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导航

仿写松坊溪的冬天

来源网站:免费论文网2017-01-27 13:52:15
经典文章

篇一:小练笔的各种形式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必须发挥教师在使用教材时的主体地位,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处理教材留下的空间,开发校本课程。我们的语文教材都是学生学习习作的最好典范,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课本为范文,读写结合,加强课堂小练笔。小练笔,对广大语文老师来说并不陌生,就是在阅读教学中融入作文教学,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过去,它一直被认为是“读写结合”的最有效的载体。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大语文观”,对小练笔的应有之义该如何来诠释?笔者以为,语文阅读教学应充分利用小练笔这一独特的形式,赋予它新的功能与使命,为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升“奠基”。可以肯定地说,小练笔虽小,但认真挖掘,亦可作出“大文章”来的。

好的练笔,从中可看出学生是在语境中学习课文,以笔归纳了自己的思维、想像、情感等,他们对课文、语言的理解更加透彻,因而能比较迅捷地加以表达,学生的独立性、积极性得到发挥,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高了阅读习作能力。

一、练在语言经典处,模仿文本。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不管是精读课文、略读课文,还是“语文天地”里的“阅读”,每一篇总能寻找到一个小练笔的“抓手”来。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含英咀嚼”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练点”,进行仿写。指导仿写作文是小学生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这样的仿写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求学生在丰富的语感积淀下,“依样画葫芦”操练语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1、仿句式练笔

片断的描写,是作文的一个重点。要想写好片断,可以从仿笔起步。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片断用了特殊句式,教学时学生完全可以仿写。如《火烧云》一文,用了“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还有……”的句式,赞美火烧云颜色的变化,我们可要求学生去读读写火烧云形状的变化句子,而后进行仿写,有学生是这样仿写的: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像飞翔的小鸟,一会儿像活泼的小猫,一会儿仿佛奔驰的骏马,一会儿仿佛威武的狮子。盛开的花朵、游动的小鱼、叫鸣的公鸡,这些形状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形状。

教师在阅读训练中要善于挖掘教材因素,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指导学生练笔。再如我校的一次课题活动中,一位年轻教师引导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中写鱼的优美词句之后,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想象一下,贝壳会有哪些颜色,哪些种类,哪些形状呢?用上“有的……,好像……;有的……,好像……;还有的……,……”来介绍一下,让我们更加喜欢这些贝壳好吗?在想象中学生动笔写下:海滩上有许多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多样,有的像翠绿的草帽,有的像明亮的眼睛,还有的像池塘里青青的菱角,真是千奇百怪,无所不有……

2、仿构段练笔

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其实是学生习作的蓝本,它们的构段方法和语言表达各不相同。教师要充当有心人,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各类文章的构段和表达方法,找出规律,进行形式多样的写段训练。把教落实到“写”上,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安排、材料的取舍,借此训练学生构思成文。比如《庐山云雾》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登山路上,山岭、大天池等处的云雾的形态、颜色的描写,赞美了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抒发了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纵观全文的内容,可按“古人的赞美→特点的描述→原因的探索”分为六大段。仔细品读全文,我们还能领会到课文具有以下的三个写作特点:一、言简意赅地引用古代名人言行稍加议论的办法,增强了赞美的感染力;二、段与段之间巧用过渡句,段意衔接自然,使

文章具有一气呵成之感;三、语言形象、生动、有气势,采用比喻、对比、拟人等多种写法写出了庐山云雾之美。因此,通过对文章中语言文字的读、思、议、品等,使学生领会文章的语言美、感受庐山云雾的景色美,从而使他们的心中升腾起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我们在指导学生学完课文后,就可以引导学生仿照这一课的写法,练习写一些写景的观察日记。再如《秋游景山》,课文按地点的变换记叙了看到的美丽景色,对学生来说是一篇习作例文,可以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有顺序地观察、有条理地记叙,写一篇游记或参观记,这样一课一得,学生的构思成文就会意到笔随,挥洒自如。

3、仿篇章练笔

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课文内容,向生活实践延伸找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相似版块,通过学习将课文的内容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激发学生回忆生活、依照文本的表述方式记录生活、描绘生活。如:学习了《家乡的秋白梨》,可以以“家乡的特产”为主题,让学生以《我爱家乡的X

