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导航

长期停滞论

来源网站:免费论文网2017-01-25 06:23:01
经典文章

篇一: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原因

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原因

高一(1)班 徐艺晖

纵观源远流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中国封建社会一直以它鲜明的特征、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成就获得了崇高的地位。翻开中国古代史的篇章,帝王将相的雄韬武略、农民起义的战火硝烟和专制王朝的交替更迭在为我们带来了无限骄傲与自豪的同时也隐含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会如此漫长?在此,我选取了五个方面予以分析解读。

首先,封建社会拥有良好的开端。中国历史上漫长的奴隶封建社会的交替时期,以及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王朝——秦创立的完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为以后封建社会的延续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连年功战、大国争霸,首先奴隶起义、平民暴动明显增多,据史料记载:公元前641年,梁国奴隶因受不了修城筑壕的苦役,举行暴动,秦国趁机并吞了梁国;公元前478年、470年卫国两次发动手工业奴隶暴动。每一次的奴隶起义都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沉重地打击了奴隶统治,为封建社会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其二,随着地主阶级不断壮大,各国为了争雄自强,纷纷采取变法措施,积极维护地主阶级利益,摧毁残余奴隶统治,进一步促进了农民与地主的对立阶级的形成。在变法中,最早变法的是魏国的李悝变法,最彻底的变法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其三,铁器的使用与推广,水利灌溉条件的优化,耕做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封建生产力的发展。其四,连绵不断的战争破坏了井田制的基础,私田的大量出现与生产力的变革引发了生产关系的变革,而这种适应时代的新关系正式封建生产关系。

到了秦朝,在政治上,有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由中央垂直地方的管理体系,经济上有土地私有制坚决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统一文字、车轨、度量衡,便捷了各地区之间的交流,战略上进一步扩大统治面积,维护边疆和平等等,为以后的封建社会的发展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其二,众所周知,在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特征,也是全部封建的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赖以建立和长期存在的深厚而坚实的基础,与这种经济结构相互照应的一系列经济政策都为封建社会的长期存在的提供了充足条件。小农经济,至今在一些偏远地区仍旧存在,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三是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这种经济结构的产生和凝固,绝非偶然。在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牛耕的出现和普及,是小农经济农耕模式出现的根本原因。在小农经济模式下,自耕农生产积极性高,同时由于人口膨胀和土地兼并,农民在土地上精耕细

作、不断改进农具和耕作技术,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成为古代农耕的一大特色。这一模式具有内部的稳定性、保守性和排他性,因其脆弱而对新经济因素产生本能的抵抗,既保障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促进封建经济向前发展,又阻碍了商品交换与扩大再生产。

由此,统治者为了掌握经济发展命脉,巩固封建统治,都把发展农业当作“立国之本”,而把商业(有时也包括手工业)当成“末业”来加以抑制,对内产生了重农抑商政策。对于人们来说拥有土地可以榨取巨额财富,且地租收入较稳定,是发家致富的最好手段;同时对封建国家而言,农业的发展可使人民安居乐业,人丁兴旺,使国库粮仓充盈,既可内无粮荒、动乱之忧,也可外无侵扰之虑。这种居安的设想几乎在封建时代的人们心底扎下了根,封建王朝的不断创立却又不断倒坍,实在是成为了必然的后果。中国对外经济政策中,其中闭关锁国政策产生的影响尤为巨大。闭关锁国政策的产生的直接原因统治者为维护封建统治,但这个政策不仅使得我国的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丧失了对外贸易主动权,还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文化上,经济上,科学上无法和世界接轨,整体上呈现帝国黄昏状态也浑然不知。

