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导航

露从今夜白的全诗是

来源网站:免费论文网2017-01-25 06:20:11
经典文章

篇一:古诗赏析

古诗赏析

(玄武一模)(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7~8题。(4分)

①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①作者写这首诗时已年近半百。②无才思,此处指杨花榆荚不像百花那样鲜艳美丽。

7.对本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本诗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珍惜之情。

B.本诗寓理于景,启示人们要珍惜并抓住时机展示自己的才能。

C. 本诗既表达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索,又具有活泼幽默的情趣。

D. “漫天”一词写出了杨花榆荚随风飞舞、欲与飞雪比美的情态。

8.从修辞的角度简要分析画线句的妙处(2分)

7.(2分)D

8.(2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晚春的草、树、花等景物抓住春天将归未归之机争奇斗艳的情景,流露出作者珍惜春天之情。(修辞手法及效果1分,结合语境分析1分。)

(高淳一模)7. 阅读王安石《梅》,回答问题。(3分)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这首咏梅诗中,作者分别通过视觉、嗅觉写出了梅花▲ , ▲ 的特点,赞颂了▲ 的人。

7.(3分)洁白;幽香;品性高洁

(沿江区一模)7.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答题。(4分)

①月夜忆舍弟

杜甫

②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③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注释】①《月夜忆舍弟》:写于安史之乱期间,诗人此时身处异乡。舍弟,指自己的弟弟。②断人行:指戍楼上的更鼓声响起后,就开始禁止行人通行。③况乃:何况是。

(1)请简析首联“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在诗中的作用。(2分)

(2)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普天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诗人却偏说“月是故乡明”,体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怀念。

B.颈联上句说兄弟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朴素的叙述中饱含着对弟弟深切的忧思。

C.尾联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宽慰:毕竟是战乱,家信不能寄达弟弟手中也是可以理解的。体现出诗人豁达的心胸。

D.全诗前后照应,承转圆熟。“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长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

7.(1)(2分)含蓄点明正值战乱这一社会背景;渲染浓重的悲凉气氛;烘托人物沉郁的心情;为下文表达对弟弟的忧思奠定感情基调。(答出一点1分,答出两点满分)

(2)(2分)C

(溧水一模)7.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完成题目。(6分)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韦庄,晚唐诗人。台城,旧址在今南京市鸡鸣寺一带,靠近玄武湖。

①.诗的第二句中一个“ ▲”字写出六个短促的王朝一个接一个地衰败、覆灭史实,突出了变幻之速,而一个“ ▲”字,则借鸟的欢啼之声,巧妙地表达出诗人面对历史遗址的感慨、怅惘的心情。(2分) ②.诗的第三、四两句,最为读者称道,请你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作一点赏析。(2分)

7. ①(2分)梦空 ②.(2分)示例一:运用拟人的手法,用台城柳不管王朝(人间)兴亡,不解诗人感慨,反衬出历史衰败的无奈,角度巧妙,耐人寻味。示例二:将台城柳的烟笼长堤的生机勃勃与王朝的衰败形成对比,突出了历史无情,角度巧妙,耐人寻味。(点明修辞手法1分,表达效果与答案示例有关或与诗句较切合即得1分)

(秦淮下关浦口一模)7.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早梅 (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这首咏梅诗,侧重写一个“ ▲”字。(1分)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中“白玉条”写的并不是梅花的形状,而是形容梅树枝的。梅花开得茂盛,将梅枝全部覆盖,看起来就

像白玉条一样。

B.第二句的“迥”和“傍”字则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

C.三、四两句和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都运用了比喻的写法,不同的是前者借雪喻花,后者借花喻雪。

D.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

7.(4分)(1)早(1分)(2)C(3分)

(六合一模)(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7-12题。(15分)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7-8题。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7.这首诗含蓄地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1分)

8.“不知秋思落谁家”中“落”字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分)思念家人(或感秋怀人、对月望远等)

8.(2分)“落”字给人以动感,仿佛秋思随着月亮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白下一模)(一)阅读下面古诗文, 完成7—13题。(15分)