X 》从不同的角度介绍家乡的特产;为家乡的特产设计广告语。

再如《五彩池》第三自然段对五彩池有这样一段描述“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圈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这段语言生动优美,句中有画,句中含情,所以我先让学生反复读、悟、体会,直到熟读成诵,然后让学生想像一下除了这些书上介绍的形状外,还会有其它神奇的形状吗?你能不能把自己想到的选择一两种画下来呢?再

根据自己课上设计的五彩池写一段话,体现其神奇的特点,这样的练写,学生就把文中已理解的好词好句迁移内化运用起来。这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又是进一步内化运用语言的有效手段。同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锻炼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通过课堂上有意识的、长期的培养,使学生得到了良好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4、仿立意练笔

教材中许多文章的立意独具匠心,是值得学生模仿学习的。如《落花生》这篇课文,借物喻人,语言浅显朴素,但所说明的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义。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其子女“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用的人”。教学时,教师要有机地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作者确定主题和表达中心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立意能力。教完这一课,就可指导学生练笔,模仿这课的写作方法,写自己喜欢的一种东西。学生分别写了“仙人掌”、“野菊花”、“扫帚赞”、“粉笔颂”等文章。有一位学生在《粉笔颂》一文中写道:“无数细细的粉末儿徐徐落下来,像簌簌的玉屑儿,像纷纷扬扬的雪花……但我想这更像一种精神,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更像一种高尚的人,这就是默默耕耘、辛勤地培育着祖国花朵的老师。”小作者由粉笔联想到教育战线上耕耘的老师。《扫帚赞》则说扫帚更像清洁工人,站在不起眼的角落默默奉献,从而说明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索取,而应像粉笔、扫帚那样为他人无私奉献。这些文章立意深刻,中心十分明确。

二、练在情节空白处,充实文本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供了极好的机会,这些文章常常在某些地方留下空白,如果教者在阅读教学中能善于挖掘教材,挖掘课文言而未尽之处,依托课文找准训练点,从而创设情境,那么学生就会像一颗种子的发芽生长找到了适宜的气候,水份,有了充分的想象空间,联想的积极性就高涨起来了,想象的翅膀也展开了。如此让学生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进行课堂练笔,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解决学生练笔时“无米之炊”问题,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1、抓人物刻画入手

俗话说,见微知著。文本中一些细微处,若能有心地去发掘,也能显出“风韵”来的。如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抓住了“饱经沧桑”一词,请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生:“这位拉车的不过三十多岁,可看上去足有五十多岁。脸黑瘦黑瘦的,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眼圈深深地凹了下去,眼里充满了血丝。那乱糟糟的头发上,蒙着一层灰。看上去,这张枯瘦的脸,像一个霜打的茄子。”给黄包车夫画像,成了本课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人物的刻画,除了外貌,还可以引导学生去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动笔写“内心独白”。如一位年青教师执教《三顾茅庐》,在引导学生理解了刘备求贤若渴,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而后问,面对刘皇叔的三请邀请,如此厚待,如果你就是诸葛亮,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请拿起笔写下自己的内心独白。再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课的教学,一位教师在结课时设计这样一个小练笔:请选择一个人物写写内心独白。

人物的刻画,还可以去刻画人物的语言。如《挂两枝笔的孩子》在结尾处写王老师知道了小亮的心事,找他谈了话,小亮的两枝笔又挂了起来。王老师和小亮的谈话这里没有具体说,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写几个来回,把王老师耐心教育小亮和小亮重拾信心写出来。

2、抓事件叙述入手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的有些内容写得简略,或叙述描写留有发挥的余地,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这些空白点,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诠释空白,放飞出自己的灵性,实现对文本的充实,让文本更丰满。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一个古代传说,记叙了大禹治理洪水,为民造福,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赞扬了他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依循“治水前----治水----治水后”的线索,展现了大禹为百姓谋利益的感人形象。课文紧扣“治水”,由大禹治水前后老百姓生活的变化着笔,一步步地展示了大禹是一位治水的伟大英雄。课文写大禹治水只写到“他带领老百姓凿山开渠,常常忙得顾不上吃饭”在这里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大禹是怎样治水的。学生有的写:“酷暑,大禹带着百姓,顶着烈日,在38摄氏度的高温下开山,汗水浸湿了衣衫,他们顾不得擦一擦。”有的写“最要命的是冬天,凛冽的寒风呼呼地刮起来,他们的手指都冻裂了,一道道的口子张着嘴巴,可是他们只哈了口气又继续干起来。”