其三,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它的形成既满足了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而产生了需要统一管理、发号施令的需求,同时也为封建社会的周期变更和长期存在存在提供了重要保障。中央集权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一种分权形式,中央政府将全国领土分为不同层级的行政管理区域,在各个区域内设置地方政府,并分配和授予地方政府以一定的行政、司法、军事、财政等权力。中央集权发展的历程中,也曾有过因地方极端分权,造成割据分裂而导致一个王朝走向覆灭的过程,但凭借着成为整个中国社会主宰的最高权力的诱惑,以及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社会状态,下一个王朝的开拓者所注意到的并非封建制度本身所存在的巨大弊端,而是封建制度下的中央权力是否仍不够集中在这些一而再再而三的加强中央集权过程中,虽然也不乏郡县制、行省制这样出色的地方规划,但在它总体趋势趋于病态的强化下,整个封建社会像是一只被缚上了茧的蚕,过着它漫长的、僵硬的停滞期,苦苦遥望着幻化成蛾、获得新生的时刻。

相对于中国的政治制度,西方则是十分松散的,他们主要采取的是封建等级制度。如在公园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率兵攻占英国,并于12月在伦敦加冕为英国国王,史称威廉一世。诺曼底公爵在征占英国的过程中,每征服一块土地,就将零星的留给部下,建立起了领主型封建制。这些部下又把一部分土地分封给较小的封建主,小封建主再向下分封。国王和大封建主又各自分封了一批骑士,作为自己的武装力量。这样的层层分封,就形成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等自大至小不同等级的封建主。这些封建主分别领有大小不等的封地,拥有

数量不等的庄园、农奴和武装。这样,在社会的每个角落,形成一种领主(封主)和附庸(封臣)的关系,他们彼此负有义务。领主保护附庸,附庸必须向领主宣誓效忠,为领主提供多种服务。但是,领主只能直接管辖自己的附庸,不能管辖附庸的附庸。每一个封建主无异于一个小国君,割据一方,各自为政。因此,这样的政治模式根本无法使得封建社会向中国那样漫长地存在着。

其四,教育与思想文化是使得封建社会在中国历史上根深蒂固的又一重要原因。一个国家的文化,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命运。各个国家的文化不同,因此各国的思维也不同。不需要号召,不需要法律,受到同一文化熏陶的人就会自觉地按照同样的方式,同样的理念,循规蹈矩地做着同样的事。不得不赞叹,统治者选用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儒家思想的重要影响在于它为封建统治阶级创造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理论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精髓不在于其他治国理论学说,封建制度只是封建社会的外壳,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正是封建社会伦理观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道德意识规范起来,让农民成为社会思想道德奴隶。

在教育上,封建社会的教育不仅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且还具有严格的等级性。如在唐代,中央官学设有“二馆六学”。学校制度规定:弘文馆、崇文馆招收皇亲、大臣的子孙;国子学收三品以上文武官员的子孙;太学收五品以上文武官员的子孙;四门学收七品以上文武官员的子孙;书学、算学、律学则收“八品以下子及庶人通其学者”。 而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子弟大都不能入校学习。在中国,私学在表面上虽然人人都可进入,但由于大多数劳动人民子弟交不起“束修”,而被排斥在学校大门之外。劳动人民基本上还是通过父传子、师带徒的形式,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中接受教育。这就进一步的加重了农民的愚昧无知,缺少反抗精神,所以也会出现韩愈《圬者王承福传》中的“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 有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这样的言论。同时,将地主阶级的文化素养与农民阶级的文化素养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民们不具有获得领导地位的基本条件,农民阶级结束剥削压迫的可能性就更小,统治阶级的地位得到巩固,封建社会得以延续。

其五,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也具备了在封建社会创造大国崛起的条件。查阅中国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东面是一望无垠的太平洋,西南面是极为高耸险峻的山脉,这不仅是防止外来侵略的天然屏障,同时也阻隔了外来先进文化的传输,虽然有其他文明虽然有过穿越地理屏障对中华文明进行的渗透,但非全面系统的渗透。而中华封建文化统治的空间却足够广阔,为区域内的核心文明与环附的子文明系统之间进行融合激变提供了足够的条件,保持了文明血统的基本纯正。对比世界上其他的国家,如日本。日本是靠近东亚大陆的岛屿,处在东亚文明的边

