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产量构成因素
来源网站:免费论文网2017-01-23 07:00:47

篇一: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油菜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油菜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摘要以湘杂油763为材料,在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油菜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均对油菜产量影响显著,施肥量对油菜产量的影响程度远大于种植密度,而种植密度直接影响施肥后的增产效果。在相同种植密度条件下每株有效角果数、每角果粒数、千粒重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在相同施肥水平条件下,每株有效角果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小。
关键词油菜;密度;施肥量;产量
近年来,湖南省已培育出一大批优质高产油菜品种,且随着油菜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使得大面积种植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种植面积达到近90万hm2。据官春云对湖南省油菜种植密度调查后发现密度偏低,影响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合理密植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获得高产。油菜高产的形成是角、粒、千粒重协调发展的结果,其中角果数是产量三要素的主导因素。有研究表明产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表现出快速增加-缓慢增加-缓慢减少-快速减少的趋势,施肥量的效应大于密度效应。本研究设置了不同密度和施肥水平,旨在探讨获得油菜高产的合理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供试油菜品种为湘杂油763。供试土壤为第四纪红土发育的红黄泥,其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全硫含量分别为31.73g/kg、0.85g/kg、0.86g/kg、14.36g/kg、0.49g/kg,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速效硫、速效硼含量分别为111.80mg/kg、
5.86mg/kg、52.29mg/kg、43.15mg/kg、0.26mg/kg,前作为水稻。供试肥料为氮肥用尿素(含N46%)、磷肥用钙镁磷肥(含P2O512%)、钾肥用氯化钾(含K2O60%)、硼肥用硼砂(含B11.3%)。
1.2试验设计
试验设种植密度和施肥量2个因子,种植密度设6个水平,分别为7.5万株/hm2、15万株/hm2、22.5万株/hm2、30万株/hm2、37.5万株/hm2、45万株/hm2;针对试验区土壤速效磷钾含量比较低的情况,在固定氮磷钾硼配比条件下设5个水平(由低到高分别用0、1、2、3、4表示),每个水平的施肥量见下表1,共30个处理,重复3次,共90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面积为20m2(15m2为测产区,5m2为采样区)。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对油菜籽粒产量的影响
篇二:油菜学考试复习资料
油菜学(育种部分)
照相当,较非双低杂交对照减产≤5%。
国内油菜研究主要专家(1)傅廷栋院士 油菜Polima 不育系的发现者,2.3 非双低杂交品种:两年区试平均产量(或产油量)比非双低常规对
油菜科学界最高荣誉奖GCIRC"杰出科学家奖"
国内油菜研究主要专家(2)官春云院士 油菜杂种优势利用,育种,栽培,分子生物学