学生在想象小练笔中体会到了治水的艰辛,心目中大禹的形象更丰满更高大了,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们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启蒙,同时他们的灵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地释放。

3、抓景色描写入手

布白是文学作品艺术化处理的一种策略,文章布白处给了读者无穷遐想和无尽感悟的空间。教师要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悟性抓住文白之处进行读写创作,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补白”的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如一位教师上《松坊溪的冬天》一课,“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溪中的大溪石上和小溪石上都覆盖着白雪了: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好像有两只白色的狮睡在雪地里;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上溪岸……”配乐朗诵把听课的师生都带入了那白雪皑皑

、风光奇特的北国风光,而后执教者默立不语和学生一起在美好的情感氛围中畅想回味。当学生回过神来,问:“同学们,听了这精彩的朗读,你看到了什么画面?想到了什么问题?能写下来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写下:“仿佛来到茫茫的白雪世界,这么大,这么美,我迷住了,踩着白雪雕的桥,数银浪朵朵,我掬一撮雪,感受冬的芬芳。”有的写:“我仿佛听到那银色的小牛吧嗒吧嗒的饮水声,笨笨的小熊欢快的嬉笑声,还有沉睡雄师的打酣声。”有的说:“我看到的是一条银川,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天上的飞鸟、岸边的芦苇……”“教学空白”中的景色描写,使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辽阔的思维天空中自由翱翔,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陶冶了情趣,又提高了表达能力,真可谓“一举多得”。

还有如《黄山奇山》最后一小节对“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奇石和《看冰灯》中冰雕动物园里的一些冰雕都只是一句带过,均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去把景物写具体。

三、练在情感交融处,解读文本

语文课程资源就像一座丰富而亟待开发的“宝库”,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我们教师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做个有心人,去努力开发,就能时时处处利用它来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我们的语文教师自身应深入地细读文本,钻研文本,要走进文本去产生情的感动,再以“情”来观照文本,从中寻找出能为深化文本理解“架桥铺路”的“读写结合点”来。有些课文中,有不少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师的精当讲解,学生的熟读体会,都会使学生与课文的作者和课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受到感染。学生完全沉浸在课文的意境之中,有许多话要说,正是练笔的好时机。把“点”选择好了,训练到位了,便有可能产生“四两拨千斤”的神效来。

1、于理解深入而练

阅读教学中,对于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如果仅仅靠教师的讲解,学生只能一知半解,而通过巧妙的练习,往往能迎刃而解,课堂练笔在这里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如《白杨》一课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时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是全文理解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使理解得以深入?在学生经过朗读体会,对这句话有了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可安排了这样的课堂练笔:“同学们,爸爸嘴角浮起一丝微笑,是因为他联想到自己的孩子,也将跟自己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那么,当爸爸看到这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有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时,他会怎么想,怎么说呢?请同学们以爸爸的口吻写一段话,写出自己当时的内心活动。”学生们有的借白杨树抒发了“自己(爸爸)”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情怀;有的由小树的成长联想到“自己”孩子的成长,并表达了“自己”对孩子的期望……通过交流,评议,学生对“爸爸”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的了解,对“爸爸”嘴角浮起一丝微笑的原因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不用说,对最后一句话及至全文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再如《鱼游到了纸上》一文,一位教师抓住了文中的一个“!”,设计了课堂练笔:作者在“原来,他是个聋哑人!”后面为什么用“!”?(并用红粉笔板书:“!”)这个“!”表达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那么你学到这里对这位聋哑青年产生了怎样的感情?请同学们以“我敬佩他 ”的格式写几句话,表达自己对这位聋哑青年的敬佩之情。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在比较自然的过程中进行了课堂练笔,扩展了思维的空间。

2、于认知冲突而练

语文课例大多是文质精美的文学作品,里面充盈着作者丰富激荡的个人情感。教师应积极营造诱发情感产生的情境,创设自由对话的平台,生成学生情感的共鸣,激起学生心灵的震颤,唤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使学生在写中净化了情感,升华了思想。