缘。生活在这样的一个贫瘠多灾的岛屿上,就很容易受到利益的驱使,进行社会变革。在日本的历史上,就曾经收到唐朝的影响,进行大化改新,奴隶社会过渡至封建社会;然后又效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明治维新,过渡至资本主义社会,直至今日,仍不断地繁荣发展。再比如曾经诞生过民主政治的古希腊。古希腊地处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邻爱琴海,海岸线崎岖,天然良港多,海岛星罗棋布。希腊半岛上重峦叠嶂,山势陡峭,难以翻越。它这样的环境是不适宜发展农业的,排除了出现类似于中国的高度发达的小农经济的可能性,具有十分繁荣的商品经济。商品交易中频繁交易,导致人们普遍都具有民主平等的价值观,所以更不会出现长时间、大范围的封建社会。

其实,封建社会存在于中国之顽固可以从它漫长的消亡期看得出来。1840年以前,完全的封建国家; 1840-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标志完整的封建社会(结束,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封建制度结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标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消除了封建经济成分。整个漫长而又曲折的封建社会斗争史在时间上横跨了100余年。

综上所述,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高度集中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再加上特殊的地理环境,构成一个稳定系统。这种严密的社会系统,将创新与发展拒之门外,造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不前。

篇二:第七章 分析时代

第七章 分析时代

微积分的创立,被誉为“人类精神的最高胜利”(恩格斯).在18世纪,微积分进一步深入发展,这种发展与广泛的应用紧密交炽在一起,刺激和推动了许多数学新分支的产生,从而形成了“分析”这样一个在观念和方法上都具有鲜明特点的数学领域.在数学史上,18世纪可以说是分析的时代,也是向现代数学过渡的重要时期.

7.1 18世纪的数学家

7.1.1 泰勒和麦克劳林

不列颠的数学家们在剑桥、牛津、伦敦和爱丁堡等著名的大学里教授和研究牛顿的流数术,他们中的优秀代表有泰勒(B.Taylor)、麦克劳林

(C.Maclaurin)、棣莫弗(A.de Moivre)、斯特林(J.Stirling)等. 学过微积分的人都是从著名的泰勒级数而熟悉泰勒这个

英格兰人的名字的.泰勒(1685-1731)做过英国皇家学会秘

书.他在1715年出版的《正的和反的增量方法》一书中,陈述

了他早在1712年就已获得的著名定理 h2

f''(x)??. f(x?h)?f(x)?hf'(x)?2

泰勒公式使任意单变量函数展为幂级数成为可能,是微积分进

一步发展的有力武器.但泰勒对该定理的证明很不严谨,也没有考虑级数的收敛性. 泰勒公式在x?0时的特殊情形后来被苏格兰数学家、爱丁堡大学教授麦克劳林重新得到,现代微积分教科书中一直把x?0时的泰勒级数称为“麦克劳林级数”. 麦克劳林(1698-1746)是牛顿微积分学说的竭力维护者,他

在这方面的代表性著作《流数论》(1742),以纯熟却难读的

几何语言论证流数方法,试图从“若干无例外的原则”出发严

密推演牛顿的流数论,这是使微积分形式化的努力,但因囿于

几何传统而并不成功.《流数论》中还包括有麦克劳林关于旋

转椭球体的引力定理,证明了两个共焦点的椭球体对其轴或赤

道上一个质点的引力与它们的体积成正比.

麦克劳林是一位数学上的奇才.他11岁就考上了格林斯哥大学.15岁取得硕士学位,并且为自己关于重力的功的论文作了杰出的公开答辩.19岁就主持阿伯丁的马里沙学院数学系,并于21岁发表其第一本重要著作《构造几何》(Geometria organica).他27岁成为爱丁堡大学数学教授的代理或助理.当时要给助理支付薪金是有困难的,是牛顿私人提供了这笔花费,才使该大学能得到一位如此杰出的青年人的服务.他关于流数的论文是在他44岁(只在死前4年)

发表的,这是麦克劳林

为了答复贝克莱(Bishop Berkeley)对微积分学原理的攻击而写的,也是牛顿流数法的第一篇符合逻辑的、系统的解说.

