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导航

初中化学校本教材

来源网站:免费论文网2017-01-26 11:57:29
经典文章

篇一:化学校本课程《趣味化学实验》

化学校本课程教材

趣 味

化 学

实 验

课 程 说 明

你看见过胶冻能燃烧、无水有冰袋、消字密无痕、水下百花开等现象吗?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你想亲自来动手试一试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请你走进《趣味化学实验》这个小天地吧!在这些富有情趣的化学实验中,你不仅能复习巩固化学知识,而且能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丰富课外生活,锻炼我们的动手能力,最终增进化学科学素养。

《趣味化学实验》课程安排为十个课时的内容,涵盖了贴近学生生活以及现实所学内容的简单实验,以让学生更多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每个课时内容大致分为:背景知识、实验原理、实验用品、实验步骤、问题思考、相关以及扩展实验几大部分。

目 录

趣味化学实验一:制作“叶脉书签” …………………………………(3) 趣味化学实验二:模拟酸雨腐蚀岩石的过程……………………………(5) 趣味化学实验三:自制酸碱指示剂………………………………………(6) 趣味化学实验四:化学“冰箱”与冰袋…………………………………(8) 趣味化学实验五:指纹鉴定以及检验加碘食盐中的碘元素……………(11) 趣味化学实验六:水下公园………………………………………………(14) 趣味化学实验七:豆腐中钙质的检验……………………………………(16) 趣味化学实验八:食物中常见元素的测定………………………………(20) 趣味化学实验九:铝器表面刻字以及制备可燃的“胶冻” ……………(22) 趣味化学实验十:合成香精…………………………………………………(24) 趣味化学实验十一:消字灵的制作…………………………………………(29)

趣味化学实验一:制作“叶脉书签”

制作原理:

叶片的叶肉部分容易腐烂降解,而叶脉非常坚韧,能构成各种形状比如网状、扇形、弧形等结构,以支持叶片。选取具网状脉的植物叶片,用氢氧化钠等碱溶液加热煮沸,可以水解掉叶肉等部分,仅剩下网状脉,再利用过氧化氢的强氧化性将叶脉漂白,一件精美的叶脉书签便制作成功了。

工具材料:

(1)5-10%的氢氧化钠溶液,5%的过氧化氢溶液;

(2)电热套、烧杯(多个)、瓷盘、旧牙刷、镊子、水彩色; (3) 采摘新鲜的具网状脉的植物叶子,如白玉兰、杨树、白蜡等。

制作步骤:

(1) 实验前采摘新鲜的树叶(以白玉兰叶为佳),落叶也可择优选用,应注意采摘树叶时要爱护植物; (2) 用电热套加热氢氧化钠溶液,直至沸腾;

(3) 选5—10片大小适合的树叶放进煮沸的碱液中,要不停地将叶子摁到水下,直至沸腾,保持沸腾10分钟; (4) 不时地用镊子拿出叶子,用手感觉叶肉是否煮烂;

(5) 在瓷盘里加适量水,将已煮烂的叶片放到其中,用旧牙刷刷叶肉,刷时先刷正面,按从左向右,从叶柄向叶尖,从主脉向侧脉有序地刷,直至刷掉叶肉;再将叶片翻转,用同样的方法刷,直至只剩下网状脉;

(6) 将叶脉放到盛清水的烧杯中,洗去残渍;

(7) 将洗尽的叶脉放到盛有5%的过氧化氢溶液中,放臵24小时;

(8) 24小时后,叶脉便被漂白,从过氧化氢溶液中取出叶脉,放到标本纸中压干、压展;

(9) 将红水彩放到培养皿中,用水稀释3倍,并用毛笔刷到叶脉上,然后晾干;

(10) 将已涂色的叶脉标本进行压膜,各人还可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艺术处理,这样一个精美的叶脉书签就制作成功了。 注意事项:

(1)由于过氧化氢具有强氧化性,进行制作时应注意安全,最好戴橡胶手套进行;

