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导航

北京药王庙

来源网站:免费论文网2017-01-25 06:09:22
经典文章

篇一:告诉你北京的地名为什么这么叫

1号线:

103-苹果园:位于石景山区中部。东邻西井村,西至金顶东街,南依苹果园南路,北靠金顶山。因明代起此地就有苹果园,故名。

104-古城路:即古城大街。位于石景山区中部。南起石景山路,北接杨庄大街。因该路西邻原古城村(今名老古城)得名。据传,村东原有座老爷庙,庙前有两棵粗大的白皮松,长势堪称奇绝,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古老的城门,古城村由此得名。

105-八角游乐园:八角游乐园即石景山游乐园。该园建于1986年,占地26.7万平方米。园内共有20多项大型游乐设施,主要有旋转木马疯狂老鼠、童活列车,高空观光车、过山车,赛车、海盗船、碰碰船、勇敢者转盘及水上乐园等等,内容丰富、活动刺激,令人其乐无穷, 流连忘返。

106-八宝山:八宝山由东西两座山峰构成,最高点海拔一百零三米,因产八种黏土矿物而得名。即:红土、耐火土、青灰、黄浆、白土、马牙石(方解石)、沙石、板石。

107-玉泉路:位于永定路之西,辟于日伪时期(1939),五十年代改建。因其北端与玉泉山遥遥相望,故而名之。

108-五棵松:因树得名。五棵松路与复兴路相交处原是清提督邵英墓地。墓内有五棵古松,周围泛称五棵松。

109-万寿路:位于海淀区西南部。北起阜成路,南至丰台区莲花河。因塔而称。万寿路北端是阜成路,阜成路北侧有明代的慈寿寺,寺内有塔曰永安万寿塔。明神宗圣母慈圣皇太后于万历四年(1576)建。后废弃,仅剩孤塔,简称万寿塔,俗称八里庄塔。万寿路即由此而称。

110-公主坟:位于复兴路与三环交会处,1965年修地铁时才将遗骸迁出坟墓平毁,现为街心公园。这里埋葬了两位公主,一位是清嘉庆帝三女儿庄敬和颐公主,另一位是嘉庆帝的女儿庄静固伦公主。二人都在嘉庆十六年(1811年)去世。这或许是二位公主葬于一处的原因。二人宝顶东西并列,坐北朝南。东边是三女儿庄敬,西边的是四女儿庄舒。这里村子原叫王佐村,清末改名苑家村,是北京最著名的公主坟。

111-军事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全称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位于复兴门外复兴路9号,是以军事历史为主题的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建于1959年,占地面积约9万平方米。馆舍建筑呈山字型,中央部分有七层,两侧为四层,是北京五十年代"十大建筑"之一。

112-木樨地:旧为菜地,系白云观庙产。以产黄花菜闻名。黄花菜即金针菜,可食,色泽金黄如桂花。桂花又称木樨,故以此称之。

113-南礼士路:南礼士路早在金元时代就是一条官道。明代建都北京以后,建立了月坛。按照旧时的规矩,通向坛门的主道,称为神路,或或神路街,或称礼神路。今南礼士路即当年通往月坛的主路,明代称礼神街,清代称光恒街。又:北京旧时的交通运输事业落后,骡、马、驴、骆驼等畜力是主要的运输工具,因此北京有骡马市等。今礼士路北口,有驴市,称驴市口。1911年以后,驴市雅化为礼士,此路位于驴市之南,故名南礼士路。

114/204-复兴门:民国二十八年(1939)于邱祖胡同、卧佛寺街西口左近始辟城门,初名长安门。并无门楼,只是豁口。抗战后,长安门改称复兴门,寓国家复兴之意。

115-西单:因南端有单牌楼,故名。牌楼额题“瞻云”,称瞻云坊。因牌楼在皇城之西,故习惯称西单牌楼,简称西单,与东单相对。《故都变迁纪略》卷六载:“西单牌楼民国十二年(1923)拆毁。”