麦克劳林之后,英国数学陷入了长期停滞的状态.微积分发明权的争论滋长了不列颠数学家的民族保守情绪,使他们不能摆脱牛顿微积分学说中弱点的束缚.与此相对照,在英吉利海峡的另一边,新分析却在莱布尼茨的后继者们的推动下蓬勃发展起来.

7.1.2 伯努利家族

在数学和科学的历史上最著名的家族之一是瑞士伯努利家族.从17世纪末叶以来,这个非凡的瑞士家族在三代时间里生出了八个数学家(其中三个是杰出的),他们又生出了在许多领域里崭露头角的成群后代.这个家族的记录开始于雅各布·伯努利和约翰·伯努利兄弟.他们都是莱布尼茨忠实的学生与朋友.他们的工作,构成了现今所谓初等微积分的大部分内容.

哥哥雅各布·伯努利(Jakob Burnoulli,1654-1705)从小喜

爱科学,但父亲执意要他学神学,于是一有机会他便尽早放弃了

神学.他自学了牛顿和莱布尼兹的微积分,从1687年起直到去世

任巴塞耳(Basel)大学数学教授.他发表过无穷级数的论文,研究

过许多特殊曲线,发明极坐标,推导出平面曲线的曲率半径公式,

引入那个出现在函数tanx的幂级数展式中的伯努利数.在他的《猜

度术》一书中,他叙述了概率论中称之为伯努利定理或大数定律的基本原理.乍一看,这定理似乎平凡不足道,但其中深埋着哲学上(以及数学上)乱麻密林似的一大堆问题,从伯努利时代起迄今仍是许多争论的根源.

比起哥哥来,弟弟约翰·伯努利(Johann

Bernoulli,1667-1748)更是一位多产的数学家.他原来也错选了

职业,起先学医,并在1694年获巴塞耳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是关

于肌肉收缩问题的.受哥哥的影响,他也爱上了微积分,并很快

就掌握了它,用它来解决几何学、微分方程和力学上的许多问

题.1695年他任荷兰格罗宁根(Groningen)大学数学物理学教授,

而在他哥哥雅各布死后继任巴塞耳大学教授.

约翰的著作,内容很广泛,它包括:与反射和折射有联系的光学问题、曲线族的正交轨线的确定、用级数求曲线的长和区域的面积、解析三角学、以及其它内容.然而他最值得注意的工作之一是对最速降线问题和等时线问题的研究.所谓最速降线问题是指:在重力场中两个给定点间运动的重质点最快下降的曲线;而等时线问题是指:确定这样的曲线,一个重质点沿着它不管从曲线上哪一点开始,总是以同样的时间,到达该曲线的给定点.两问题的解都是摆线(旋轮线).另外,我们大家熟知的洛必达法则实际上是属于约翰·伯努利的,只是由于他与

必达的财务上的一个奇怪的协议,被洛必达写进第一本微积分课本而得名.

约翰是一个爱嫉妒、脾气又不好的人,但是他是他那个时代最成功的教师之

一.他大大地丰富了微积分,并且是使这门学科的作用在欧洲大陆得到正确评价的最有影响的人.