教师在课堂设计的时候,别出匠心地把教材中的一部分内容隐去,可以让学生以自己独特的理解去解读文本,进行课堂小练笔,如钱锋老师执教史铁生的作品《秋天的怀念》,让听课的老师“是含着泪听完这节课”。到底是一种什么力量?笔者以为钱老师精心设计的课堂练笔有着重要的作用。《秋天的怀念》多次写到母亲要带我去看菊花,可失支双腿的我一次次拒绝了母亲,终于有一次我答应了母亲。这时候钱老师让学生放飞想象,动笔写写。许多学生勾画了一幅春天美丽的景色,在菊花飘香中,母亲推着我缓缓行进,母亲的脸上洋溢着微笑。有一个学生写到:母亲因为劳累病到了,在开满菊花的日子里,她却无法实现她的心愿。钱老师评价:你写得和原文有点接近。而后在大屏幕上出示原文,在音乐声中深情地读到: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看着三轮车远去,我绝没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

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伟大的母爱啊!孩子们哭了,听课的老师哭了。如若单纯地把全文发给学生,学习课文去体会母爱,决不达到这种效果。不难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写的时候,都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望,那就是母亲完成心愿,带儿子去看菊花,然而……正是这种认识冲突的写,让大家流着泪听完这节课,让孩子们流着泪上完这节课,久久难以磨灭。

3、于内容延伸而练

不少课文,具有供读者想像的语言空间,在阅读中引导把握语言空间,拓展语言情境,想像语言情节,可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在教学中,巧妙把握教材延伸点,引导进行内容的延伸,情感的升华。

学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后,一位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南郭先生后来的生活怎样呢?他还吹竽吗?学生纷纷发言,一个学生说:南郭先生知道自己混不下去了,于是拜请高师,刻苦学习吹竽,终于学业有成,还成了一位著名吹竽手。另一个学生说:南郭先生下岗后,实行转岗,学习烹饪技术,成为一名高级厨师,在一家大宾馆就业。还有一个学生说:南郭先生逃走后,整天无所事事,流浪成一名乞丐,沿街乞讨,好不凄凉……学生争相发言,叙述着内心的想法。学生个个都想一吐为快,写作欲望已被充分激发,于是纷纷埋头写作 ——《南郭先生后传》,连平时最怕写作文的学生,也觉得写起来十分顺畅。

不难看出,以课本为范文,读写结合,加强课堂练笔。课文内容的创造性延伸,课文情境的合理性推测,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了新的层,对课文中心的感受达到了新的境界。

4、于主题升华而练

有许多的课文结尾意犹未尽,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对文本进行延伸。学生的灵性就会在这样的想象小练笔里飞扬起来,恰到好处的课堂练笔同样可以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

《凡卡》是契诃夫的名作,讲述了凡卡给乡下爷爷写信,诉说自己悲惨遭遇的故事。由于采用“信”的形式来描述一个孩子的非人生活,课文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尤其是结尾:凡卡寄出了一封没有地址的信后,“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在引导学生了解了凡卡饥寒交迫、凄凉无爱的生活后,老师用缓慢、低沉的语气说:“凡卡的美梦能实现吗?他的爷爷会来接他吗?凡卡未来的人生之路会怎么样?请大家写上三五句话。”一阵紧张而投入的练笔后,有的说“凡卡的美梦肯定不能实现,原因是信封上只有?乡下?两字,没有具体详细的地址,信是无法投递的,实际上爷爷收不到信”;有的这样写:“课文的结尾其实在暗示我们,凡卡的梦做得越美,现实生活则越悲越苦,凡卡的命运将更为沉重”;还有的认为“爷爷即使收到信也不会来接他,如果爷爷能养活凡卡,又怎么舍得把九岁的孩子送出去当学徒,使他过着?连狗也不如的生活?”;有的学生甚至联想到了“几十年后,凡卡已经成为一个麻木不仁的人,也时常捉弄欺负小学徒,因为课文已经告诉我们莫斯科是一个人情冷酷的社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啊!”……这一练笔,正是基于对文章独特的解读,才使得学生在写中触及到文章的灵魂,感悟到文章的主旨。

四、练在思维发散处,拓展文本

由于中心表达的需要和文章篇幅的限制,与课文相关的内容总不可能“穷尽”,有些内容只得简而言之,或略而不写。而根据教学需要,通过练笔而化虚为实,化简为详,补充与课文内容对应的画面,可以拓展内容空间,拓宽理解背景,以深化理解,强化效果。

1、画面想象练笔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余味无穷,留给学生极大的想象空间。在教学这类文章时一定要发挥