116-天安门西:因位置在天安门以西而得名。天安门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l7年)。原名承天门,以示皇帝“承天启运,受命于天”。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后,改称天安门.既包含了皇帝是替天行使权力。理应万世至尊的意旨;又寓有“外安内和,长治久安”的含义。明、清时,天安门是皇城的正门,城门五阙,重楼九楹,高为

33. 87米;1970年翻建后高达34.7米。它造型典雅,是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代表作。

117-天安门东:因位置在天安门以东而得名。

118-王府井:名称来源于“王府”与“井”二者。王府:明永乐十五年(1417)在此街东侧修建的十王府;井:过去此地有一甜水井。1998年王府井大街改造施工中曾掘出一口古井,据一些专家考证,这口井的位置和绘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的《乾隆京城全图》中标出的井的位置完全一致。为保护这一古迹,特在井口制一龙饰井盖,使之成为王府井大街一景。

119东单:明代,东单北大街南端建有一座四柱三楼式木牌楼,檐下施如意斗拱,坊额书“景星”二字,称单牌楼,又因位于皇城天安门之东而称东单牌楼,简称东单,与西单牌楼遥相对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毁于兵火。

120/211-建国门:民国二十八年(1939),日本人占领北平,为兴建东郊的所谓工业区和西郊的“新北京”,在现建国门和复兴门的地方拆除了一段城墙成为豁口,当时并未顾及城门的建设,仅仅安装了简易的铁栏杆(一说铁门)。四十年代初,日伪当局曾拟议过新开豁口城门的名称,初定东豁口名“启明”,寓意“旭日启明”之意,但人们仍然叫这两处豁口

为“豁子”。民国三十四年(1945)11月,改启明为建国门,但仍没有建正规城门。1969年兴建地铁时拆除建国门,1977年在原址上建立交桥。

121-永安里:位于朝阳区西部。永安东里、永安西里、永安南里统称为永安里。五十年代命名,取永远安居之意。

122-国贸:国贸全称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占地十二公顷,总建筑面积四十三万平方米,由写字、公寓、饭店、展览大厅、会议和宴会大厅、商城、健身娱乐等设施组成。

123-大望路:即西大望路,北起朝阳路,南至松榆南路。民国三十六年(1947)北平市图,已有其称。但南端只到沙板街(约当今之南磨房路)。西大望路原为沙石路,五十年代初铺设沥青。1965年6月改拓为今状,将南端向南延伸至北京工业大学西南。

124/BT01-四惠:因临近四惠立交桥而得名。四惠立交桥坐落在规划东四环路与京通快速路及通惠河北路,设计第一层为辅路系统,第二层为京通路及通惠河北路,第三层为东四环路,第四层为京通路、通惠河北路由东向南至东四环路、东四环路由北向东至京通路的匝道。整座立交桥共由3座跨线桥、8座匝道桥及相应的道路组成。

2号线

201/1301-西直门:元时称和义门,明初在和义门旧址重建,是明、清时北京通往西部山区的门户,由城楼、箭楼、瓮城组成。城楼与箭楼均为三檐两层。1969年修建地铁,将城楼、箭楼拆除。拆除箭楼之时,发现元代箭楼被包于明代箭楼之内,甚为轰动,为当时新中国重大考古成果之一。

202-车公庄:位于海淀区东南部。车公庄原称车轱辘庄,后音转今名。

203-阜成门:元称平则门,明正统四年(1439)改称阜成门。

204/114:复兴门:民国二十八年(1939)于邱祖胡同、卧佛寺街西口左近始辟城门,初名长安门。并无门楼,只是豁口。抗战后,长安门改称复兴门,寓国家复兴之意。

205-长椿街:因明代长椿寺得名。长椿寺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孝定太后奉水斋禅师居此,万历皇帝赐额曰长椿寺,以寓求太后健康长寿。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重修,规模宏大,今尚完整。以寺命名的长椿街北部明代称长椿寺路、长营、竹林寺。寺南部明时称西斜街。其西有老君堂。清代和民国称下斜街。老君堂改建成土地庙,称土地庙斜街,又称槐柏树斜街,1965年南北两段统称今名。