贝努利兄弟之间有时也致力于同一问题的研究,但由于彼此妒嫉和易于激动而经常搞得很不愉快,这一情况是很遗憾的.有时两人之间的磨擦爆发成为公开的嫉恨诟骂,例如关于最速降线问题就出现这种情况.1696年约翰向全欧洲提出这个问题挑战.它引起了极大的兴趣,并为牛顿、莱布尼兹和伯努利兄弟二人所解决.约翰的解法比较漂亮,而雅各布的解法(虽然颇为麻烦与费劲)则更为一般.这一情况引起两人之间怒气冲冲的口角纷争达数年之久,其所用言辞之粗野很像市井上的对骂而绝非科学讨论.这两人之中约翰的脾气似乎更坏,因为多年后,由于他的孩子获得了他自己渴望获取的法兰西科学院奖金,约翰竞把自己的孩子摔出窗外.

这个孩子叫丹尼尔·伯努利(Daniel Bernoulli,1700-1782),起初也像他父亲一样学医,写了一篇关于肺的作用的论文获得医学学位,并且也像他父亲一样马上放弃原业而改攻他天生的专长,成为彼得堡的数学教授.1733年他回巴塞耳,先后任植物学、解剖学与物理学的教授.他获得法兰西科学院的10项奖,其中包括那项惹他父亲恼怒的奖.他在多年内发表了物理学、概率论、微积分和微分方程方面的许多著作.在概率论中,他首先提出伦理道德方面的数学期望的概念;初等物理课本中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流体动力学原理就发表于他在1738年写的《流体动力学》中.他写过关于潮汐的论文,建立了空气动力学理论,研究了弦振动.因此,许多人认为他是第一位真正的数学物理学家.

约翰·伯努利还有两个儿子:尼古劳斯(IV)(Nicolaus(IV),1695-1726)和约翰(Ⅱ)( Johann(Ⅱ),1710-1790),他们都赢得了18世纪数学家和科学家的盛名.

尼古劳斯(IV)显示出在数学领域很有前途,被召到彼得堡科学院,到那里才八个月,不幸淹死.他写过关于曲线、微分方程和概率的论文,在圣彼得堡提出的一个概率上的问题,后来被人们称作彼得堡悖论.

约翰(Ⅱ)是约翰的三

个儿子中最小的,他研究

法律,并于晚年在巴塞尔

大学任数学教授.他对热

和光的数学理论特别感兴

趣.

另外,18世纪的尼古

劳斯·伯

努利), (Nicolaus(

1687-1759),是雅科布和约翰的外甥,在数学上有些名声.这位尼古劳斯一度任伽利略曾担任过的帕多瓦大学数学讲座教授.他写了不少关于几何学和微分方程的论文.他在晚年教逻辑和法律.

约翰·伯努利(Ⅱ)有个儿子约翰(Ⅲ)(1744-1807),他和他的父亲一样,先研究法律,后来转到数学上来.在他仅仅十九岁的时候,就被柏林研究院聘请为数学教授.他写过关于天文学、机会学说、循环小数和不定方程等论文.

伯努利家族中名气较小的有:约翰(Ⅱ)的另外两个儿子:Daniel(Ⅱ) (1751-1834)和Jakob(Ⅱ) (1759-1789);Daniel(Ⅱ)的儿子:Christoph(1782-1863);以及Christoph的儿子Johann Gustav(1811-1863).

7.1.3 欧拉

18世纪微积分最重大的进步是由欧拉(Leonard Euler,

1707-1783)作出的.他是有史以来四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欧拉在1748年出版的《无限小分析引论》(Introductio in

Anclysin infinitorum)以及他随后发表的《微分学》

(Institutionis Calculi differentialis,1755)和《积分学》

(Institutiones Calculi integralis,共3卷,1768-1770)是微

积分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它们在很长时间里被当作分析课本的典范而普遍使用着(尽管欧拉本人并不是教师).有句老话,自从1748年以后,所有初等微积分和高等微积分教科书,基本上都抄袭欧拉的书,或者抄袭那些抄袭欧拉的书的书,这话是颇有道理的.这三部著作包含了欧拉本人在分析领域的大量创造,同时引进了一批标准的符号如:f(x)一函数符;∑一求和号;e一自然对数底;i 一虚数号,等等,对分析表述的规范化起了重要作用.