国内油菜主要研究专家(3)李殿荣研究员世界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杂交油菜“秦油2号”选育者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第四章 中国油菜的育种目标
主要内容:一、制定育种目标的依据二、油菜育种的总目标三、油菜育种的具体目标
一、制定育种目标的依据
时间;地点(地区);用途;油:食用、工业用、生物柴油;饼(蛋白质):饲料、人造蛋白
二、油菜育种的总目标:选育优质、高产、多抗、熟期适当和适应性强的优良新品种。
高产:高产籽量:每亩株数×单株果数×每果粒数×千粒重 高产油量: 产籽量×含油量
优质:种子:含油量、产油量(黄籽油菜);油:脂肪酸组成;饼:蛋白质、硫苷(硫甙)、抗营养成分 黄籽油菜的特征特性
1.籽粒黄色2.产量高3.含油量高4.饼粕饲用价值高5.菜油和菜饼的商品性好6.对缺硼敏感
油菜籽饼中主要抗营养成分:纤维素,植酸,单宁,芥子碱 多抗
抗(耐)病:菌核病、病毒病、霜霉病、黑胫病、白锈病、根肿病;抗虫:菜青虫、蚜虫、潜叶蝇;抗寒性(越冬、花期)和耐冷性;抗旱性和耐湿性;耐瘠性和耐盐碱性;抗倒伏性和抗裂角性
生育期:适合当地栽培制度要求的不同熟期的品种。双季稻区;一季中稻区;重庆地区(4月底5月初温度高,高温逼熟);春油菜区 适应性(适宜范围、稳产性)
一般适应性:通常概念的适应性,即适应一定的地区和年份。 广谱适应性:能在较为宽广的地区和气候多变的年份种植,表现高产稳产。
特殊适应性:抗逆性能,在逆境下表现较为正常的生长发育和较为稳定的产量
三、油菜育种的具体目标以重庆市2006年11月14日网上发布的标准为例。 1 品质
双低杂交油菜:种子芥酸含量≤2%,商品菜籽饼粕硫苷含量≤40μmol/g饼;
双低常规油菜:种子芥酸含量≤1%,商品菜籽饼粕硫苷含量≤30μmol/g饼。
含油量:连续2年测定中至少有1年的测定值≥38%。
2 产量和其他性状品种在区试中产量表现要求增产点次必须>60%。 2.1 双低杂交品种:两年区试平均产量(或产油量);比非双低常规对照增产10%以上,最低年份增产≥5%,其它性状与对照相当;或与非双低杂交对照相当,最低年份减产≤5%,其它性状与对照相当。生产试验产量较非双低常规对照增产,较非双低杂交对照减产≤ 5%。 2.2 双低常规品种:两年区试平均产量(或产油量)与非双低常规对照产量相当,最低年份减产≤5%,其它性状与对照相当;或与非双低杂交对照减产≤10%,其它性状与对照相;生产试验产量与非双低常规对
照增产15%以上,最低年份增产≥10%,其它性状与对照相当;或比非双低杂交对照增产10%以上,最低年份增产≥5%,其它性状与对照相当。生产试验产量较对照增产5%以上。
2.4 高芥酸品种:芥酸含量须>50%;产量、含油量、熟期等主要性状与非双低常规对照相当,或两年区试平均产量(或产油量)与非双低杂交对照减产≤5%;具有与企业合作生产的订单合同
2.5 其他品种;甘蓝型黄籽、高蛋白质、高油酸、低亚麻酸等其它性状品种
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植物分子与细胞高效育种技术与品种创制”重点项目
课题6. 优质高产多抗油菜和花生分子与细胞品种创制
创制“双低”优质油菜新品种4-5个,产量比相应对照品种增产5%以上,种子芥酸含量小于1%,菜籽硫苷含量小于20μmol/g饼,菜籽含油量43%以上,抗当地两种以上主要病害;
高产多抗油菜新品种4-5个,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5-10%,种子芥酸含量小于1%,菜籽硫苷含量小于30μmol/g饼,菜籽含油量40%以上,抗当地两种以上主要病害。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林动植物育种工程” 课题4:优质高产专用大豆等油料作物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选育 4、“双低”优质油菜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选育:
创制优良育种新材料40份以上,目标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并可用于新品种选育研究。
培育“双低”优质油菜新品种10-15个,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5%以上,种子芥酸含量小于1%,菜籽硫苷含量小于20μmol/g,菜籽含油量高于43%,抗当地三种以上主要病害。