(2)刷叶脉时应掌握力度,以免刷破;

(3)经过制作经验,白玉兰叶最适宜于制作叶脉标本,杨树叶与白蜡叶也可以做,只是效果差一些;

(4)用落叶制作时,氢氧化钠浓度应较高,而用新叶时可以浓度低点;

(5)由于氢氧化钠价格较贵,可以考虑用石灰水或碱面代替。

篇二:初中化学校本课程计划

初中化学校本课程计划

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中学 化学组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校本”的英文是“school base”,意为“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校本教研就是结合本学校的实际开展的教育科学研究活动。

通过化学校本教研想达到二个目的:1、促使我组教师从“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发展。教师专业化的结果必然是“教师成为研究者”,那么,校本教研应当是教师体验“成为一个具有主动性的研究者”成功的有效手段与途径;校本教研,能促使教师自主地、自觉地进行教育理论的学习,为其自身素质的优化铺垫基石;校本教研,能促使教师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探索精神,形成讲究科学、勇于探究的工作作风;校本教研,能促使教师练就吸纳、筛选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从而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和新知识的吸收;校本教研,能促使教师逐步学会将自己的经验和体会理性化,实现理论的升华。因此,一名教师,只有走教学与教研相结合之路,才能将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到一种新的境界。亦教亦研,常教常新。一定的教研能力是教师专业水平持续发展的保证。教师不能仅停留于娴熟的教学基本功上,要实现最终的事业成熟,教师还必须是一个教育教学的研究者。2、提高我校化学教学质量。校本教研以学校为基地,旨在提高学校办学质量,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起点,选择适宜学校实际情况的方法而进行;其生长点在学校,立足点也在学校。因此,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必定促成我校化学教学特色的逐渐形成,稳步提高我校化学教学质量。

二、课程内容

依据化学新课程标准的“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生活”要求,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社会、科技等有意义的信息,了解其中利用的化学知识,从而促使学生进行更好的创新研究,课程内容从环境、材料、能源等几块分为每学期八课:

上学期:

第一课空中死神——酸雨 第二课水是生命

第三课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第四课奇妙的微观世界

第五课如何让自己吃得更健康(元素篇) 第六课如何让自己吃得更健康(有机物) 第七课溶液——人类生活离不了它 第八课中毒急救

下学期:

第一课自然界与酸碱度 第二课治理白色污染 迫在眉睫 第三课生活垃圾——固体废弃物污染 第四课家居生活 环保为先 第五课衣料成分的鉴别 第六课化石燃料告急 第七课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第八课火-消防常识

三、具体教学安排和实施

总课时:16课,每课内容2课时,每周一节。 具体实施:

1、教师每学期应撰写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并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档案袋。

2、课程的组织形式必须以学生为本,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采用学生喜爱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宽松的活动环境,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方式表述,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过程体验,不能只重活动的结果。 4、教师必须在每次综合实践活动后,作好记录。

5、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必须树立档案意识,对综合实践活动开发中的所有资料搜集整理好,期末上交综合实践活动开发领导小组,以利总结、改进和推广,并作好展示汇报工作。

四、活动内容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身心特点,所有的活动内容将主要从环境、材料、饮食、能源等方面展开。通过多种媒体的展示、趣味实验的开设、调查研究的尝试、阅读材料的查找和整理等多种形式保持学生活动的积极性,确保顺利达成活动的目的。

五、化学组校本教研的初步课程评价方法

1、学生关注生活、社会、科技的意识有无提高; 2、学生的合作意识有无加强; 3、学生的创新精神有无增强。

2011年8月31日

篇三:龙吟民族中学化学校本教材

龙吟民族中学化学校本教材

龙吟民族中学:胡桓 目录:

一、绿色化学

二、酸雨

三、酒与健康

四、日用洗涤剂与人类健康

五、氢能

六、居室污染

七、河流污染

八、废旧电池的污染与回收

绿色化学 —— 一种新的化学理念

1、什么是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与其相对应的技术称为绿色技术、环境友好技术。理想的绿色技术应采用具有一定转化率的高选择性化学反应来生产目的产品,不生成或很少生成副产品或废物,实现或接近废物的"零排放"过程。化学工艺过程中使用无毒无害原料、溶剂和催化剂。

绿色意识是人类追求自然完美的一种高级表现,它不把人看成大自然的主宰者,而是看作大自然中的普通一员,追求的是人对大自然的尊重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绿色意识与环保不同,它们属于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通常所说的"环保意识"带有明显的被动状态,带有比较强的功利目的。我们经常谈到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多少疾病和多大经济损失等等,实际上还是把人放在与自然相对立的位置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人们可以去治理和解决一些急迫的污染问题,但对于眼下不对人产生危害而仅仅对自然界产生危害的问题,反应就不那么积极了。只有在以绿色意识为核心谈环保意识的时候,才会有正确持续的产物。

绿色意识的发展产物就是绿色科技,绿色科技的范围比绿色化学广得多。所谓绿色科技是指以绿色意识为指导研究与环境兼容、不破坏生态平衡、节约资源和能源的绿色科学和工程技术,它的目标在于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战略问题。

由于当今世界主要的环境问题大部分直接与化学反应、化工生产过程及它们的产物有关,因此绿色化学便自然而然地成为绿色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以上观点,绿色化学又可定义为以绿色意识为指导,研究和设计对环境负作用尽可能少,在技术和经济上可行的化学和化工生产过程。

绿色化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在始端就采用实现污染预防的科学手段,因而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或零污染。显然,绿色化学技术不是去对终端或生产过程的污染进行控制或处理。所以绿色化学技术根本区别于"三废处理",后者是终端污染控制而不是始端污染的预防。

2、绿色化学研究的问题当然应该着眼于当前和发展未来并重,就目前来说,主要研究问题共有12个方面(又称12项原则)

(1)从源头制止污染,而不是在末端治理污染。

(2)合成方法应具备"原子经济性"原则,即尽量使参加反应过程的原子都进入最终产物。

(3)在合成方法中尽量不使用和不产生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有毒有害的物质。

(4)设计具有高使用效益低环境毒性的化学产品。

(5)尽量不用溶剂等辅助物质,不得已使用时它们必须是无害的。

(6)生产过程应该在温和的温度和压力下进行,而且能耗最低。

(7)尽量采用可再生的原料,特别是用可再生物质代替石油和煤等矿物原料。

(8)尽量减少副产品。

(9)使用高选择性的催化剂。

(10)化学产品在使用完后能降解成无害的物质并且能进入自然生态循环。

(11)发展适时分析技术以便监控有害物质的形成。

(12)选择参加化学过程的物质,尽量减少发生意外事故的风险。

酸雨

什么是酸雨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pH值是表征酸碱度强弱的数值,pH值为7时是中性;pH大于7时表现为碱性,pH值越高碱性越强;反之,pH值小于7时表现为酸性,pH值越低,酸性越强。

酸雨是大气受污染的一种表现,因最早引起注意的是酸性的降雨,所以习惯上统称为酸雨。

纯净的雨雪在降落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溶入其中形成碳酸,因而具有一定的弱酸性。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一般约在316ppm左右,这时降水的pH值可达5.6。这是正常的现象,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酸雨。

我们所讲的酸雨是指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pH值降低至5.6以下的酸性降水。随着近现代工业化的发展,这样的降水开始出现,并且逐年增多。它已经开始影响到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以及人类自己了。