欧拉出生于瑞士巴塞尔一个牧师家庭,13岁就进入巴塞尔大学,数学老师是约翰·伯努利.师生之间建立了极亲密的关系,伯努利后来在给欧拉的一封信中这样赞许自己这位学生在分析方面的青出于兰:

“我介绍高等分析时,它还是个孩子,而您正在将它带大成人.”

欧拉主要的科学生涯是在俄国圣彼得堡科学院(1727-1741;1766-1783)和德国柏林科学院(1741-1766)度过的.他对彼得堡科学院怀有特殊的感情,曾将自己的科学成就归功于“在那儿拥有的有利条件.”

欧拉是历史上最多产的数学家,有“分析的化身”之称.他生前发表的著作与论文有560余种,死后留下了大量手稿.欧拉自己说他未发表的论文足够彼得堡科学院用上20年,结果是直到1862年即他去世80年后,彼得堡科学院院报上还在刊登欧拉的遗作.1911年瑞士自然科学协会开始出版欧拉全集,现已出版70多卷,计划出齐84卷,都是大四开本.欧拉从18岁开始创作,到76岁逝世,因此单是收进全集的这些文稿,欧拉平均每天就要写约1.5页大四开纸的东西,而欧拉还有

少手稿在1771年的彼得堡大火中化为灰烬.

欧拉的文字既轻松又易懂,堪称典范.他从来不压缩字句,总是津津有味地把他那丰富的思想和广泛的兴趣写得有声有色.法国物理学家阿拉哥(Arago)在谈到欧拉的举世无双的数学才能时说过:“他做计算毫不费力,就像人们平常呼吸空气或像雄鹰凭风展翅翱翔一样.”他是个有广泛文化素养的人,深谙古典语文和文学(他能背诵罗马诗人维吉尔(Virgil)的史诗Aeneil),懂得许多现代语文、生理学、医学、植物学、地理以及他那个时代的全部物理科学.不过他对形而上学(意即哲学)和辩论缺乏才能,他和伏尔泰在腓特力大帝的宫廷里作心平气和的论争时总是输的.

欧拉28岁左眼失明,56岁双目失明,他完全是依靠惊人的记忆和心算能力进行研究与写作

与牛顿不同,欧拉一生结过两次婚,两任妻子(为姐妹)先后为他生下13个孩子.像多数父亲一样,欧拉常常是边带孩子边工作,过着一种安静平淡的生活.1783年9月的一天,欧拉在与同事讨论了天王星轨道计算以后疾病发作,喃喃自语道:“我要死了!”如巴黎科学院秘书孔多塞(M.Condorcet)形容的那样,他“停止了计算,也停止了生命.”

7.1.4 克莱洛和达朗贝尔

克莱洛(Claude Alexis Clairaut,l713-1765)是数学上的

神童,11岁就写了一篇关于三次曲线的论文.这篇早年的论文

和以后的一篇关于空间挠曲线的微分几何的奇妙论文,使他未

到法定的年龄(18岁)就获得法国科学院的席位.1736年,他随

同德穆佩图斯(Pierre Louis Moreau de Moupertuis,1698-1759)

到拉普兰远征,去测量一条地球子午线一度的长.这次远征是

打算解决关于地球形状的争论.牛顿和惠更斯根据数学理论作出结论说:地球在两极是扁平的.但是在大约1712年,意大利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卡西尼(Giovanni Domenico Cassini,1625-1712)与他的儿子Jacques Cassini(1677-1756)测量了从敦刻尔克到佩皮尼昂经线的一段弧,并且得到看来是支持笛卡儿论点的结论:地球在两极是延长的.两人在拉普兰做的测量,无疑证实了牛顿—惠更斯的结论,并且,德穆佩图斯赢得了“地球扁平说的证明者”的称号.克莱洛回到法国后,于1743年发表了他的权威性著作《关于地球形状的理论》(Theorie de la figure de Terre).1752年,他以他的《关于月亮的理论》(Theorie dla Lune)获得圣彼得堡学院的奖金.在这篇论文中,他对月亮运转作了数学研究,解决了一些到那时为止没能解答的问题.他将微分程序应用于微分方程

y?px?f(p),p?dydx

现在,该方程在初等的微分方程课本上称之为克莱洛方程.并且,他发现了奇解.