第五章 油菜的性状遗传:第一节 油菜形态性状的遗传第二节 油菜产量性状的遗传
第三节 油菜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 第二节 油菜产量性状的遗传
一、油菜产量的构成因素:亩产量=单株产量×每亩株数;单株产量=单株果数×每果粒数÷1000×千粒重;单株果数=单株花序数(分枝数+1)×每序果数;分枝数=一次分枝数+二次分枝数+?;每序果数=结果密度×花序长度 二、油菜产量构成因素的遗传
广义遗传力:株高>每果粒数>总角果数>单株产量,且遗传力大的性状多由加性效应基因控制(赵元林,1982)。
遗传力估计值:果长>开花期>千粒重>主花序长度>主花序结果密度>每果粒数>着粒密度>分枝部位>株高>单株产量>总角果数(刘定富,1984)。
第三节 油菜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 一、含油量
属于数量性状,表现连续变异,呈正态分布。种子含油量受核基因控制,决定于母本基因型,受胚基因型影响很小。广义遗传率为81.16%,狭义遗传率为30.90%(甘蓝型)。遗传行为符合加性-显性模式(甘蓝型) 。 二、脂肪酸
芥酸;胚基因型中2对加性基因控制,每个基因合成芥酸9%-10%,母体基因型无影响(甘蓝型);2对无显性的加性基因控制,每个基因合成芥酸12%-14% (甘蓝型);5个基因控制(l,Ea,Eb,Ec,Ed),分别控制芥酸<1,10,15,30和35% (甘蓝型);胚基因型控制,受具有加
性效应的单基因体系支配(白菜型)
廿碳烯酸;2对显性基因控制,但同一体系的2对基因对芥酸则表现为加性效应(甘蓝型;2对超显性基因控制(甘蓝型);2对显性基因控制(芥菜型);1对加性基因控制(芥菜型) 其他脂肪酸
油酸:胚基因型和母本基因型影响,2对加性基因控制(甘蓝型) 油酸:2对部分显性基因控制(甘蓝型)
天)、花器外露。 一般制种产量600-750kg/hm2,高的可达975kg/hm2。 (3)繁殖系数高,种子成本低。制种面积:1hm2(15亩)制种产量:750kg/hm2(50kg/亩) 杂种种子:750kg 移栽用种量:1.5kg/hm2(0.1kg/亩) 移栽面积:500hm2(7500亩)
直播用种量:3.75kg/hm2 (0.25kg/亩)直播面积:200hm2(3000亩)二、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和应用,我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1)世界上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CMS不育系(pol CMS)最先在我国
亚油酸:胚基因型和母本基因型影响,最低有效基因数3-5个(甘蓝型) 发现(傅廷栋,1972),最先在我国实现pol CMS三系配套(湖南省农亚麻酸:胚基因型和母本基因型影响,最低有效基因数0-4个(甘蓝型) 科院,1976)。
三、蛋白质
种子蛋白质含量受核基因控制,决定于母本基因型,不受母本细胞质的影响(甘蓝型) 。 种子含油量、蛋白质含量和二者总量受加性基因控制,显性作用不显著,且无上位性效应(甘蓝型) 种子含油量、蛋白质含量和二者总量的平均广义遗传率分别为24.5%、26.0%和33.2%(甘蓝型)。 四、硫苷
3种主要成分均为隐性性状,受母本基因型控制,不受胚基因型影响(甘蓝型)。受3对主基因控制,但可能表现数量遗传的次级效应。有11个隐性基因位点控制3-丁烯基-4-戊烯基和2-羟丁烯基硫苷的低含量。3-丁烯基硫苷和烷-2-羟基-3-丁烯基硫苷的高含量对低含量为部分显性。种子中丙烯基硫苷受3对显性基因控制,硫苷总量与其呈独立遗传。 总量受2对显性基因控制,其中第二个基因表现超显性。总量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加性效应比显性效应重要得多。总量的遗传为部分显性,细胞质无影响,为2-3对基因。 总量的遗传率为95%。 第六章 油菜的种质资源:第一节 芸薹属植物种间亲缘关系第二节 油菜的种质资源
第一节 芸薹属植物种间亲缘关系
