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导航

停滞

来源网站:免费论文网2017-01-26 11:47:28
经典文章

篇一:如何突破企业的停滞期

如何突破企业的“停滞期”

中国改革开放20年,也是中国经济突飞猛进的20年。当前,在中国企业界却遭遇到严重的“停滞期”,一批20岁上下的优秀企业正在经历着残酷的考验,企业发展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停滞,例如海尔近年屡遭外界诟病,联想业绩增长迟缓,TCL并购后正在步履艰难地谋求突破,还有更多的为我们所熟悉的著名企业,像方正,健力宝,三九等等,这些曾经辉煌一时的明星企业,正在成为昨日黄花,或许即将成为我们缅怀的对象。

当中国加入WTO,一大批气势汹汹的“狼”来了,我们的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都发生根本性变化。外部环境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而企业内部又背着历史遗留的沉重包袱,无法轻装前进。中国的企业家必须深刻而警醒地意识到,当前中国企业于世界企业的巨大差距。而现代企业是西方两百年工业革命的产物,而这200年兴盛的表面背后,有着强大的文化动力做支撑。

回过头来反思我们自己,中国的企业真正在市场经济规律下运行的时间绝对不到10年,那么我们企业的兴盛,是什么决定呢?我想这点不容置疑,那就是文化力。日本政府在总结明治维新时期为什么能够得到迅速的发展经验时,曾经公布一本白皮书,其中有一段话发人深省:“日本经济发展的三要素:第一是精神,第二是法规,第三是资本。这三个要素的比重是,精神占50%,法规占40%,资本占10%。”这足以说明资本不是关键因素,文化才是最主要的。一个企业要在21世纪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必须要有深厚的企业文化做底蕴——文化力制胜。

目前,中国最优秀的一批企业目前普遍面临着“突破问题”,就是如何度过企业的“停滞期”。以往我们的企业,在市场机制不健全情况下,抓住机遇或者投机,企业就可以做大,但是我们的企业却始终无法变强。所谓变强就是中国的企业必须实现真正突破?实现突破就是使企业真正做大做强。而企业做大做强那么我们所要面临的文化与战略双重困境。企业要想做大,那么就应该是战略转型,但是企业真正实现做强,则必须面对企业文化转型问题。

目前,中国的企业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大了,而不知道自己怎么做强,归根结底就是我们的企业最缺的就是文化。这就象人一样,如果、缺少了营养,个子长得慢,没有力气做什么事情,那么你可以去补充你所需要营养。但是如果你缺少的是思想和灵魂,就根本想不到去干事业,也就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愿望的可能。在这个世界上,绝对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可以给一个人以思想和灵魂。同样,企业要是没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企业未来将会怎么样?我想任何人都不会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因此,中国的企业要想做强,就必须正视企业文化建设问题。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应该说处于幼稚期,企业文化建设跟不上企业发展脚步,在中国能够认识和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企业还不是很多。能够真正建设起企业自己的企业文化,并使企业文化真正融入企业的企业,可以说凤毛麟角。

那么,作为企业文化工作者,我们必须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之路。对于哪些没有建设企业文化的企业必须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而哪些建设企业文化的企业,则必须面临文化转型的问题。只有这样,中国的企业才能真正地实现做大做强。

一、怎样认识企业文化的“堵”与“疏”

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来说,就真的那么重要吗?难道离开企业文化企业就无法做强了。如果重要的话,那么企业文化应该如何操作?以上诸多的问题,尤其是企业文化操作问题经常被企业界的朋友再三提及,有的人深感困惑而处于迷茫的状态,企业管理者都觉得企业文化太难于操作,企业文化没有经验可循,没有真正的考核标准来考核其绩效。企业文化操作也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最终搞出的企业文化不是企业文化,而是企业的“文化”。企业的员工大多把企业文化理解为说教和形式,觉得与自己没有多大的关系。企业文化就变成“上边你说你的,下面我做我的”形式主义,失去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意义,因此造成了一种身首异处的“企业文化”。

那么中国的企业文化出路又在何方?如何为迷茫的中国企业文化开出一剂苦口良药,这是每一位企业文化从业人员所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并为此而殚精竭虑,苦苦求索。这就象《一千零一夜》的阿里巴巴传说那样,真的是有一道神奇的咒语,能够打开企业文化这道大门呢?