206-宣武门:北京内城右池的城门。明定都北京后,将元代城墙南拓。正统四年(1439)重修城楼、瓮城,并把元顺承门改称宣武门,取宣扬武功之意。

207-和平门:位于宣武门与前门之间。1926年开辟了两个券门式的门洞,命名为“和平门”,有冀望京城和平的意思。曾改名为“兴华门”,后改回和平门。

208-前门:元朝时叫丽正门,是元大都的正门。明正统四年(1439)改名为正阳门。前门是正阳门的俗称,因处于皇城的前面,与处于皇城之后的地安门(俗称“后门”)相对而得名。

209-崇文门:元时建大都城,在此门稍北处建文明门。取《周易》“文明以健”,“其德刚健而文明”之意。明永乐十七年(1419)城门虽改建,但名称仍旧,正统四年(1439)改称崇文门。崇文门又名哈德门、哈达门,元时,门内附近曾有哈达大王府。一说又名海岱门,因泰山、渤海在其东,登楼可望。由于崇文门是当时车船来往的枢纽,明清时将京师税务衙门设于此地,征收商税。其税收居全国之首。民国十九年(1930)撤消。六十年代崇文门城楼及大部分城墙拆除。

210-北京站:即北京火车站。北京火车站始建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原址位于前门。新中国成立后,原车站不够用,决定修建新的车站。1959年1月20日,新北京站正式破土兴建,拆除了南城根、西复兴里、复兴里、梅竹胡同、二眼井等胡同,并将毛家湾等七条胡同部分拆除,仅用了七个月零二十天,于9月10日完工,15日正式运营。毛##主席亲笔题写了“北京站”站名。北京站为建国十周年十大建筑之一。

211/120-建国门:民国二十八年(1939),日本人占领北平,为兴建东郊的所谓工业区和西郊的“新北京”,在现建国门和复兴门的地方拆除了一段城墙成为豁口,当时并未顾及城门的建设,仅仅安装了简易的铁栏杆(一说铁门)。四十年代初,日伪当局曾拟议过新开豁口城门的名称,初定东豁口名“启明”,寓意“旭日启明”之意,但人们仍然叫这两处豁口为“豁子”。民国三十四年(1945)11月,改启明为建国门,但仍没有建正规城门。1969年兴建地铁时拆除建国门,1977年在原址上建立交桥。

212-朝阳门:元代称齐化门。明正统年间改称朝阳门。门东向,与阜成门遥遥相对。旧时朝阳门有“粮门”之称,当年在城门洞北侧墙上镶砌一方刻有谷穗的石头,以作喻示。城楼高约三十五米,其瓮城面积、大小、长宽均与东直门相同。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将朝阳门门洞内的石刻谷穗毁坏。解放后,为便利交通,将朝阳门拆除,修建立交桥。

213-东四十条:位于东城区东部。东起东四十条立交桥西侧,西至张自忠路东端,因在东四北大街东侧诸胡同中排列顺序为第十而得名。东四十条清朝称十条胡同。据《宸垣识略》

载:正白旗护军统领署、正白旗觉罗宗学、五岳庵在十条胡同。1953年修建下水道时将马路展宽,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甜水井并入,“文革”中一度改称卫东路。1979年东四十条立交桥建成后,东四十条成为通向城外的一条主要道路。

214/1316-东直门:始建于元代,明初改建。元时称崇仁门,明洪武时称东直门,由城门、瓮城、箭楼、谯楼组成。1970年修建地铁时拆除,1980年在原地址建立交桥。