古代的雨雪酸度没有记载,对大约180年前的格陵兰岛积冰的测定表明,那时降雪的pH值为6~7.6之间。

二十世纪50年代以前,世界上降水的pH值一般都大于5,少数工业区曾降酸雨。从60年代开始,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矿物燃料消耗的增多,世界上一些工业发达地区(如北欧南部和北美东部)降水的pH值降到5以下,而且范围不断扩大,生态系统受到了明显的伤害。 1872年,英国化学家史密斯在其《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一书中首先使用了“酸雨”这一术语,指出降水的化学性质受到燃煤和有机物分解等因素的影响,也指出酸雨对植物和材料是有害的。

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水生生态学家戈勒姆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工作,揭示了降水的酸度同湖水和土壤酸度之间的关系,并指出降水酸度是矿物燃料燃烧和金属冶炼排出的二氧化硫造成的。但是,他们的工作都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二十世纪60年代间,瑞典土壤学家奥登首先对湖沼学、农学和大气化学的有关记录进行了综合性研究,发现酸性降水是欧洲的一种大范围现象,降水和地面水的酸度正在不断升高,含硫和含氮的污染物在欧洲可以迁移上千公里。

1972年瑞典政府向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一份报告:《穿越国界的大气污染:大气和降水中的磕对环境的影响》。从此更多的国家关注酸雨这一问题,研究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1975年5月,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举行了第一次国际酸性降水和森林生态系统讨论会。1982年6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国际环境酸化会议,酸雨已成为当前全球性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之一。

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现象。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以硫酸为主。硫酸和硝酸是由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转化而成的,可以是当地排放的,也可以是从远处迁移来的。

煤和石油燃烧以及金属冶炼等工业活动会释放二氧化硫到空气中,通过气相或液相氧化反应生成硫酸。同时高温燃烧会使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生成一氧化氮,其在大气中与氧继续作用,大部分转化成为二氧化氮,遇水或水蒸气就会生成硝酸和亚硝酸。

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还有许多气态或固体物质进入大气,对酸雨的形成也产生影响。大气颗粒物中的铁、铜、镁等是成酸反应的催化剂。大气光化学反应生成的臭氧和过氧化氢等又是使二氧化硫氧化的氧化剂;飞灰中的氧化钙、土壤中的碳酸钙、天然和人为来源的氨,以及其他碱性物质又会与酸反应,而使酸中和。

降水的酸度实际上就是降水中的主要阴阳离子的平衡。当大气中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浓度较高时,降水中就会表现为酸性;如果降水中代表碱性物质的几个主要阳高子浓度也较高时,降水就不会有很高的酸度,甚至可能呈现碱性。在碱性土壤地区,或大气中颗粒物浓度高时,往往出现这种情况。相反,即使大气中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浓度不高,而碱性物质相对更少时,则降水仍然会有较高的酸度。工业区的高大烟囱可把二氧化硫扩散到很远的地方,因而很多山区和荒野地带也降酸雨。硫和氮是植物生长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弱酸性降水可溶解地壳中的矿物质,供动、植物吸收。但如果酸度过高,例如pH值降到5以下,就可能使生态系统遭受损害。

在土壤盐基饱和度低的地区或土层薄的岩石地区,酸性雨水降落地面后得不到中和,就会使

土壤、湖泊、河流酸化。当湖水或河水的pH值降到5以下时,流域内的土壤和水体底泥中的金属(例如铝)就会被溶解进入水中,毒害鱼类,使其繁殖和发育受到严重影响。水体酸化还会导致水生生物的组成结构发生变化,耐酸的藻类、真菌增多,而有根植物、细菌和无脊椎动物减少,有机物的分解率降低。因此,酸化的湖泊、河流中鱼类减少。瑞典和挪威南部以及美国东北部许多湖泊都已成为无鱼的死湖。

例如美国东部阿迪朗达克山区,海拔700米以上的湖泊,目前半数以上湖水pH值在5以下,90%已无鱼。而在1929~1937年间,只有4%的湖泊的pH值在5以下,或者是无鱼的。现在瑞典18000多个大中型湖泊已经酸化,其中约4000个湖泊酸化严重,水生生物受到很大伤害。