篇二:谈高年级随文练笔之三部曲

谈高年级随文练笔之三部曲

【内容摘要】

因文而异,随文练笔,合二为一,让学生写自己所思所想,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

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一改传统作文教学,它没有繁琐的习作要求和习作方

法的指导,而是在学生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展开心与心的交流,把对教材的所思、所想、

所感、所悟,款款流淌于纸上,自由奔放地进入习作状态。许多鲜活的教学实践证明,阅

读教学中适时练“写”,能促进“读”得实,“读”得活,“读”得深,“读”得透。随

文练笔,读写和谐共振,奏响了语文教学的华美乐章,获得了最佳的课程效益,提高了学

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 随文练笔 读写结合 和谐共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从国文科,咱们将得到什么知识,养成什么习惯

呢?简单地说,只有两项,一项是阅读,又一项是写作。要从国文科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

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略谈学习国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读写能

力是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条件,必须着力培养。”据此,我们认为,抓住阅读和写作这两项

最重要的语文素质,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主要矛盾,随文练笔正好把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

有机结合起来。所谓“随文练笔”,即紧紧跟随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相机进行写作训

练。妥善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充分挖掘教材写作因素,把写的训练有机融合于阅读教学

之中,做到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这体现了学和用的同步性,符合阅读教学的学用迁移性

原则。随文练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写作实际,符合学生的写作心理,自然

也就容易动笔,乐于动笔,“心动”而致“笔动”,学生则有内容可写,有话可说,有情

可抒。这样的阅读教学,应是成功的阅读教学。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

学生用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悟,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去解读,或诠释,或补充,或展开想象

的翅膀去丰富,或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充盈??许多鲜活的教学实践证明,随文练笔,

读写结合能有效地将解读的结果进行梳理、定格和提升。显然,从这个意义上说,随文练

笔不仅可行而且必要。因此,我们在小学高年级段积极开展随文练笔,尝试着把阅读和写

作协同共奏,分为三部曲:

更新理念——演绎“和谐共振”的有力序曲;水乳交融——弹奏“和谐共振”的华

美乐章;余音绕梁——流泻“和谐共振”的绚丽尾声。在随文练笔中培植了孩子“想写”

的意识,激发了孩子“乐写”的兴趣,培养了孩子“会写”“善写”的能力,张扬了学生

的个性,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获得了最佳的课程效益,奏响了语文教学的华美乐

章。

三部曲之一:更新理念——演绎“和谐共振”的有力序曲

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素质将成为维系和决定全局的关键因素之一。随文

练笔没有固定的教学套路,而且内容具有广泛性和不确定性,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

定的难度。如果把握不好,很容易落入俗套,很容易走弯路。如老师们常常在课的结尾让

学生写表态性的话,如“此时此刻,你想对××说些什么?”又如一位老师教的是写景文

章,可是练笔的内容却是一次活动的场面。这样就出现了诸如教学过程形式化,文本对话

肤浅,不能实现语言有效迁移等不尽如人意的现象。练笔到底该练什么?怎么练?随文练

笔作为“阅读与写作”的中介,“接受与创造”的桥梁,如何达成“拓展思维空间,提高

阅读质量”的教学目标?如何抓住随文练笔的时机,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感而发,有

情可抒?这些都要求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更新理念,能正确地审视练笔应有的作用,只要

充分挖掘随文练笔以读促写,以写促思,以思促情的功能,不断积累,不断反思,才能让

练笔这一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放射出熠熠的光芒,才能奏响语文教学的华美乐章,演绎出

“和谐共振”的有力序曲。

三部曲之二:水乳交融——弹奏“和谐共振”的华美乐章

随文练笔推动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并驾齐驱,以相似的振动频率,拉动和谐之弦,

弹奏和谐之音,营造和谐的语文教学环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一)理解巩固式练笔——共享语言与精神之盛宴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读为基础,从读学写,以写促读,

读写同步是随文练笔的特点,我们可以采取练笔的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方式有两种:

1.中心突破式

课文中常常有提纲挈领的中心句,它往往是阅读教学中的切入点、着眼点和着力点,

我们称之为“文眼”。抓住文眼,作为主线,整体把握,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一

夜的工作》(六年级下册)一文中,“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句话点明了中心,我

们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堂练笔:以“周总理的生活多么简朴啊!”和“周总理的工作多么劳苦