篇三:论中国的封建社会因何走向衰落

论中国的封建社会因何走向衰落

(姓名:李宇童 学号:2013544035)

摘要:1912年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标志着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覆灭,从战国时代形成的封建雏形到秦始皇一统天下,再到宋元明清,中国的封建帝制始终相对稳固,而近代中国却饱受列强欺辱,在新旧社会制度较量中挣扎了100年,历尽沧桑受尽磨难,顽固的封建帝制终究走向了灭亡

关键词:高度集权,思想守旧,闭关锁国,列强欺压。

从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以来,泱泱中华,就开始走进了历时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封建制度曾经使中国走在世界的最前端,遥遥领先。可是,也是这样的封建制度曾让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各国。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一个产生、确立、发展、繁荣、衰落的过程。这其中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外因当然不外乎资本主义列强的压榨欺凌,但一个国家走向衰落,究其根本必然是自己的原因,失败者往往是被自己打败的,所谓祸起于萧墙是也!用哲学的观点来说,那就是内因决定外因。

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有其必然性。主要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具体从内因中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两个角度论述如下。

内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政治制度和文化角度。

一:政治制度。

学术界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中国近代的衰落是由于长期的封建专制制度造成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的帝国以来,历代皇帝不断加强皇权,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同时又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官员的控制和监督。这种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在也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与活力。[1]

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是封建社会政治上的主要特点之一。到明清时期,这一特点更为突出。一方面,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空前加强。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废除了在中国沿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使君权相权合而为一。清朝雍正帝时军机处的设立,标志中国封建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另一方面,统治阶级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加强对人民思想控制,竭力压制新兴的民主思想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排斥西方国家的先进文化。如明朝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及闭关锁国政策。不难看出,明清时期封建制度已丧失自我调节推动社会发展的机能,为挽救这行将就木的旧制度,统治者不断强化自身权力,以高压政策加以维护,从而成为历史发展的巨大障碍。

高度集权的封建制度对中国社会生产力的严重束缚。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开始,历朝统治者不断加强皇权,称皇帝为“奉天承运”的“天子”,以维护“家天下”的君主专制制度;同时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加紧对地方官员的控制和监督。而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对封建统治者的维护和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剥削也加重了阶级矛盾。封建统治阶级从皇帝、贵族、官

僚到一般地主拥有最大部分土地,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则很少或者没有土地。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交纳高额的地租。大地主往往利用政治特权和通过暴力手段兼并土地。对农民剥削的加重,必然激化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这一阶级矛盾随着晚清政府的腐朽黑暗统治更大大地加深了[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核心 是专制主义,又可分为由君王到地方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由中央到地方的中央集权制度。从秦朝中央设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地方设立郡县制,到清朝中央设立军机处、地方实 行行省制,经过了汉代的巩固,隋唐的完善,北宋的强化,元朝的进一步强化,明朝的空 前强化,直至清朝达到了顶峰。而这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也正标志着中国封建社 会的衰落。