日本学者Morinaga(盛永俊太郎)和Nagahara U(禹长春)等对芸薹属植物各个物种的细胞遗传学进行了研详细究,特别是通过大量种间杂交试验,提出了与油菜关系密切的3个基本种(染色体组):芸薹(AA),Brassica campestris黑芥(BB),Brassica nigra甘蓝(CC),与油菜关系密切的3个复合种(双二倍体种)甘蓝型油菜(AACC),Brassica napus芥菜型油菜(BBCC),Brassica juncea埃塞俄比亚芥(AABB),Brassica carinata
第二节 油菜的种质资源
芸薹(瓢儿白) 小白菜(青菜) 雪里蕻 榨菜 芥菜疙瘩 花椰菜(菜花、花菜) 卷心菜(圆白菜、包菜) 羽衣甘蓝 球茎甘蓝(擘蓝) 芸薹属以外的油菜种质资源:播娘蒿 诸葛菜 芝麻菜 荠菜 菘蓝 萝卜 白芥 臭荠 蓝花籽 拟南芥 播娘蒿 诸葛菜 芝麻菜 世界芸薹簇(Brassiceae)油料作物的种质资源 第七章
油菜的杂种优势育种 :第一节 油菜杂种优势利用概述 第二节 油菜GMS杂种
第三节 油菜CMS杂种第四节 化学杀雄杂种 第一节 油菜杂种优势利用概述
一、油菜利用杂种优势的优点:(1)杂种优势强,增产效果显著。优良的杂交组合一般可增产20%~30%。杂种优势表现在:营养生长、生理特性、抗逆性、生育期、产量及其相关性状、品质性状等。(2)制种技术易于掌握,制种产量高而稳定 花期长(30天左右)、 花龄长(3-5
(2)世界上第一个通过审定的CMS杂交种秦油2号最先在我国育成和大面积推广应用。
(3)我国对GMS杂种、自交不亲和系杂种、化学杀雄杂种、天然杂交种等各种利用途径进行了全方位研究。
(4)在应用基础研究上,我国:发现了两对显性基因互作控制核不育及其三系化繁殖、制种的遗传模式;发现了两对隐性重叠基因控制核不育的遗传模式;发现了隐性上位互作基因控制核不育及其三系化繁殖、
制种的遗传模式
育成了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的保持系、恢复系,并提出三系化繁殖、制种的原理和方法
研究了盐水克服油菜自交不亲和性的方法;提出了油菜起源进化与雄性不育三系选育关系的假说;提出了应用不育细胞质的恢复系制种,可大大降低F1代不育株出现频率的观点
孤雌生殖纯化自交系的研究;化学杀雄药剂筛选和最佳喷药时期的研究我国在杂交油菜方面的这些研究成果,对国际油菜杂种优势的研究与应用作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国际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三个阶段
(1)探索阶段(1940~1970):主要进行杂种优势的测定、可能利用途径的探讨。
(2)准备阶段(1970~1985):主要进行雄性不育系和自交不亲和系及其杂种、化学杀雄杂种的选育,并开始杂种生产示范。
(3)实用阶段(1985~):秦油2号等CMS杂种、油研3号等自交不亲和系杂种、蜀杂1号等GMS杂种、蜀杂2号等化学杀雄杂种通过审定、登记,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四、杂交油菜的五代产品(1)第一代:双高杂种。(2)第二代:单低杂种。(3)第三代:双低杂种。(4)第四代:正在研究和探索。 5)第五代:正在构思。
五、油菜杂种优势的利用途径
1)GMS杂种。(2)CMS杂种。(3)化学杀雄杂种。(4)自交不亲和
系杂种。 ( 5 )天然杂交种。 (6)综合杂交种。 雄性不育的分类 第二节 油菜GMS杂种 GMS:1对基因;2对基因;3对基因 隐性核不育;显性核不育 GMS:1对基因;2对基因;3对基因 隐性核不育;显性核不育 1对基因
m:不育基因 M:可育基因 MM:可育(株Mm:可育(株) mm:不育(株)
不育系、保持系:mm + Mm,两型系 恢复系:MM 两系化制种:
不育系、保持系繁殖:mm × Mm → mm + Mm
恢复系繁殖:MM ? → MM
2对基因:m1、m2:不育基因,重叠基因M1、M2:可育基因
不育系、保持系:m1m1m2m2 + M1m1m2m2,两型系 杂种生产(1):杂合两型系 × 恢复系 ↓
MMRr + MmRr (2):纯合两型系 × 恢复系 )× MMRR ↓MMRr
(3):纯合两型系 × 临保系 ↓
全不育系 × 恢复系 ↓ 杂种生产:两型系 × 恢复系 → 杂种(mm + Mm)× MM → Mm (Mmrr + mmrr)× MMRR
m1m1m2m2 + m1m1M2m2,两型系 恢复系:M1M1M2MM1M1m2m2m1m1M2M2 不育系、保持系繁殖:m1m1m2m2 × M1m1m2m2↓