啊!”为总起句(或总结句),找出有关内容练写两段话。请看学生写下的——

【案例一】 简朴的生活 伟大的总理

周总理的生活多么简朴啊! 辛苦了一夜,“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和

一小碟花生米,放在写字台上。总理叫我和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

数得清数量??”多么简朴的总理啊!一夜的工作喝的是一杯茶,吃的是花生米,这和那

些滥用职权,花公款大吃大喝的人比起来是何等的伟大!??(杨杰)

这种教学安排“避免了繁琐的分析”,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参与的全

体性,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一种精神的历练、个性与才情的

展现。这样的练笔,能将思维引向深入,使精神挺立,使情感饱满,使人性完善。透过练

笔,可以触摸到学生那快意驰骋的心灵;透过随机生成的文字,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学

生在直面文本的过程中感悟的多元而立体。

2.读文有感式

有些课文的内容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力,让学生在情绪亢奋状态下写体会,有水到渠成之妙。如学习《了不起的女孩》(六年级上册)这篇课文时,笔者曾设计了“我想对李欢说”的练笔。有一位学生展开了与李欢的对话——

【案例二]】 与李欢进行心灵对话

李欢,我被你的行为感动了。你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令人佩服。

不像我,学一种本领不能坚持到底,而是半途而废。比如,以前我学古筝,只学了四个月,就跟妈妈说:“我不想学了,很难学。”

说来惭愧,后来,妈妈就不让我学了。几天过去了,我发现班级里有些同学在一些培训班里学奥数和作文,我就对妈妈说也想去。妈妈听了,严肃地说“你不能学,因为你以前半途而废。”最后,经过我的要求,妈妈还是同意了。

从那以后,我把“半途而废”的教训记在心里。

李欢,想想你这样做,我就会觉得很惭愧!??(王奕蓉)

学生的语言虽然稚嫩,流露的却是真情,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与沟通”(余秋雨语)。这样的随文练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目标直接指向于学生自主与文本直接对话,收获的是刻骨铭心的感悟,积淀的是厚重的语言文字。这样的练笔,无疑又是塑造精神,培育情感,可谓语言与精神的一次同步提升。因此,这样引导学生写感言,实际是对文本内容进行纵深挖掘,从而深度解构了文本。

3.词语串联式

课文中一些重要词语的教学,可以把它集中在一块,一线串珠,能运用就是理解。如教《老师领进门》时,让学生认读词语“身临其境”、“娓娓动听”、“引人入胜”之后,不必让学生逐个解释词义,而是要他们用这些词语连起来说说讲了一件关于田老师的什么事,在交流的基础上写下来,一位学生写道:

【案例三】春雨点点入土

田老师讲的故事娓娓动听,引人入胜,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田老师的故事犹如春雨点点入土,滋润着我的心田,在我幼小的心田上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应巧梦)

4.移花接木式

所谓“移花接木”是指将课文中的有些句子摘录下来,然后加上自己的语言进行重新组合。如《鸟的天堂》一文中讲了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物。第一次是在黄昏,鸟儿们都歇息了,作者只描写了一株美丽的大榕树;第二天是在早晨,鸟儿们都出来活动

了,所以作者只描写了活泼欢快的鸟儿。学文后,老师要求学生把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物都写下来,包括朝阳下的大榕树、飞行的鸟儿及清澈的湖水。学生练笔时不仅用到了课文中的句子,而且恰当地写进了自己的语言。如:

【案例四】 鸟的天堂

??

清澈的湖水倒映着翠绿的榕树,翠绿的榕树点缀着清澈的湖水,再加上疾飞的鸟影,清脆的鸟鸣,湖上的小舟,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 (王浩)

可见,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巩固式的练笔,是引领学生亲近文本、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内核的对话形式,称其为情感体验深、高智慧的语言与精神之盛宴一点也不为过。

(二)仿写迁移式练笔——架设积累与运用之通途

如何进行积极的内化吸收、内化表达,并实现书面表达促进阅读积累?小学语文教材专家归纳出的“九字真言”——“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对我们不无启发。读得进,强调课堂上引导学生尽情玩味文本语言,充分赏析,实现内化,既实现方法的历练和提高,又达成情感的体验与熏陶感染。记得住,重在调动学生自己头脑中的相似经验,在品读体味中积累感性的、典范的语言范式。张志公先生说:“读时对重点要点要敏感??不仅要了解那些你不了解的知识、经验,要抓住其中的关键信息,还要有意识地识记一些字、词、句??”。用得出,着眼于将消极的静态的语言转化成积极的动态的语言,使其焕发出活力。阅读教学中的“迁移运用”,能促使学生及时地把储备的消极语言转化为积极的语言,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外化表达。而外化表达又能积极作用于新一轮的阅读积累。因此,我们在充盈学生的语言库存的同时,应激活思维,内化书面语言,领悟表达方法,实现迁移运用。实践告诉我们,从模仿起步能在理解与表达、积累与运用之间架起一条通途。