215-雍和宫:北京现存最大的喇嘛庙,原是明朝内宫监太监官房,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建为胤禛的府邸,称贝勒府。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后,改称雍亲王府。胤禛登基后,把府邸的一半改为黄教上院,一半作为皇帝行宫。雍正去世后,灵柩停放在雍和宫内,把宫内的永佑殿等主要殿堂改为黄色琉璃瓦,与皇宫殿宇相同。后雍和宫成为清朝皇帝供饲祖先的影堂。乾隆九年(1744)改为喇嘛庙,为清政府管理喇嘛教事物的中心。

216-安定门:安定门建于明洪武初年,有城楼与箭楼,瓮城呈正方形。瓮城内有太上老君庙。1969年北京修建地铁,将安定门拆除。1978年12月在城门旧基上建成立交桥。

217-鼓楼大街:即旧鼓楼大街,位于西城区东北部。北起德胜门东大街,南至鼓楼西大街。清乾隆时称药王庙街。清末分为两段,以大石桥胡同为界,北称北药王庙,南称旧鼓楼大街。1965年统称今名。旧鼓楼大街是北京一条古老的街道,据六十年代勘测,元时即已存在,类于驰道,北端有鼓楼,即齐政楼,用以报时。入明以后,齐政楼塌毁,于其东,即今鼓楼位置,建鼓楼。齐政楼相对于明鼓楼,为旧物,故称旧鼓楼,其下街道,便称为旧鼓楼大街。

218-积水潭:元代为了加强大都的漕运而修建的人工河——通惠河,在流入城市以后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湖泊,名为积水潭。积水潭曾经是漕运的总码头,也曾是皇家的洗象池。从元代起,来自暹罗、缅甸的大象,就作为运输工具和宫廷仪仗队使用,在夏伏之日,驯养员会带领大象到积水潭洗浴。

13号线

1301/201-西直门

1302-大钟寺:大钟寺原名觉生寺,建于清雍正11年(1733年),占地三万多平方米,寺院呈长方形,座北朝南,曾是清帝祈雨的场所之一。寺内珍藏着明成祖朱棣下令铸造的永乐大钟,钟高6.75米,直径3.3米,重约46.5吨,具有五绝:一绝:铸造年代最久;二绝:铸成经种最多;三绝:钟声传播最远;四绝:力学结构最佳;五绝:铸造工艺最高。寺内还有钟铃大观陈列和九亭钟园展览。

1303-知春路:位于海淀区东南部。东起学院路,西至海淀路。该路为迎接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而开辟,因知春里而得名。知春路南侧是知春里与知春东里,知春里原是泥塘洼地,

篇二:药王庙广场及周边区域规划设计简要说明

药王庙广场及周边区域规划设计简要说明

一、规划目标及思路

1、整体风格与古建筑群协调共生,突出医药文化,同时满足现代审美要求。

2、为市民提供一个优美、宜人、趣味较高的活动、休憩场所。

3、带动周边旅游及商业活动热度。

4、以点带面,大幅度提高城市形象品位。

5、满足礼仪、祭祀、大型活动等实际功能需求。

6、兼顾现实情况与远期规划要求。

7、充分考虑项目实际运作的经济技术可行性。

二、总体设计

1、依据中国传统城市布局的特点和要求,考虑各个功能区

之间的联系以及景观序列的展开,打造一条自安兴大街至药王庙古建筑区,贯穿东西的景观中轴线。轴线依据药王庙山门、正殿及新建的恩泽楼相对位置确定,与正东西向成15度偏角。

2、类似北京城中轴线贯穿前门商业街、正阳门、毛主席纪

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广场、天安门、紫禁城等节点,药王庙景观轴线串联起广场西商业街、祭坛、药王塑像、东活动广场、药王庙等建筑景观,既是祭拜等礼仪性活动路线,又自然形成高低错落、层次丰富、高潮迭起的景观格局。