其实,对于企业文化的探讨和研究,中国的企业管理者和企业文化的专家和学者一直在努力钻研,并由此展开一系列的辩论:有人认为企业文化是锦上添花,有人觉得企业文化是雪中送炭;有人主张是“春风化雨”的柔性管理,有人却认为必须是“胡萝卜加大棒”的刚性措施……一时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企业文化让人望而生畏,变得模糊起来。那么,到底那种方法更合适企业文化操作,使企业文化更切实有效实施,并使企业文化在企业中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关于企业文化地辩论至今仍在继续,但是仍然没有明确的答案。笔者是这样理解的:任何高明的说教和雄辩,在事实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我们不要轻易定位企业文化是什么事物,如果我们搞企业文化只是在赔钱赚吆喝的话,那么企业文化就没有搞下去的必要了,只有以事实证明企业文化为企业长期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有益的帮助,这样才能引起企业界广泛关注,夜才能将企业文化扎实地实施。

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是无庸置疑的,笔者曾经作过多次阐述,企业文化就是一个成熟而健康企业的思想与灵魂,而企业就好象一个人一样,如果没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那么这个人还有生存的必要吗?那么我们还谈这个人有什么价值。一个人的存在是有其思想和灵魂,失去了这些人就能被称作真正的人了,只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企业也是一样道理,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自己的文化,那么这个企业就没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失去了“目标”和“方向”,如同航船失去航向,随时都可能触礁。那么企业如果没有企业文化,与失去航向的航船又有什么区别,企业连自己的生存都成了问题,那么企业还有什么资格谈发展,还有什么理由和条件去和国际知名的企业竞争,这无疑是在痴人说梦。目前我们有的企业,谈企业的发展前景是豪言壮语,气吞山河,但是真正经营企业的时候,却是那么的幼稚,那么鼠目寸光。所以当下中国的企业管理者和经营者不要在企业文化重要性上反复纠缠和迟疑,而应该及时努力,真正地补好企业文化这一课。 那么要想补好企业文化这一课,我们的企业应该怎样去补?企业文化究竟应该怎样操作?企业文化的操作到底是沿着国外优秀企业文化的案例有规可循,还是遵循中国国情而另辟蹊径呢?这里笔者结合中国实际国情与企业特色,对于企业文化操作上是“疏”还是“堵”的问题,谈一谈个人见解和看法。

笔者曾经记得小时候经常听说过“大禹治水”的故事,传说公元四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发大水,洪水滔天,人们只能往高处的山冈丘陵处搬。大水久久不退,毒蛇猛兽又纷纷出来危害人畜,人们简直无法生活。 当时的部落首领尧为此忧心如焚,急忙派鲧去治水。鲧采用筑坝堵水的方法,结果堵了这边,另一边却又决了口。堵来堵去花了九年工夫总是无法将洪水治服。后来尧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让给了舜。舜接位后,把鲧处死,又派鲧的儿子大禹去治水。

大禹吸取了父亲治水挫败的教训,采取疏导的办法治理黄河洪水。他疏浚河道,开渠排洪,带领着百姓没日没夜地拼命干。他将全部身心用于治理洪水,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都顾不上进去看看。

经过十三年的不懈努力,大禹带领百姓终于把肆虐的洪水引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百姓又可以安居乐业了。大禹也因此受到了人们的拥戴,被推选为舜的继承人。

读罢这则故事,从大禹父子治水的故事中,我们可以获得什么样的启示呢?同样是治水,大禹父子分别采取“堵”与“疏”两种不同的方法,得到不同的结果。结局是胜者为王,败者却落得身首异处,由此可见,采取不同的方法,大者来说对于历史、社会,小处来说对于企业、个人的人生都会产生至观重要的影响。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企业文化的操作。其实在企业文化操作过程中,企业文化工作重点所针对的就是企业员工,而企业文化主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员工的思想意识。而人的思想就好比洪水一样,虽然是无形的,但是潜在力量却十分强大,如果合理地疏导,加以利用,那么将会产生巨大的生产力。但是如果没有意识到人的思想意识重要性,没有疏导,而是处处防范、堵塞的话,那么在这种高压环境下所产生的危机和危害,而带来后果同样也是十分可怕的,这不啻于企业遭受一场“滔天巨浪”,正所谓“人祸”大于“天灾”,也许企业多少年的努力,辛苦积攒的资本就这样毁于一旦,巴林银行、安然公司的倒闭、不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那么,我们的企业管理者和经营者应该怎么样建设企业文化,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如何管理好人的思想,使其发挥巨大的潜能呢?是采取“堵”还是采取“疏”的问题,任何一个企业同样也会面临着这样的选择?采取“堵”与“疏”的效果绝对是不一样的,如果企业采取高压“堵”的措施,这样只能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设上一道墙,拉远了员工与领导心与心的距离;而采取“疏”却是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则体现了平等、友爱与和谐,密切了干群关系,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互相理信任和支持的桥梁。

企业应该明智选择什么样的措施? “疏”还是“堵”呢?还是重“疏”轻“堵”?我们的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必须详细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解决这个问题,这与管理者的认识有很大的关系。管理无大小,都是同样的道理,小到企业,大到国家都是这样的道理。以史为鉴,历史上发生的故事总会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在中国的历史上就有这样鲜明的对比,足以说明在不同的认识基础上,所导致采取不同举措,最终走向不同的结局。