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最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谋篇布局的写作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当然,文章中可供练写的素材有很多,我们可仿照课文某一个方面来写,比如语言表达方式的练习、安排材料的方法、写作的顺序等等均可借鉴。如五年级上册的《猫》这篇课文,老舍先生把猫的形象写得栩栩如生,可亲可爱,呼之欲出。把小猫的淘气可爱,大猫的性格古怪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阅读,既要引导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又应使学生领悟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具体包括:领悟遣词造句的准确;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进行表达方法的迁移运用,并将方法“融化在自己的文章里”。

【案例五】 学习“贬义褒用”的表达方式

1、出示句子: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2、学生体会到这是正话反说,看似贬义的词语却表现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然后从课文中找出其他类似的句子加深体会,再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这类句子。

3、用这种方法写一写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学生练笔写一段话)。

有的学生这样写道——

奶奶家养了一头小牛。每一次我去那里,老远就可以听到“哞哞??”的声音,那准是牛又在做它的功课——练习的怪腔了?? (郑冰洁)

还可模仿文章中的一些片段,如学习了《少年闰土》课文中人物的外貌描写,指导抓特点的方法,可让学生写一写班上同学的外貌,猜猜他是谁;学习《松坊溪的冬天》第四自然段整体到部分的构段方式,动态和静态的写作方法,也来写一处熟悉的景物。仿写训练篇幅可长可短,内容学生自取,形式模仿加创造,日积月累,自见功效。

学生通过以上这种仿写迁移式练笔,语言形式的积累就能被有效地运用、定格和“固化”,自然成为他们胸中灵动的言语积蓄,并深入领悟了语言范式的真意,读写能力的迁移便成为现实。

(三)拓展想象式练笔——谱写诠释与延伸之新篇

想象是指人们对已感知的事物的表象进行积极思维,把这些表象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创造出形象的过程。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文本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读者创造的。孩子们在阅读文本时会根据自己原来的情感、生活经验、独特的眼光,或是阅读文本时的心情,在对话过程中,能自主地发现意义、构建意义。因此,采用拓展想象式练笔,能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进而立体地诠释文本内涵,从而促进学生对文本新意义的发现与构建。

1.结尾续写式

不少课文的结尾言虽尽,意未穷,此时,指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写,可以进行想象式练笔。如《挂两枝笔的孩子》全文讲完后,教师即时提出:①老师找小亮谈心时,他们的语言、动作、表情是怎样的?②当时,小亮的心里会怎么想?③在他的学习和生活中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围绕这三个问题,学生展开想像,当堂练笔。

2.情节扩展式

所谓“情节扩展法”,就是让学生在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根据课文中简单的一句话或几句话,合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内容扩写具体,以便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将相和》一文中,廉颇“负荆请罪”这是极为概括的,也是扩写练习的好材料。指导扩写时,我要求学生把握廉颇、蔺相如二人性格特征,用情节扩展法来具体叙述廉颇亲自登门向蔺相如请罪的经过,把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描绘出来。一位学生这样描述:

【案例六】 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他见了蔺相如,马上双膝跪地,一脸悔过地说:“我是个粗鲁人,见识少,气量窄。哪知道您竟这么让着我,我实在没脸来见您。请您责打我吧。” 蔺相如连忙扶起廉颇说:“咱们两个人都是赵国的大臣。将军能体谅我,我已经万分感激了,怎么还来给我赔

篇三:五年级语文当堂检测

当 堂 检 测

当 堂 检 测

作 业 设 计

当 堂 检 测

当 堂 检 测

作 业 设 计

当 堂 检 测

作 业 设 计

仿写松坊溪的冬天》出自:免费论文网
链接地址:http://m.lwlwlw.com/show/15865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免费论文网

© 免费论文网 m.lwlwlw.com 版权所有 广告合作:ainglaoda@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