3、路网结构及周边区域功能依据2010年控规制定,根据城

市规模、道路性质、未来发展、视觉体验等要求确定:安兴大街、河南大路、药都南大街、义丰大路街边商业及公共建筑退道路红线8米,居住建筑退线14米;改造后的荣康街、药王庙大街新建建筑要求退线2米,其他道路建筑退线6米。

4、广场交通兼顾现实需求与未来规划需要。在广场北侧设置宽度6米车道联通药王庙大街及安兴大街东西两条主路,沿路商铺建筑退线8米 ,兼做景观缓冲带及停车用途,也起到吸引客流,增加商业热度的目的。未来区域整体规划步行街后,道路部分仍可作为景观缓冲带融入广场景观中。

5、广场核心区周边采用清末北方民居建筑风格,可结合部分现代处理手法。建筑结构可依据财力及实际需要采用传统砖木结构或砖混结构仿古饰面。

6、广场景观采用注重人文气息及空间体验的现代处理手法,同时结合部分北方传统园林的元素。

三、历史文化建筑保护部分

1、整体迁移卜家大院北院至南院北侧,使南北院及卜家祠堂形成古民居聚落,局部封闭管理,可考虑结合张家货栈,建设以药文化及商埠文化为主题的民俗博物馆,形成除药王庙外的又一处文化及旅游景观核心。

2、此次建筑迁移及景观形成遵循的原则是:(1)保护和复原原有的建筑单体;(2)保护和复原原有院落式格局建筑群组,复原房间原有功能;(3)原址保护部分及迁建部分保持原有方位及空间关系,

保护原有的街巷等室外空间体验。(4)可在不违反上述原则条件下,以现代材料建造主入口、若干围墙等附属建筑。

3、景观的形成充分利用当地院落式格局民居特有的美感,以古院、古树结合现代铺装、小品等景观元素,形成以古建、小广场、景观小品为要素,张合有度,空间层次丰富,尺度宜人的旅游及文化景点。

4、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开发仍须很多基础性工作,建议作为专题另行研究。

四、广场部分

(一)中轴线

1、自安兴大街商业步行街起,至药王庙及新建的恩泽楼止,打造一条内容丰富、空间变化多样、高潮迭起、壮观的景观轴线。

2、兼顾人流进入广场区域东西两个方向的景观诉求,合理安排景观前导、过渡空间、景观节点、功能空间等要素。

3、安兴大街主入口处设置药王庙古文化区入口标志物——牌楼。进入后为宽30米,长约160米的仿古商业街(此区域未来可封闭为商业步行街)。自入口处远眺可见错落有致的祭坛、塑像、戏楼及远处的恩泽楼金顶,烘托以两侧绿树形成气势宏大的良好眺望景观。

4、广场西入口两侧是大型花坛,入口处步道需拾级而上,通向祭坛台基,祭坛台基40米见方,高约0.5米。台基上建有直径24米的两级祭坛,暗合24节气,亦符合1、3、5、7的祭坛形制。祭坛台基外围四角是反映药文化及商埠文化的浮雕文化墙,形成正方形的半

围合景观,与圆形的祭坛组成天圆地方的空间格局,祭坛之上摆放香炉,台基四角安置燎炉。

5、祭坛前方75米处为药王塑像,轴线方向与药王庙主殿成一直线,使祭坛成为拜祭药王的最佳地点。药王像高8米,台基高13米,总高度21米。

6、药王像东为长约70米的医中圣手雕像神道,南北两侧共排列十座名医雕像。

7、神道尽头为仿古戏楼,戏楼与正对的药王庙山门之间为面积约6.6亩的半围合开敞空间,可作为节庆或文娱活动场地,同时这个广场内最大的开敞空间也烘托出药王庙与仁心亭——戏楼——成春亭轴线建筑对应关系。

8、药王庙大街沿街一侧的花坛,绿植形成错落有序的层次关系,结合广场与戏楼,创造良好的沿药王庙大街景观界面。

(二)两侧休闲区

药王塑像南北两翼为植物造景及景观小品相对集中的广场休闲区域,北侧(着手成春园)与以休闲为主的滨水景观——人工湖相连,南侧(妙手仁心园)与卜家大院(民俗博物馆)门前小广场相接,形成南北向景观子轴。广场绿化面积约为1.37公顷,约占广场面积的49%。(不包括人工湖)