在周朝,武王的后代有一位周厉王。这位厉王非常残暴。为了控制老百姓的思想意识,制止老百姓乱发议论,只要发现或者说怀疑有人乱说话的,见一个杀一个,最终弄得老百姓“道路以目”。道路以目是什么呢?就是你在街上走,看见熟人了,不敢说话,只能互相看两眼。周厉王高兴了:终于没人议论我了。召公却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意思是,只靠堵是不行的,要想堵住人民的嘴巴,比堵住黄河还难。但统治者就是这样费劲心机的四处围堵,没有挽救周王朝,反倒是加速了它的灭亡,结果是周王朝在人民压迫已久所爆发的怒火覆灭。

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贞观之治”,这一黄金时期的缔造者——唐太宗李世民,作为封建君主的他没有拘束在家天下的圈子里,而是以其英明的决策和果敢的行动,把中国推向了历史最高峰。他在与魏征、房玄龄等大臣研讨政务时,就论证过民水君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一再强调“载舟亦覆舟,所宣深慎”(《贞观政要·论君道》),“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同上)。李世民还意味深长地说:“天子者,有

道则人推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谓也。”(《贞观政要·论政体》)这些议论成为“圣君”、“贤臣”互相唱和的千古名言。“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历代明君贤臣,无不以此为镜鉴,正确处理爱民与使民的关系,从而使国家长治久安。也正是唐太宗所采取疏导政策,才使得民心所向,从而造就了中华历史上最辉煌的大唐帝国。

其实,经营企业和管理一个国家也是一样的道理,正所谓“治国若烹小鲜”。再回过头来,谈一谈目前我们中国企业的管理现状。当前我们的中国企业,大多数的领导仍然痴迷于权术游戏,认为权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他们还是深深根植进去浓厚的封建文化意识,认为只有高压的管理才能出效益。一时间,书坛上最流行就是诸如“老板对付员工58招,员工对付老板49计”等等,此类书籍堆的满地摊都是,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拥有了这些经典的书籍,就象武林高手拥有了独一无二得秘籍,就可以练成高深武功,足以一统江湖,称王称霸了。于是,大家都变得聪明起来了,都学会用“术”御人,但是聪明人跟聪明人终究要合作,是不是就一定成功呢?聪明人和聪明人合作会遇到什么问题呢?那就是“聪明”人更懂得防范与制约,也更有精力去防范和制约别人。于是我们的企业管理者真的就变成管“人事”的专家,而不是经营企业的专家。为什么说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而一群中国人则是一堆虫呢!这就是因为中国人太聪明了,而这样的聪明不是什么大聪明,只是小聪明,根本就不是大智慧。正因为这样的小聪明,导致了我们相互防范,相互戒备,结果是在无休无止的内耗中失去了机遇和机会。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西方经济学家们在研究理性主义的时候,研究到最后发现理性人都成为理性的傻子。这就是囚犯悖论得出的结论。聪明的人都是选择出卖对方,只有出卖才获得利益最大化。理性人成了理性的傻子。在商界里聪明人成为聪明的傻子,两个聪明人在一起会做出最傻的事情。这其中的原因是为什么?归根结底就是防范,也就是堵塞。因为所谓的聪明人在防范上花了太多的力气和力量,四处堵塞所谓的漏洞,结果是漏洞越堵越多。

人都是理性的,理性人在一起,如何找到相同点,从而最大化利益?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是大家都理性了,大家都聪明了。尤其是我们有的企业家,当你所采取投机取巧那几招,或者早已被别人看出来了,或者你可以蒙人一时,但是你绝对不可以蒙人一世。所以说我们的企业要回到什么时候,回到什么状态才能挣钱呢?回到什么状态下合作才能愉快呢?这时候,我们的企业家才开始懂得了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有的企业家开始关注企业文化。

中国的企业家开始关注企业文化,根本原因就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无法实现突破。也就是说企业已经处于变革的“瓶颈”阶段。目前中国的企业有的表面上很庞大,但是这是患了严重的企业“浮肿”病,并不

篇二:停滞的时间

在那个上午,她不停地打着毛衣。哥哥下地干活了,爹躺在床上哼哼着。那天圈里的那头母猪叫得很欢,她想它准是饿了。爹昨天摔断了腿,他今天既不能上山干活,也不能喂那头母猪了。她早上给母猪拌过食,可是它还在叫。