二:文化角度。

中国的封建社会里是宣扬君权神授,绝对服从的。有一个人生来就注定要统治众生,有些人生来就注定要受人统治。封建统治者,就是想让他的人民都成为顺民,都成为他的统治下的木偶傀儡,这就是所说的愚民政策。君主王权至上,无视法制,宪政空白。“君权神授”、“顺天应人”、“君主 崇拜”等等意识观念,在整个封建时代始终居于统治地位并得到广泛的渲染,权力崇拜意 识和权力本位的价值观被深深烙印在上层人士及所谓的“草民”阶层的心中。这种君主集 权式的专制导致对皇权的崇拜,对权威的认同,使得君主的权力无限地扩大,以王权为中 心的社会框架在漫长的封建统治中形成了国民对权力的崇拜和依附顺从。这种社会意识一旦形成就会相对稳固,不太容易打破,所以一个差不多一成不变的社会能发展到什么样子呢,除了走向灭亡,别无他路。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闭关锁国。就是这样一种闭塞的思想观念,导致了近代的中国盲目自大,对于西方世界的先进文明不屑一顾,仍然闭关锁国,最后是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同时也轰塌了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3]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限制了新思想的发展。儒学本是孔子创立的学派,自汉武帝确立独尊儒术的政策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它以三纲五常为伦理道德规范,主张仁政,提倡经世济民,以助君王,明教化。儒家还与佛教、道教相互吸收、融合,共同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封建统治者同时吸收法家思想,严刑峻法,实行专制统治,他们还通过种种方法,笼络和控制知识分子,并采取镇压异端、兴文字狱等手段,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儒学所强调的伦理道德,纲常秩序,以及所谓崇尚治, 尚有为等一系列观念,为其封建统治提供了思想政治上的支持。儒学的产生的和发展,符 合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它不仅奠定和稳固了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也使自身在中国传 统政治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这种作用自然也就包括了过于讲到伦理道德而 忽略民主法治的规范(如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扼杀人们正当的自然需求,不利于社会 ) 生产的发展

(如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中的“存天理,灭人欲” )等一系列负面影响。[4]自隋炀帝一直沿用的科举考试制度通过冗长陈旧的八股制根本无法为统治者选拔真正意义上的优秀人才,这对知识分子来讲是一个错误的诱导。广大读书人只知道埋头苦读,参加考试,对国家大事不闻不问,思想受到极其严重的束缚,难以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外因则是由西方侵略者的入侵和中国人民的勇敢反抗共同作用的。

西方世界各国的崛起对中国的冲击。清朝末年,西方世界各国迅速崛起,清政府却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闭关锁国的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发展,一味的盲目自大、闭门造车使中国失去了与外界交流提高的机会,中国只能封闭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中缓慢前行。

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华民族蒙受了空前劫难。而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打开了中国紧紧关闭的大门,各资本主义列强疯狂入侵中国,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在中华民族危难的关头,作为统治阶级的清政府却畏惧退缩,作为最高统治者,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主和派”稍作抵抗便弃甲而逃,在列强面前频频低头,摇尾乞怜,丧权辱国地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无数。备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迫的广大人民不堪重负,怨声载道。在任何社会制度下,人民永远是根基。而清政府一面卖国求荣,一面残酷压迫中国人民,形象地来讲,是开始挖掘自己的坟墓。农民起义对封建政府的冲击。面对清政府对外卖国求荣,对内残酷剥削的做法,中国人民开始反抗。官逼民反,太平天国运动将农民起义推向了高潮。起义之火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扑灭,却燃起了仁人志士的爱国热情和救国希望,1912年的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5]

总体来讲,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原因既有其内在的腐朽变质,又有外国侵略者的入侵及中国人民的不断抗争。它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另一方面也使其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来就脆弱得不堪一击的清政府重重倒下,而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也在新世纪科技文化和资本主义的冲刷以及广大人民的强烈要求下,被永久地踢出了政治舞台。

参考文献:

[1] 沙健孙,马敏,张建国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七页。

[2] 邓拓.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的问题[M]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M].北京:三联书店,1959

年。

[3] 范文澜.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

[4] 王先慎、锺哲.韩非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8年。

[5] 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zhijianshaohua,2011年。

长期停滞论》出自:免费论文网
链接地址:http://m.lwlwlw.com/show/15729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免费论文网

© 免费论文网 m.lwlwlw.com 版权所有 广告合作:ainglaoda@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