A.着手成春园

1、成春亭:以连续的廊子与对面的商业街呼应,形成透景效果增加广场的景观层次。

2、药栏花砌:高低错落的花坛廊架形成特色植物景观。

3、悬壶济世:药葫芦的独立雕塑衔接广场和湖面,形成局部视觉焦点。

4、阴阳和合:以圆形下沉广场作为依托,内部阴阳和合圆心,六十四卦象图案以及所对应的方位、季节、人体等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

5、药香益人:有代表性的药用植物组合成平面模纹,结合地面铺设,形成特色景观。

B.妙手仁心园

1、五色交映:根据五行生克以及所对应的五色、五味、五脏等内容营造的花坛景观。

2、古木清风:由保留的高大古木形成有历史感的树下景观。

3、青囊圣典:重要的中医典籍雕塑。

4、古籍生辉:展开的竹简:中草药目录,药性、经典药理。

5、梅春把脉:一片梅林,树下行医情景雕塑,人体经络穴位梅花桩。

(三)杏林春暖:杏林景观,经典药方展示。

(四)卜家大院前小广场:卜家大院保护建筑群门前广场景观,树荫、硬质铺地,结合医药文化,满足参观集散和强调入口的功能。

(五)人工湖

1、在广场北侧中部,利用现有低洼地营造面积约9.51亩的仿天然滨水景观。水体堤岸采用自然漫坡与人工硬化相结合的方式丰富景

篇三:东城区主要寺庙祠观情况介绍

智化寺

智化寺位于禄米仓胡同5

号。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智化寺始建于明正统八年

(1443),原为司礼监太监王振

的家庙,后得英宗赐名"智化

禅林"。总占地约两万平方米,

是北京现存最好完整的明代大木结构建筑群。它以精美的古建艺术、佛教艺术和古老的"京音乐"而享誉中外。该寺座北朝南,原有五进院落,进山门、东西钟鼓楼、过智化门、北为智化殿、西为藏殿、东为大智殿,智化殿后为如来殿,又称万佛阁,再北为大悲堂,旧称极乐殿,最北为万法堂已无存。智化寺主要殿室的砖木结构与彩画,仍保留着原有风貌,是典型的明代建筑。智化寺因收藏中国著名的四大古代音乐之一"京音乐"而闻名。其集宫廷、宗教、民间音乐于一体,流传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具有"音乐活化石"之称。智化寺内有北京最早的转轮藏一具。万佛阁内供奉着三世佛及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小佛像,均为木制。雕刻精美,线条流畅通。智化寺荟萃了多种古代文化艺术,集古建、美术、音乐于一身,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文 天 祥 祠

文天祥祠位于东城府学胡同,是为纪念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而建立的。是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祠最早建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后屡

修葺,是北京保存至今仍有明

代风格的一处不可多见的古建

筑。文天祥(1236-1283)字宋

瑞,号文山,江西吉水人,是

南宋末年可歌可泣的爱国诗

人。他在蒙古铁骑兵临城下之

际,受命丞相,奋勇抗元,并留下许多不朽的爱国诗篇,《正气歌》是其光辉的代表作。后被害于柴市。为使人们形象地了解文天祥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定的民族气节,国家于1984年9月重修了文丞相祠,向公众开放,供参观凭吊。

于 谦 祠

于谦祠位于东城西

裱褙胡同23号。是北京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原悬

门匾"于忠肃公祠"。于谦

(1398-1457)浙江钱塘

人,明代著名军事家、政

治家,明英宗时兵部尚书。"土木之变"后,率军民抵挡住瓦剌军的侵犯,保住了北京城。后以"谋逆罪"被害。直至成化二年才被追认复官,还将其故宅改为"节忠祠"。万历十八年改谥"忠肃",并在祠中立于谦塑像。正房五间为享堂,硬山合瓦顶,内供于谦塑像。1900年义和团曾在此设神坛。1976年,奎星阁因地震被毁,后小楼也拆除。现祠改为民居,大部分建筑仍保存,但院内搭建的小房子太多,已很难看出原貌。