【古诗阅读】

①兰溪棹歌

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释】①兰溪,在今浙江兰溪县西南。棹(zhào)歌,船歌。

▲ ▲▲ 7.关于兰溪山水的美妙景致,作者主要是通过“”一词启发读者去想象的。(1分)

8.“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生动传神,写活了诗歌情境。请对诗句表现的情境加以描述。(2分)

7.(1分)镜中看

8.(2分)鱼抢春(新)水,(调皮地)涌上溪滩,(拨鳍摆尾)啪啪蹦跳;兰溪山水充满了蓬勃生机和优美活灵的意境,令人荡漾起欢乐(欢快)之情。(景1分,情1分,意近即可)

(鼓楼一模)阅读古诗,回答问题。(4分)

桃 花 溪①

张旭(唐)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②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①桃花溪:水名,在今湖南桃源县桃源山下。 ②矶:水面的大石

7.诗人“问渔船”,可能问什么?(2分)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情感?(2分)

7.(2分)可能问:“洞在清溪何处边?”或者桃花源在何处。

8.(2分)对美景的憧憬;对田园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追求不到的怅惘、无奈。(答出一点即可)

(建邺一模)

清溪行

李 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此诗是天宝十二载(753)秋后,李白游池州时所作。向:接近,将近。

6.从修辞角度对“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作一点赏析。(2分)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 “清溪清我心”,诗人一开始就描写了自己的直接感受,清溪的水色给人以“清心”的感受。

B.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作者由眼前的清溪想到新安江,发出了对新安江由衷的赞叹。

C. “空悲远游子”中“游子”的意思是久居他乡的人,这里是诗人自指。

D.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是在为他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郁闷的情绪。

6. (2分)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清溪的清澈,表达了诗人对清溪的喜爱。(写出比喻或对偶得1分,内容得1分)

7. (2分)B

(栖霞一模)7.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台城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这首诗是韦庄在唐朝灭亡之前途经古城金陵写的一首怀古诗。首句的霏霏江雨、萋萋江草及第二句的一个

“空”字,为全诗营造出一种▲的氛围。(1分)

(2)对三四句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无情最是”的正常语序是“最无情是”,“无情”前置可以突出台城柳的“无情”。

B.台城柳“无情”,是因为它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春来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

C.诗人是以杨柳的“无情”反衬他面对时代变迁的伤痛,在历史感慨之中暗寓伤今之意。

D.台城柳本身是植物,是没有感情的,因此诗人说台城柳“无情”是客观的描绘。

7.(3分)(1)凄凉(凄清、凄迷、荒凉、荒芜)(1分) (2)D (2分)

(江宁区一模)

新晴野望

唐·王 维

①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②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③④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①氛垢:雾气和尘埃。②白水:银白色的河水。③倾家:全家。④南亩:农田的代称。

8.这首诗写出了雨后初晴原野 ▲ 的特点。(2分)

9.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2分) ..A.这是一首田园诗,写初夏的乡村,雨过天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

B.颔联和颈联四句的景色,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色彩明丽,意境清幽秀丽。

C.颈联中“明”和“出”,语言精炼而传神,紧扣景物的特点。

D.尾联平添生机和活力,但农忙与诗人的悠闲形成对比,隐含诗人惭愧之情。

8.(2分)清新(或“明净”“空旷”“旷”)(意对即可)

9.(2分)D

篇二: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

5、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会认“畔、御、侯”三个字,会写“畔、莺、啼、御、暮、隔、数”七个字。 教学重难点:

1、 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春天景象。

2、 体会诗歌中蕴含的诗人之情感。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体会诗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蹊”、“留恋”、“恰恰”等词的意思。

3、背诵这首诗。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词语,读懂诗句,有感情地朗读。

三、教具安排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春天象征着生机与活力今天,我们就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江畔独步寻花》,(出示多媒体课件)它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杜甫的情况?