她织好了一条袖子,又拿来一团毛线,织另外一条袖子。毛线总是用不完的,那都是从去年的旧毛衣上拆下来的,所以它总是用不完。钱要是也像毛衣这样就好了,可钱却总是用起来很快。上次赶集的时候,爹给了十块钱,她手里攥着它去买衣服。集上总有那么多的人,男的女的,都穿得花花绿绿的。卖牲口的蹲在牲口的脚边上头碰头地抽烟,远远地看过去还以为是牲口们排泄出来的大团的粪便呢。卖衣服的大嫂人挺和气,可她看中的一件衣服要二十块钱呢。她对大嫂说她只有十块钱,大嫂说那你下次来买吧。她把钱攥得紧紧的,钱被她手心里的汗洇湿了,她想下次再买吧,下次爹再给十块钱就够啦。

爹在床上叫她了,她吃惊地发现爹的声音是那么虚弱。她把毛衣放在小椅子上,起身去灶间舀了一瓢水。塑料瓢里盛的水有股塑料味儿,她两只手端着瓢朝爹走去。爹正在用手支着床,想把上身抬起来,爹的动作是那么迟缓。她把瓢放下,帮爹挺直了上身,让他靠在墙上。这样他就舒服多了,她把瓢重新拿起来递过去,爹接过瓢一口气把水都喝了。

这水有股塑料味儿,爹说。接着爹又闭上了眼睛,背靠在墙上哼哼起来。她拿着空瓢走回到灶间,把它挂在墙上那一排挂灶具的钉子上。真是的,用塑料瓢盛的水有股塑料味儿,可爹的腿昨天摔断了。她早就知道拖拉机这东西不好,轰隆隆地跑起来掀动着路上的尘土,迷得人眼睛啥也瞧不见。我要出门宁肯坐大车去,那多平坦多舒适,如果能和小五子一起坐着大车赶集去那就更好了,她寻思着。可是爹喜欢坐拖拉机,他喜欢闻拖拉机的柴油味儿,喜欢站在车斗里和熟识的人打招呼,好像那拖拉机是他的似的。

那头母猪又在圈里"嗷嗷"地叫唤了。她走到院子里,朝东南角走去。那里用两面互相垂直的、新砌的石墙与院子的两面围墙一起,围成了一个长方形的猪圈。今天日头很好,猪圈里腐烂的填土与猪的排泄物散发出一股温暖的臭味。她耸起鼻子深深地吸了一口。她立在圈墙外向里看。母猪急躁地走动着,见她来了,便摇着耳朵走过来,仰起脸来盯着她看。她与猪对视了一会儿,发现猪的眼神是真诚的,她相信猪真的是饿了。它还要给咱养崽呢,一个崽拿到集上能卖上五六十块钱,那是几件衣服的价钱呢。她取出早上拌好的食,用力拎过圈墙,全部倒在食槽里。它欢快地叫了一声,闷头吃了起来。

她看着它吃,心里觉得很亲切。它虽然不会说话,可它懂得她的心思,知道怎么讨她的欢心。她想明天一定再给它拌点好食,多点玉米,少点糠。几只绿头苍蝇停在它的背上,它扭了扭身子,把它们赶跑了。这可是头健壮的猪,她看着它发达的大腿想。可是爹的腿昨天摔断了。

她走到院子中央的机井处,压出清水来洗了手,然后走回到屋里。爹躺在床上,身上盖了条被子,他已经不哼哼了,闭着眼睛看上去像是睡着了。他头顶上方的墙上挂着一只石英钟。钟早就坏了,时针与分针重合在一起不肯分开。它们什么时候才能嘀嘀嗒嗒地走动起来呢?机器化的东西就是容易坏,她早就告诉过爹了,可是爹不肯听。他这一辈子肯听谁的意见呢?也许肯听娘的吧,可是娘已经不在了。娘现在是孤山上的一块石头,那石头上还刻了些字。她走回到凳子上坐下,拿起那只袖子继续干活。

屋子里一下子暗了下来,她抬头看看窗外,院子里也暗了下来。她放下毛线和袖子,走到院子里仰着脖子看。日头不见了,它躲在一大块云的背后,把光线从云的边缘射出来。这块云真像是只狗,日头就像是藏在狗的肚子里。小五子这家伙有时还真坏,她想,上次晚上约俺到河里抓黄鳝,俺就跟他去了。他可真坏,竟然敢拉着俺到玉米地里,还想亲俺。这坏家伙,她心里笑着想,他拉着俺的手还怪舒服的呢。他身上有股麦子的味道,可是俺不能第一次约会就给他亲不是?不过下一次他要亲俺俺就由着他了。