凝 和 庙

凝和庙位于东城北

池子大街46号,俗称云

神庙。是北京市级文物

保护单位。清雍正八年

敕建,命仿宣仁庙规制建庙,以祀云神,有雍正皇帝题"兴泽昭彩"额。庙门坐东朝西,殿宇均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钟鼓楼及四层大殿。山门前的琉璃砖大影壁建在须弥座,上覆琉璃瓦顶。钟鼓楼为重檐歇山顶,上檐为一斗二升麻叶头,下檐为单昂三踩斗拱,平升科四攒,旋子彩画,黄瓦绿剪边,方形,每边长4.6米。正殿三间,歇山调大脊,黄瓦绿剪边。在后殿两侧,东西各有三座朵殿。该庙由于地近紫禁,常有进京官员住宿。民国时,此处改为学校,现为北池子小学,照壁、钟鼓楼、天王殿等已拆除,大殿及殿前御道还保留。

普 度 寺

普度寺大殿位于东城南池子大街内普庆前巷35号。是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俗称玛哈噶喇庙,是一座喇嘛庙,原为元太乙神坛,明南城崇质宫的旧址。清顺治年间改为睿

亲王府,1756年乾隆皇帝将该

寺赐名普度寺,并为大殿题额"

慈济殿",为殿内题额"觉海慈航

"。该寺殿宇拆毁较多,现只存

山门及大殿和部分配房。砖木结

构的大殿建在高高的汉白玉须

弥座上,山墙与桅墙用大青砖平砖顺砌,墙下部用绿色六边形琉璃砖拼成几何图形花纹。整个大殿异常雄伟、庄丽、古朴,为中国传统建筑法式中所少见。1984年这里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柏 林 寺

柏林寺位于东城戏楼胡同1

号,为京师八大寺庙之一。是北

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寺建于元

代至元七年(1347年),明正统

十二年重建,明清两代多有修

缮。寺坐北朝南,全寺建筑分三

路,主要殿宇建于中路,共五层:自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正殿、大雄宝殿和维摩阁。整个院布局严谨,全部建筑都建在高大的砖石台基上,大雄宝殿是全寺的主要建筑,檐下正中悬有康熙六十寿辰时亲笔题写的"万古柏林"横匾。殿内有明代塑造的三世佛和七尊木雕漆金佛像。维摩阁位于全寺最后部分,自成院落,为双层建筑,东西两侧有翼楼。该寺曾保存了我国唯一幸存的龙藏经版,后移至智化寺。

宣 仁 庙

宣仁庙位于东城北池

子大街2、4号。是北京市

级文物保护单位。俗称风

神庙。清雍正六年(1728

年)敕建,以祀风神。嘉

庆九年(1804年)重修。

其规制仿中南海时应宫,赐号(应时显佑),庙曰"宣仁"。庙内有清世宗雍正皇帝御书"协和昭泰"匾额。前殿祀风伯,后殿祀八风神。该庙街门坐东朝西,殿宇均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前殿、正殿及后殿。山门前有座琉璃砖在影壁,绿琉璃瓦顶调大脊。山门三间,歇山顶调大脊,黄琉璃瓦绿剪边,上悬"敕建宣仁庙"石额。各殿均为歇山顶调大脊,黄琉璃瓦绿剪边顶。现该庙琉璃影壁、山门、钟鼓

北京药王庙》出自:免费论文网
链接地址:http://m.lwlwlw.com/show/15666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免费论文网

© 免费论文网 m.lwlwlw.com 版权所有 广告合作:ainglaoda@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