酸雨还会抑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与土壤粒子结合的钙、镁、钾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酸雨会伤害植物的新生芽叶,从而影响其发育生长;酸雨腐蚀建筑材料、金属结构、油漆等,古建筑、雕塑像也会受到损坏;作为水源的湖泊和地下水酸化后,由于金属的溶出,就会对饮用者的健康产生有害影响。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减少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人为排放量。另外瑞典等国试验在已酸化的土壤和水体中施加碱性的石灰,在短期内也曾取得较好的效果。

酸雨的形成原因

酸雨是指 pH 值小于 5~6 的雨水、冻雨、雪、雹、露等大气降水。大量的环境监测资料表明,由于大气层中的酸性物质增加,地球大部分地区上空的云水正在变酸,如不加控制,酸雨区的面积将继续扩大,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也将与日俱增。现已确认,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美国测定的酸雨成分中,硫酸占 60%,硝酸占 32%,盐酸占 6%,其余是碳酸和少量有机酸。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主要来源于煤和石油的燃烧,它们在空气中氧化剂的作用下形成溶解于雨水的各种酸。据统计,全球每年排放进大气的二氧化硫约 1 亿吨,二氧化氮约5000 万吨,所以,酸雨主要是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造成的。

目前,全球已形成三大酸雨区。我国覆盖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苏和青岛等省市部分地区,面积达 200 多万平方公里的酸雨区是世界三大酸雨区之

一。我国酸雨区面积扩大之快、降水酸化率之高,在世界上是罕见的。世界上另两个酸雨区是以德、法、英等国为中心,波及大半个欧洲的北欧酸雨区和包括美国和加拿大在内的北美酸雨区。这两个酸雨区的总面积大约 1000

20世纪30年代后科学家们发现,越来越多地区的降水正在变酸,并对地球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

纯净的雨雪降落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深入其中形成碳酸而呈弱枝性。在人类活动产生的硫、氮影响不到的偏远地方,降水的pH值常常为5.2-5.6之间,只有在极端情况下,pH值小于5。由于各种污染物的影响,就会形成酸性降水,使雨雪或其它方式的降水(如雾、霜、露水等等,统统称之为酸雨)。

酸雨形成的基本原因是由于大气中有酸性物质的存在,并进入到降水中,在我国,已知的酸性物质的存并进入到降水中。在我国,已知的酸性物质及其对酸雨形成的贡献量为:硫酸60%-70%,硝酸30%,盐酸5%,有机酸%,其比例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条件时有所差异。就自然界本身来说,海风、火山爆发、森林大火、沼泽蒸发和生物分解等,都会向大气贡献酸性,从而构成了酸雨的自然本底值。但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污染物硫产。当令世界的三大酸雨污染区是北美、西欧和中国南方地区,酸雨已经成为世世界上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

一。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酸雨的形成基于三个因素:大气中的酸性污染物,对酸化化极为敏感的水土,以及通风不畅的地形,可以说是一个复杂的大气物理化学过程。其中主要酸性物质硫并不是直接排放的,而是在燃烧石油或煤炭时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空气中发生

化伙化后生成的。也就是说,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空气中发生化学变化后生成的。也就是说,二氧化硫和氮和氮氧化物是随着我们身边的汽车,火电厂和气排放入天空的,这些污染物在大气中通过一系列气液相氧化反应转变为硫和硝酸,然后又变成硫酸盐和硝酸盐。其转化率受环境条件,如阳光、温度、湿度、支量和其它化学条件的控制,生成的酸性物质中,有一些经漂浮后重新落到地表,队着到树木、土壤、建筑物上面,被称作干性酸沉降;有一些容解在云中或降水中,最后随雨水返回地球,称之为湿性酸性污染物先在云内与水蒸汽结合成支滴;然后,在云下低层大气中通过与各种微粒、气体的碰撞,解、吸附和冲刷,最终变成酸雨降落到地面。于是,云下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和飘尘也成了酸雨形成的参与者,对雨水的PH值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内陆,颗粒物主要来自土壤,大气中的颗粒物和飘尘偏碱性,对雨水的酸度起着缓冲能力则较弱。