日头很快从那块云的背后钻出来了,她走到猪圈外头看了看,它已经吃完了食,摊开肚皮和四肢躺着,眼睛半闭着。她唤了它两声,想对它说两句话,可它懒洋洋地动也不动。它吃饱了就不管俺了,她想。她失望地走进屋里。哥的一双新皮鞋放在墙角,哥早上准是又给鞋上油了,鞋面上乌光锃亮的。他大概每天都要给皮鞋上油吧,好几次她都看见他蹲在那个墙角,手里拿个什么东西在刷。为这双皮鞋哥和爹还吵了一架呢,男人们吵架可真凶。其实爹说的倒也没错,挣两个钱容易吗?还要攒着给哥盖房子娶媳妇呢。爹没说要攒钱给她,那也没错,她总是要嫁人的呀。她想如果爹能再给她十块钱的话,她就能把那件衣服买下来了,但愿到时它还在那儿。哥的皮鞋是从商店买的,他说那钱是他上山刨药材换的,这倒是真的。小五子也去刨药材的,收药材的地方她在集上见过,是在卫生院的边上,那地方有股药材味儿。小五子用卖药材的钱给她买了串项链,哥用卖药材的钱给自己买了双皮鞋。那串项链她偷偷地压在箱子底下了,可不敢让爹知道。

她把毛线团和织好的袖子放回到小箩筐里,还有那几根毛衣针。她也记不清自己织过多少件毛衣了,哥的,爹的,小姨的,还有她自己的。她看到墙上坏了的石英钟,感觉时间凝结在重合不动的时针与分针上。爹还在睡觉,已经打起了很响的呼噜,有时一口气进去,要很长时间才张开嘴吐口气。爹睡着了就像条鱼。她帮爹把被子盖盖好,走到自己的房间里。 她把盛衣服的箱子打开,闻到一股亲切的衣服味儿。这是她每天必做的功课:打开箱子,闻上一会衣服味儿。她把那串项链从箱底拿出来,又放回去,朝院子里望一眼。没有人来,她脸有点红,又把它拿出来,放在手上看。小五子说这是银的,要六十块钱呢。真的,这亮晶晶、拿在手里凉凉的,肯定是银的。她又朝外面看了一眼,然后把它戴在脖子上。她戴着它在房间里走了两圈,又到灶间里走了两圈,然后去大衣柜前照照镜子。爹在隔壁打着呼噜,哥的新皮鞋在墙角乌光锃亮。她在镜子里看见一个漂亮的闺女,她转过身去回头来看,又看见那个闺女漂亮的背影。

哎哟哟哎哟哟,哎哟哟哎哟哟。爹醒了,大声地叫她。她慌忙把打开的箱子盖上。小妮子,我要吃药。爹的声音从隔壁传来。哎哟哟哎哟哟,哎哟哟哎哟哟。爹在痛苦地呻吟着,肯定是他那条断腿在痛呢。她跑过去,在桌子上翻着找止痛药。她早就知道拖拉机不是个好东西,开拖拉机的阿伟也不是个好东西。可是他有钱,他盖得起亮堂堂的大瓦房,买得起拖拉机,村里的人都爱坐他的拖拉机。有几次走到路上阿伟招呼她上拖拉机,她才不肯呢。阿伟看她的眼神就不怀好意,她不喜欢他他却总爱找借口和她搭讪。爹在床上呻吟着,他倒是很看好阿伟的,要不然,他为什么那么喜欢坐他的拖拉机呢?

她找出止痛药,从暖瓶里倒了热水,给爹递过去。爹接过药,一仰脖子吞了下去,又喝了热水,然后他感觉好点了。爹开始对她唠叨了,她坐在小椅子上,低头玩弄着指甲。爹的话冗长而又无头绪,像一大团苍蝇在她耳朵边上嗡嗡地叫。她实际上也没用心听,她知道他在讲什么,和将要讲什么。她知道自己到了嫁人的岁数了;她知道爹的腿昨天摔断了;她知道哥二十六了还娶不上媳妇;她知道爹这一辈子拉扯他们两个子女不容易;她知道自己若不先出嫁,拿不到足够的彩礼的话,哥就算到了三十岁也娶不上媳妇……

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爹说累了不说了。爹看着她,她明白爹在等她说什么。从窗子望出去,日头移到天空的正中央了,南面人家的烟囱开始冒烟了。那些青色的烟是虚幻的,它们从烟囱里冒出来就是为了能够消失在空气里。在那个傍晚,小五子拉着她的手,和她齐肩坐在河边细软的沙上。他们的背后,大片的、连接在一起无边无际的玉米叶子"沙沙"地响。薄雾从河面升起,在贴近河水的上空连成一片。她喜欢这样的时刻,她喜欢小五子给她讲那些她不明白的事。她想,要是自己也像小五子那样,念书念到高中毕业就好了。哥是小五子的同学,可是哥看不起小五子,爹也看不起。她把目光从天空上收回来,两只手绞在一起坐着。爹又继续唠叨了。

