。?太简公,不瞒你说,明允这两句话,还是从犬子那儿学来的呢。?

?什么?你家公子也能写出这样精辟的语句?哪个儿子?他怎么写的??雷简夫一问便问了一大串儿。

?我的大儿子,名叫苏轼。他十来岁的时候,我让他试作《夏侯太初论》,他便写出了‘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不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这样的句子来。我这个比喻,就是从他那儿学来的呢。?

雷简夫大吃一惊:?没想到你的公子会如此出息。前几天我在连鳌山见到了他呢。?

?太简公,你见到他了??

?见到了。恕我直言,我觉得你的公子不太英俊,也没有勇武之力,我只觉得他有些悟性,适合学道,没想到他的文思如此敏捷。?雷简夫说。

?太简公,您说得对。我这个轼儿啊,从小便随天庆观的道人张易简读书,后来一直喜欢山林。可他的见解,有时我都赶不上呢。?苏洵说。

雷简夫显然不知道张易简是何等人物:?明允兄,你有这样聪明的孩子,就应该让他考进士,为国效力,怎么可以把他放在山林道院中呢??

?他自己愿意去,白云道人也说这是他的造化。所以我就把他送去了,没想到太简公您的儿女也在那座山上。?

这时已有人把酒菜端了上来,雷简夫示意苏洵自便,自己仍侃侃而谈:?我叔祖为成都大帅的时候,就喜欢修造寺观。本人年轻时在终南山隐居,头戴铁冠,下跨黄牛,长安之人,都以为我是神仙。白云道人应诏赴京,勾台符从峨嵋山下来送他,两个人专到终南山找过我,我曾劝说他们,莫管国事,不妨云游。结果白云道人就没做官,继续隐居。可是自那以后,长安却连年大旱,皇上便命长安京兆府尹修复汉时的三白渠。我看到那帮子贪官污吏实在没有能耐,他们驱赶着长安六县数十万百姓,都快把秦岭的树木砍光了,也没能蓄住一点水,于是骑牛下山,帮他们把渠修好了,水蓄住了。没想我一动凡念,便觉民生多艰,一旦出手,便是难以抽身,于是在官场上浪迹多年。雅州蛮兵动乱,朝廷派了好几个要员都束手无策,张方平大人便推荐我来这儿,区区蝥贼,何足道哉!当时我要知道明允兄就在眉州,我就把你也请来,也让你小试牛刀,顺便立点军功,也博个出身,省得再去参加什么科举!?

苏洵听到这儿,真有些像久遭冷遇的苏秦到了齐国,眼见着齐楚六国帅印摆在面前一样,心情激动不已。?太简公,有你这句话,苏洵便心满意足了!来日方长,只要有用得着我的地方,就请太简公随时召唤,苏洵定当鞍前马后,尽力报效。来,干上一杯!?

雷简夫举起杯子,与苏洵碰了一下,然后一饮而尽。他咂巴了两下嘴,然后说道:?明允兄,这年头,要想做出济世之事、惊人之举,可是要付出代价的啊。就拿我自己来说,我迫不得已厕身官场,放弃了山林的闲情雅致,却也失去了许多山林朋友。白云道人和勾台符等人,从此便说我前后不一,表里不一;还说我口上劝别人莫管世事,有了好官自己却要出山。我当了知州,要给他们修建道观,他们不仅拒绝,还要羞辱于我。难啊!所以我就只好承继先人之志,多修建些寺院。正好贱内与小女等人,仍是喜爱山林,便让她们在城市山林之间自由往来。我们因此而相识,也是缘分呢。?

?太简公,你是将门世家,理应为国为民,做些大事。小弟我徒有雄心,屡试不中,只好在浪迹天涯之后,回到家中著书立说。太简公能够一展平生抱负,这是人生幸事,也是国家幸事、百姓幸事,怎能以区区山林之情论之呢?即便是白云道人,他也不是满腹韬略,要写兵书吗?如果皇上当年重用了他,也许他成了狄青那样的边关大帅,没法再于青城山上讨清闲了呢!?苏洵说的,完全是心里话。

?明允兄,你的见识不同凡响,可惜你怀才不遇,没有得到朝廷重用。你应是个流芳千古的人物,你的才气,更多的是在文章上。雅州是个弹丸之地,在这儿,你最多做个幕僚,没多大的出息。要在成都和汴京,凭你的文章,没有几个


苏东坡传卷二概括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6981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