(出示多媒体课件)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河南巩县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我们留下了1500多首诗歌(一生作诗三千多首)。这些诗歌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他的诗歌自唐以来,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尊为“诗圣”。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和杜牧即“小李杜”的区别,杜甫和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成为“老杜”。

761年,诗人杜甫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

二、学习古诗

1、解读诗题。

我们一起朗读题目(齐读)。

现在我请同学们当小老师,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指明回答,师适时补充。(出示课件)

江畔:江边。

独步:独自一人散步。

寻花:赏花。

一个人在江边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2、朗读理解。

(1)板书生字:蹊 莺 啼

(2)指明读读这首诗,师纠正发音,注意节奏。

(3)齐读。

(4)理解个别字词的意思。

蹊:小路。

留恋:十分留恋,舍不得离开。

恰恰:象声词,这里形容声音非常和谐动听。

3、同学们,诗人来到江边,看到了什么景物?

板书:花、蝶、莺。

4 、这些景物中,你最喜欢什么?结合诗句,发挥想象,把仿佛在眼前的情景用下面句式说一说。

啊, ____真___啊!你看,_____________。

啊,花真多啊!你看,把小路都遮得严严实实得了。

啊,花真多啊!你看,把花枝都压弯了。

啊,花真美啊!你看,白的似雪,红的似火,黄的似金……

啊,花真香啊!你看,把小蝴蝶和小蜜蜂都引来了呢。

5、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语句也非常优美,那么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生说出大概意思即可,师适当鼓励、指点、评价。

师逐句出示全诗的主要内容。

6、师带领学生赏析全诗。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蹊”是小路。“花满溪”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

▲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的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

▲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留恋”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流连忘返。

▲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 “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这与上句说彩蝶留恋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

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

7、这首诗描写了春天怎样的景象?给人怎样的感受?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给人一种清新优美的感受。

四、深化,体会诗情。 1、说到这里,老师有个疑问,诗中说花不只多,而且美,作者为什么还要“独自寻”呢?只要一出门,不就看到了这些花吗?

(出示“背景资料”的投影)

生:这首诗是在“安史之乱”后杜甫在成都写的。历经安史之乱的成都一片荒凉,到处是战争的创伤。像诗中所写的景象少见的,所以作者要寻找。

生:历经战争的杜甫心情十分苦闷,需要找到一种抚慰,所以就独自出门去赏花了。 师:说得很好!那俺们来朗读全诗,读出作者的喜悦,读出作者淡淡的哀愁吧! 生:(读)

五、总结全诗。

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小路上花团锦簇,花下的枝条被压得低垂下来,花瓣之上诗流连忘返的彩蝶,他们围绕着花枝翩翩起舞。从这里,我们嗅到了浓郁的花香。花旁的小路上 ,有清脆啼鸣的黄莺,它们活泼自在的神态,能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诗人用“时时”“恰恰”这种极富韵律的字眼,使得全幅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也使得诗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节奏。全诗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读起来令人感到非常亲切,而诗人在春天感受到的由衷快乐跃然纸上。

全诗描写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意境优美。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之情。

六、布置作业 。

1、背诵这首诗。

2、背诵古诗注释,明白古诗大意及诗人的情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3、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 背诵并默写古诗《寒食》、《泊船瓜洲》。

教具准备:

古诗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新课。

1、 背诵古诗《江畔独步寻花》。

2、 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二、 解题,学习古诗《寒食》。

解题: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

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惟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当年寒食节长安城是什么样。

1、 出示生字。御、暮、侯。

2、 出示古诗,学生自读,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3、 简介作者。

韩翃(hóng),(754年前后在世),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诗多写送别唱和题材,如《韩君平诗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卷。

4、 指导学习前两句。

(1)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2)逐字解释。

春城:指春天的京都长安。

御柳:皇家花园中的柳树。御,古代和皇帝有关的东西都称为“御”。按照当时的习俗,寒食节折柳枝插门,以表示纪念。

(3)学生自己说说诗句的意思。师评价总结。

5、指导学习后两句。

(1出示: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2)逐字解释。

汉宫:汉朝宫廷。这里指唐代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天下禁止生火,但权贵宠臣可以得到皇帝的恩赐而点蜡烛。 五侯:原指东汉时的五个大官。这里泛指王侯贵族。