她该做午饭了。爹却在叹着气,他上身靠在墙上,眼睛望着空中不知道什么地方。爹的

眼睛是暗淡混浊的,眼前的这个爹和她童年记忆里的那个差别是如此地大,在那个记忆里还有娘的影子。她第一次发现,爹老了。一只绿头苍蝇从敞开的窗户飞进来,落在爹苍老的脸上,停在那里像是脸上突然长了一颗痣。她想她该去准备午饭了,她站起身来,爹挥了挥手,停在他脸上的那只苍蝇飞了起来。

爹的眼睛盯着那只苍蝇。它在爹的头上打了个旋,朝着她飞去。爹盯着它,看着它停在她脖子下方的胸脯上。爹准是看见那根项链了,因为他的眼睛盯着她的脖子。她的脸有点烫,她想刚才忘了把它摘下来了。项链银闪闪的,她的脖子有一圈皮肤感觉很凉爽。她觉得自己现在这样子看上去准像是干了什么丢人的事儿,要不爹的眼睛紧盯着它干嘛?

那玩意哪来的?爹问。爹准是生气了,他准是认为女人家戴这玩意儿让人家看见要笑话。她用手摸了摸脖子,发觉很热。她用手整整衣领,没有说话。哪来的?爹再问。人家给的,她说。谁给的?小五子。爹的样子突然变得很滑稽,他似乎更加生气了。她觉得轻松了很多,因为她讲了实话。可爹的样子确实很生气的。她低着头站在那里,听见隔壁邻居在大声叫小孩子回家。她想自己应该做午饭去了。

把它摘下来!爹突然大吼了一声,仿佛连他那条断腿的力气都用上了。她把它摘了下来,塞到兜里去。以后不准你和小五子来往!爹继续吼着,看上去他脖子上的筋都发青了。这时候爹是一只手撑住床,上身向前倾。小五子怎么啦,为什么不准我和他来往?她小声顶撞。邻居家的饭已经煮熟了,饭香从敞开的窗户飘进来。爹闻到了饭香,想起来是吃午饭的时候了,他便停止了吼叫,躺回床上,自言自语地抱怨着他的那条断腿和两个不听话的儿女。他在对午饭的期待中平静了下来,进入了睡梦般的回忆。在回忆中,他感觉自己的时间像一团胶水,他像是一只误入歧途的苍蝇,在里面悬浮着。

她回到自己的房间,从兜里掏出项链放回到箱底。爹不准自己和小五子来往啦。她走到灶间,开始生火做饭。他为什么不准我和他来往呢?爹生气时的样子在她眼前晃动。那个傍晚空气里有着甜滋滋的味道,下次小五子要亲我那就由着他啦,可是哥的那双新皮鞋在墙角晃动着。灶洞里有火顺着麦秸蔓延出来,她赶忙把麦秸塞进灶洞里去。

大门的门在"哗啦啦"地响。她把又一把麦秸塞进灶洞里。哥开了大门,肩扛着锄头走进来。她从坐着的凳子上站起来,掀开锅盖,一团水蒸汽很快地在灶间弥漫开来。透过蒸汽,她看见穿着旧蓝色中山装的哥走到院子墙角,放下锄头,又从机井里压出清水来洗手。那头母猪又在"嗷嗷"地叫了,哥转过身去朝它骂了两句,它就不叫了,在圈里转着圈子。 哥很快就洗好了手,大步朝屋里走来。回来了?她问他。他瞥了她一眼,没吭声。他掀开锅盖,看到里面没有熟的饭莱,"嘭"地把锅盖放回去。爹在里面叫着哥的小名,哥没答应。她把铁钩子伸进灶洞里拨了拨火,灶洞里顿时火红火红的,灼人的热浪迫使她把屁股下面的凳子往后挪了挪。爹在里屋一个人抱怨着。

哥径直走到墙角,面对他那双新皮鞋坐了下来。他的背脊宽阔,中山装的后背被汗水濡湿了,与皮肉紧贴在一起,使他的健壮显而易见。哥都二十六了,还没娶上媳妇。哥用他起早上山刨药材换的钱买了双皮鞋,为此他还和爹吵了一架。哥拿起他的皮鞋,一丝不苟地给鞋上油。那鞋已经够亮的了,她想,再说从来也没见他穿过。哥背对着她,低着头慢慢地给鞋上油。

锅里"滋滋"地响了。她停止了向灶洞里塞麦秸,让锅里的饭莱焖了一会儿。那头母猪又在叫了,她走出去给它拌食。哥听见母猪叫心里就烦,他在灶间大声咒骂它。咒骂的词句传到她的耳朵里,她默默地把拌好的食倒进食槽里。猪享受着这些食物,她享受着哥咒骂猪的不堪入耳的词句。