降雨中酸性物质的浓度直接影响酸雨PH值,它与大气中酸性物质的量有关。其主要来源,一是成雨云层中以酸雾状态存在的酸性物质,大气污染物具有长距离传输的特性,不一定代表当地酸性物质排放的多少;二是降雨空间经淋洗进入雨水的酸性物质,一般多与当地酸性物质的排放量有关。两者叠加后即是降雨的酸度。

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的传输过程相当复杂,取决于气象条件、地理特征,尤其是污染物形态。典型的酸性物质在大气中能够停留几个小时到几个星期,在这期间,风向决定了被污染的地区总是位于污染源的下风向;风速很大时,空气中的污染物刮到多远的地方,当风速很大时,空气中的物能随盛行风长距离传输,被吹到几公里甚至上千公里以外的地方。风是不懂得国界和洲界的,于是一个国家产生的酸性污染物就有可能越境对另一个国家形成酸伤害。这样相互影响的国家可能是邻国,也可能相隔很远。有文献报告说,瑞典境内20% ~50%的硫污染物来自本国,而其余的则主要来自欧洲其他国家;而挪威的很多酸雨来自英国工业中心的污染气体。在北美,加拿大工部一多半的酸雨是从美国的工业中心越境来的。风把酸雨问题变得复杂化了,国际环境纠纷也由此产生。酸雨是从天而落的软刀子 当雨水带着酸洒向大地时,带给地球的是土壤退化、湖泊沉寂、森林减少、生灵涂炭和建筑腐蚀,以至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酸雨被喻为"从天而落的软刀子",其主要特征为损害水陆生态系统;腐蚀人工建筑物;危害面积大和远程输送。

酸雨对土壤的影响

一般地壤中于表层(0-5cm),耕作地壤则集中于耕层(0-20 cm),酸雨落地后会使土壤原有的酸度增大或碱性降低,从而改变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微生物落,引起地壤中营养物质的流失和某些金属元素的浴出。酸雨可以把土壤中的磷肥转化为难溶于水的化合手,这样就影响了植物根系对肥的吸收。酸雨所带来的过量氢离子会替换其它元素,包括钾、镁、钙等营养元素,从而植物的生长;高浓度氢离子可以溶解出土壤中自然产生的铝,铝一旦被释放就会妨碍植根吸收水分和养料的能力,尤其是镁的吸收,随着镁的容出,地壤中会发生镁不足情况。镁是叶绿素的核心元素,是植物的活性,新陈代谢不可欠缺的元素,缺少镁将会导致植物枯萎和森林枯萎。而锰、铅、汞、镉等金属元素在酸的作用下也可变成可容性的物质,这不仅使植物遭受毒害,还会污染地下水和江河湖泊。科学研究发现、土壤中的铜含量过高会使农作物减产,最后将使大片农田沦为不抟之地。还有,当土壤的酸度增高时,制造氮肥的固氮菌就被年都有大片的土地因为酸 化而不能耕情况纪续下去,人类将面临饥饿的威胁。 酸雨使植物受损、森林枯萎。

世界各地都出现过大面积的针叶树和阔叶树村死的报道,酸雨被认 是祸首之一,酸雨不仅土壤的化学营养结构,阴碍植物根系的营养吸收;还通过冲刷和附着灼伤叶子和花瓣丰,破坏树叶的光合作用,人而使树木因营养不良而枯死,导致森林的估萎。酸雨对针叶林的损在尤为严重,因为针叶林不是每年都落再生新叶,叶子遭受的损害可能逐年积累,直到叶子

初中化学校本教材》出自:免费论文网
链接地址:http://m.lwlwlw.com/show/15799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免费论文网

© 免费论文网 m.lwlwlw.com 版权所有 广告合作:ainglaoda@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