(3)总结诗句意思。

6、师带领学生赏析全诗。

? “春城无处不飞花”。 “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无处不”,双

重否定构成肯定,进而写出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 ? “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写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当时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清明

这天皇帝还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恩宠。所以诗人在无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随东风飘拂的“御柳”。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

?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这里借汉喻唐,暗

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

? 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

光,如闻轻烟之味。读到这里我们就会联想到“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俗语,从而更好地领会诗歌的主题。

7、师:刚才我们说到“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那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总结中心: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京都长安城寒食节的景象。诗人描绘寒食节景象,由白天写到夜晚,重点写夜晚,以汉喻今,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8、知识拓展

这是一首讽刺诗,诗人的笔法巧妙含蓄。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

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贵显赫的宦官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三、 学习《泊船瓜洲》。

1、 出示古诗,学生试读,注意字音。

2、 释题。

泊船:停船靠岸。

瓜洲:一地点名,在长江北岸。

3、 简介作者。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临川人(今江西抚州人)。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4、 再读古诗,注意节奏。

5、 解释重点字词的意思及写作背景。

泊:停船靠岸。

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数重:几层。

绿:吹绿了。

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写作背景:诗人乘船路过瓜州,怀念金陵(南京)故居而作此诗。

6、 学习前两句古诗。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1) 学生讨论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

(2) 指明回答,师总结。

诗意:京口和瓜洲就在这一水相隔之间,回首钟山也只相距几重青山。

(3) 第一句写作者远远望去的景象,京口与瓜洲仅一江之隔,第二句写他的家

乡只几重青山,写出他归心似箭,那从哪几个字词中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思乡之情呢?

(4) 学生自主讨论,小组推选学生回答。

(5) 师点评总结。

“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写出家乡近却回不得,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情。

7、 学习后两句诗。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 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诗意:春风又一次吹绿了长江南岸,这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2) “春风又绿江南岸”点出时间已是春天,“明月何时照我还”表达了作者

浓浓的思乡之情。

8、 体会用字的精妙。

师:传说,王安石在写这句诗句时,在原稿上曾经换过许多字,先用“到”,又改作“过”,后改作“入”,再改作“满”,都不合意,修改了好多次,最后才选定了这个“绿”字。那同学们说说“绿”字好在哪里呢?

篇三:5 古诗词三首

》教学设计二

南昌市站前路小学 胡琳娜

学习目标

1.自读中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感悟中学习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朗读中体会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预习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收集、背诵以前学过的他写的古诗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阅读他们的作品。

第一课时(《泊船瓜洲》)

↘ 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生答:瓜洲)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b 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地。许多诗人在此流下千古绝唱的诗句:

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宋代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课件展示诗句)而其中最为人们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为什么人们最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 整体感知,直扑重点

1.用自己的方式读古诗。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多读。

4.指名答。(我觉得它写得很美、我觉得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哪句呢?

↘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块儿来读一读吧。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相读与练说。

5.指数名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 那就用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可为什么诗中只有一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一下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 )的小草( )的柳树,远处( )的树林( )的高山。

学生口述。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手指课题“船”字)(生答: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

(生答:绿色),让作者那么明显地感受到──(生答:春天到了、来了)。

12.你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哦,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就单单是个“绿”也各有各的美;这个“绿”有着层次美,远近各不相同;”

绿”也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的多准确呀!把你感受到的“绿”再读出来吧。分男女生赛读。

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17.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更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

我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引导从课题的船停靠在“瓜洲”“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你能到这个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简介钟山: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他是在那儿长大的,对钟山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是他的第二个故乡。

7.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8.指名答。引导从“一水间”“只隔几重山”“又”“何时找我还”这些词句理解。

9.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呀!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块再来感受一下诗人的情感吧。

2.有感情地读。

3.学到这,我们再来想想为什么人们对这首诗如此偏爱?