她返回灶间时饭已经好了,哥也给他的皮鞋上好了油。她把饭菜从锅里端出来,听见爹在里屋哼哼。哼哼什么,哥说,吃饭了。她把两块红烧肉分到两个碗里,哥过来把一只碗拿走了,她把剩下的一碗拿到里屋给了爹。哥端着饭碗走到里屋去了,她走回到灶洞前凳子上

坐下,往碗里挟了些青菜慢慢地吃。

哥在里屋与爹用很俭省的话交谈着。爹谈到了给哥娶媳妇的事,哥默不作声,然后他们就沉闷地吃饭。后来他们又谈到了娶媳妇的彩礼,谈到了盖新房子的事。没有新房子谁会跟咱?哥说。是哩,爹叹了口气说,可钱从哪来呢?我腿又摔断了,干不了活了,否则我还可以去县城建筑队里干两天小工呢。你说你养我干什么!哥说,连个娶媳妇盖房子的钱都没有,你养我干什么!爹又不说话了。她想也真是的,哥到了二十六岁还没娶上媳妇,爹的腿又断了,这可咋办。她早就知道拖拉机不好,爹偏去坐。爹好几次对她说了,阿伟人不错,家里又有钱。可她不喜欢阿伟,真的不喜欢。

爹和哥的对话让她浮想联翩。也许他们就是说给她听的吧,她想。突然她听见爹对哥说起了那条项链。他说起了它,使她想起了那只在她胸脯上短暂停留的绿头苍蝇,那只苍蝇停在爹的脸上还真像颗痣呢。他喋喋不休地边说边抱怨:还美的戴在脖子上呢,人家平白无故地就能送项链给她?阿伟多好的小伙子,她怎么就看上个穷光蛋了呢?他抱怨的声浪细雨般打在她的心脏上,打在她的血液里。她一口一口地吞咽着,一句一句地听着。哥没有说话。 后来爹停止了说话,哥从里屋走了出来。她刚好吃完饭,把碗放在锅台上。哥阴沉着脸,他的那双新皮鞋在墙角乌光锃亮。你是存心不想让我娶媳妇啦,哥站在她的面前,看着她的眼睛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没做什么,她平静地注视着哥,我喜欢和谁好是我的事,我知道你们都看不上小五子,嫌他家穷,我知道的。可是他对我好,我也喜欢他。

反了反了。爹的声音从里屋传出,她发现那声音不仅苍老,而且尖细。养你到这么大,爹说,你看我老了,腿也摔断了,你可以不听话啦。

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哥继续冷静地问她,他纹丝不动地站着,像座山。你这是要毁了我,哥说,哥突然蹲下身去,双手捂住了脸,"呜呜"地哭了起来。她有些诧异地看着。爹又在里屋大声地骂起哥来。

我容易吗?哥的声音从指缝间漏出来,爹的腿摔断了,以后这个家要指望我了,我容易吗?哥的哭声与说话的声音交替进行着,转换之处衔接得很好。她低下头去,双手绞着。这个男人的哭声让她觉得很不适应。

后来哥不哭了,也不说话了。他走到墙角,蹲下身去静静地看他那双皮鞋。她站起来,觉得屋里闷得慌,就走到院子里,又觉得院子里也闷得慌,就返回屋里。哥站起身来。那条项链呢?哥问。在我箱子底放着,她说。你去把它找出来,哥说。她去把它找出来了,亮晶晶,拿在手里凉凉的。哥把它拿过去,用拇指和食指夹着举过头顶,仰头看着。

他就用这么个东西把你的魂勾去了?哥把举着的手放下来,问她。她眼睛望着别处。你就值这么根东西的价钱?哥继续问她。她仍然站着,不说话。哥手里捏着项链走进里屋,她跟在后面进去。爹躺在床上睡着了,一条长长的涎水从他嘴角连到枕头上。

然后她尖叫了一声。在尖叫声中,哥手中的项链在空中划着抛物线向窗外飞去。却没扔准,它砸在墙上的石英钟上,然后顺着墙滑到了爹的脑袋边。

像一个盲人被人狠掴一掌后恢复了视觉一样,石英钟停滞的分针慢慢地走动起来,恢复了它的正常状态。

篇三:被停滞的成长

被停滞的成长

事实上,没有几个儿童的成长是一帆风顺的。成长的过程中,总会出现停滞的状态,我想,这应该是一种人生的常态。因为,在成长的道路上,促使儿童成长的力量是多样的。但至少我们可以得到两种方向的力:一是使其健康的成长的力,一是使其倒退、软弱的力。

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现成长停滞的现象,所以,我们必须正视成长道路上的停滞问题。我想,学会尊重和理解这些使人倒退的力量,才会使一个人的成长变为可能。