4.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生答: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让“万千宠爱于一身”,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不要放过这么优秀的诗篇,赶快背下来吧。

第二课时 (《秋思》《长相思》)

↘ 乐调情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听!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他们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 读入情

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首读一读,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3.自由选择其中一首齐读,再交换朗读一次。

4.看看诗题,你发现什么了?指名答。

5.那么,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6.这么多遍的读让你感受到了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 品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课件出示两首古诗。默读,划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哦,原来诗人来到了──(生答:洛阳城)行色匆匆的他看见──(生自由回答)而拂面而来的是阵阵──(生答:秋风),这秋风是那么的(生答:凉爽、舒服、惬意),让他禁不住地提笔──(生答:写家书),提起笔来才发现要写的──(生答:要写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这真是──(生读: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6.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7.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8.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9.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0.这一次又一次的开封、密封的过程中,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生答: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这真是说也──(生答:说不完)道也──(生答:道不尽)。

11.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这理还乱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

12.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这都是──(生答:借景抒情)。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3.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4.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 议深情

1.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

3.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达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的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生答: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么感人的诗吧。

↘ 记生字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正音。注意读准“畔” 声母是p”帐”的翘舌音zh。

3.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4.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5.学生练写。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一

南昌市船山路小学 刘圣兰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②是呀,故乡的月亮总是那么令人怀念,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 ③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字典中“泊”字的两个音节(bó pō)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齐读

课题。)

↘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①课前,你们通过收集资料,都知道些什么呢?

(a.“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

b.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②解题:“泊船瓜洲”(“泊”是“停泊” 的意思。)

↘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①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

②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③ 自由朗读,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还”字)

↘紧扣“还”字,披文入情

①自由汇报:你学懂了什么?

②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

a.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

(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

生:我能体会到作者离家非常近。??

(板书:靠家近──很想还)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读读诗句,想象画面。

◆推敲诗句用词的准确。

将“绿”字与诗人曾想过的“到、过、入、满”作对比,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最后选”绿”? ◆启发想象: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

(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

◆引导学生概括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板书:思家切)

过渡: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学生板书:不能还)

③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自主探究,感受诗境

①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不能还???)

② 讨论、升华诗情: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

③学生先猜测有几种可能,师再顺势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

(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的思乡情深深地震撼了我们。)

④同桌互说诗意。

⑤分男女生读古诗。

↘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①总结学习方法:刚刚我们通过初读诗句──紧扣题眼──朗读感悟的方法学习了《泊船瓜洲》这首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秋思》。

②初读诗句,了解诗人情况。

③合作学习,了解诗句大意。

a.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b.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却又打开了封好的信。)

④指导朗读,感悟情感。

↘咬文嚼字,体会“推敲”

①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两首诗中都因某个字用得特别妙而成为千古绝句,有谁知道是哪两句诗、哪两个字吗?(绿、见)

②过渡:我们已经体会了“绿”字的妙用,那么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③师讲解: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④总结:秋风无形,但处处可“见”;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现在让我们也来当一回王安石,推敲一下以下的句子该用什么字好。

⑤填字练习。

a.选择最恰当的字填入括号内,并说说理由。

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

起、动、翻、皱、拂

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

b.自由填字:

春风吹( )了树梢,吹( )了小草,

吹( )了河水,吹( )了花苞。

↘反复诵读,指导背诵

①有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②指导背诵。

第二课时

↘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①上节课,学习了两首思念家乡的古诗,今天继续学习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长相思》。课前通过收集资料,你们有哪些收获呢?(从作者生平及作品内容等方面进行交流。) ②简介作者纳兰性德。纳兰性德是清初满洲贵族人士中,文学造诣很深,艺术成就很高的词人。他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洲贵族的生活情调,尽管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他和朱彝尊、陈维嵩被称之为清代”词家三绝”。 ③这首词作于康熙十二年(1681)。是作者随康熙皇帝东巡到山海关的途中所作。

④纳兰性德善作词,反对模仿,强调独出心裁。“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露从今夜白的全诗是》出自:免费论文网
链接地址:http://m.lwlwlw.com/show/15716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免费论文网

© 免费论文网 m.lwlwlw.com 版权所有 广告合作:ainglaoda@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