如何判断一个孩子的成长停滞了呢?在观察孩子的一系列行为之后,我发现了这样一些比较容易使人判断的现象:

1、拒绝付出任何努力来改变自己的某种不受人好评的习惯。

2、行为上重现童年时的行为,并以此为乐。3、面对成长的困难,总是软弱而不自信的。并且会为自己的这种状态找到借口,并且通过撒谎和口头保证来度过“危机”阶段,然后就是严重的依赖心理状态。

如果你的孩子有了上面三种情况之一,那么,你的孩子的成长,就处于停滞状态了。家长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去寻找儿童成长停滞的原因。并对症下药,以期让孩子的成长重新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分析孩子成长停滞形成的原因,我发现了如下的几种,可以供家长朋友们寻找自己孩子成长停滞的原因:

1、坏习惯

这里所指的习惯,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而且,这种行为、倾向成为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导致其停滞的反作用力量之一。

孩子的不良的习惯,往往是在大人疏于关注的情况下导致的;也有的,是因为家长的在管理过程中,因为溺爱而放任的结果;或者是家长的判断失误,认为这样的习惯也无伤大雅,于是在习惯发展期没有加以纠正而使这样的习惯形成,等到发现这种习惯的危害的时候,想要改正,已经很困难了。

在孩子的童年期,父母们如果能多关注孩子,我所说的关注孩子,并不仅仅指陪伴孩子,还有陪伴时的用心观察和用心纠错。但在关注的过程中,不应过份地关注,不能剥夺

了孩子的感受并且在纠正坏习惯的方法,不以暴力为方式进行纠错。

2、不正确的社会态度

社会是什么?人与人关系的总和。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很好地与他人相处的。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个老师,儿童的最直接的社会认知,首先来自于父母对社会的认知。比如说,家庭中亲人关系维系的过程中,父母哪怕是不疑难问题的一个举动,或许都会影响到孩子对于社会的认知。对亲人冷漠的父母,必然得到一个对亲人冷漠的孩子。

父母对于整个社会,采取的是一种防御、消极、焦虑的态度,那么,孩子在进入群体生活中,也会必然地把这样的态度来进行面对。反之亦然。

社会是险恶的,这并不是社会的全部;社会是善良的,这也不是社会的全部。我们不能用我们自己的经营,为孩子营造一个不真实的社会假象。那么,当这种假象被孩子当成是真实的社会而实施他的处事原则的时候,他受到的伤害,

一定会比那些早就认知了真实的社会的孩子要大得多。而他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大小或者是能否得到有效的援助将直接影响到伤害持续的时间。

3、创伤事件

家庭出现变故,往往是创伤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接触到的单亲家庭的孩子,鲜有在心理上不存在问题的。如果疏导得好,一般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如果疏导不好,孩子在与他人沟通的行为上则表现为焦虑、暴躁、依赖、脆弱。当然,不仅单亲家庭,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事实上,孩子也常常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

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因为父母的不小心,而导致孩子受到伤害,事实上,这样的事件在大量的家庭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过度的暴力行为、开水等致孩子的伤残,都会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留下心理的阴影从而影响到正常的成长。

我想,这些创伤的事件,事实上,是父母们可以控制得了的。还有一种,是来自外界的创伤事件,这些创作事件,许多时候,是家长不能控制的。孩子面对社会暴力、出行安全等等。尤其是孩子进入学校之后,父母不能陪伴在孩子的

身边,这样的创伤事件或许会因为孩子的胆小不懂事而致使父母们并不知道而错过了最佳的引导期而造成成长的停滞。当你送孩子去上学的时候,而孩子表现出极度的不愿意的时候,或许,你应该相信孩子的感受,去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到学校里去,而不是通过强力使儿童屈服,或许,会让这样的创伤事件得到更好的解决。

4、错误的教育

这样的事例,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大多情况下,是家长引导孩子的方法单一而造成的。比如说:一个孩子摔倒了,大哭了起来,为了让孩子得到安慰,父母或者是孩子的监护人为了让孩子尽快得到安慰,把孩子摔倒的原因归结为“小石头坏”,我们打“小石头”吧。尽管,当时面对的是不会说话的石头,但在孩子的眼里,那也是一个生命中的他者。于是,他在这样的事件过程中,学会了把自己的错误归给他人的态度,现实生活中,孩子就很难再承认自己的错误了。

再比如:晚上孩子不喜欢睡觉,哭闹,以往大人的做法,就是用“狼来了”来吓孩子。当然,你可以认为“只有威胁能使人进步”是一种正确的信念,但是,那种恐惧感,可能会

停滞》出自:免费论文网
链接地址:http://m.lwlwlw.com/show/15755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免费论文网

© 免费论文网 m.lwlwlw.com 版权所有 广告合作:ainglaoda@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