m1m1m2m2 + M1m1m2m2 恢复系繁殖:M1M1M2M2 ? → M1M1M2M2 杂种生产:两型系 × 恢复系 → 杂种 (m1m1m2m2 + M1m1m2m2)× M1M1M2M2 ↓ M1m1M2m2 两系化制种 2对基因
M:不育基因
R
恢复系: 临保系:mmrr
不育系、保持系繁殖(1):Mmrr × mmrr ↓Mmrr + mmrr 不育系、保持系繁殖(2):MMrr × MMRr ↓ MMrr + MMRr 不育系、临保系繁殖(3):
(MMrr + MMRr)× mmrr ↓ Mmrr
(MMrr + MMRr)× mmrr↓Mmrr × MMRR↓ MMRr + MmRr 三系化制种
m1、m2:不育基因,重叠基因 M1、M2:可育基因 r:隐性基因,上位抑制 R:显性基因
不育系、保持系:
m1m1m2m2Rr + m1m1m2m2rr,杂合两型系 m1m1m2m2RR + M1m1m2m2RR,纯合两型系 m1m1m2m2RR + m1m1M2m2RR,纯合两型系 恢复系:M1M1M2M2RR、M1M1M2M2rrM1M1m2m2RR、M1M1m2m2rrm1m1M2M2RR、m1m1M2M2rr 临保系:m1m1m2m2rr
不育系、保持系繁殖(1):杂合两型系
杂种
m1m1m2m2Rr × m1m1m2m2rr↓m1m1m2m2Rr + m1m1m2m2rr 不育系、保持系繁殖(2):纯合两型系 m1m1m2m2RR × M1m1m2m2RR ↓m1m1m2m2RR + M1m1m2m2RR 不育系、临保系繁殖(3):全不育系
(m1m1m2m2RR + M1m1m2m2RR)× m1m1m2m2rr
↓ m1m1m2m2Rr 杂种生产(1):杂合两型系 × 恢复系
(m1m1m2m2Rr + m1m1m2m2rr)× M1M1M2M2RR ↓M1m1M2m2RR + M1m1M2m2Rr 杂种生产(2):纯合两型系 × 恢复系
(m1m1m2m2RR + M1m1m2m2RR)× M1M1M2M2RR
↓M1m1M2m2RR 两系化制种 杂种生产(3):
纯合两型系 × 临保系 ↓
全不育系 × 恢复系 ↓
杂种(三交种) 三系化制种
GMS花:花蕾比较瘦弱,在开花前有少量的死蕾。花朵多为重瓣花,雄蕊严重退化,花药萎缩干瘪,无花粉,成箭尖型,为黄褐色或灰褐色。 GMS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不育性彻底、稳定,不育度100%。无不育细胞质的负效应。 缺点:两型系中不育株和可育株各占50%,制种时需人工拔除50%的可育株,制种成本增加,同时杂种纯度难于保证。应用临保系可获得100%不育株,但临保系选(转)育困难,杂种为三交种,一致性、整齐性较差。
第三节 油菜CMS杂种 一、油菜CMS的遗传模式
油菜CMS属孢子体雄性不育类型。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配子体不育类型。
S:不育细胞质 r:不育基因 N:可育细胞质 R:可育基因
不育系繁殖:S(rr)×N(rr)
↓ S(rr) 保持系繁殖: N(rr)
↓? N(rr)
恢复系繁殖:_(RR)
↓? _(RR) 二、油菜CMS的杂种生产
不育系×恢复系 ↓杂交种S(rr)×_(RR) ↓ S(Rr) 细胞质不育三系繁殖和制种图示 三、油菜CMS细胞质的类型
主要CMS:pol CMS;nap CMS;陕2A CMS;ogu CMS nap不育细胞质(nap CMS)
Thompson(1972)从来自英国冬油菜品种RD58×波兰的春油菜品种Bronowski的F2代中发现的雄性不育,称T CMS。 S(RR)×N(rr)↓ S(Rr) ↓?
1S(rr) + 2S(Rr) + 1S(RR)
nap不育细胞质(nap CMS)Shiga和Baba(1971,1973)从来自日本甘蓝型油菜品种Chisayanatane(千荚油菜)× Hokuriku 23(北陆23)杂种后代中发现的雄性不育。称S CMS。Shiga等(1976,1983)发现T CMS和S CMS的恢保关系是完全一致的,属于同一类型,合称为nap CMS。
nap CMS的恢复品种多,恢复基因普遍存在于日本和欧洲甘蓝型品种20℃Broda(1987)从1个不育性很稳定的材料。 )
在日本萝卜中找不到恢复基因。 Bannerotogu CMS中,育(1978)将白菜型、芥菜型油菜和埃塞俄比亚芥的细胞核导入ogu CMS中,也获得了完全不育的材料。 ogu CMS的不育性彻底且十分稳定,但存在3个主要问题:(1)油菜中不存在恢复基因(2)低温(<12℃)下叶绿素缺乏,新生叶片黄化;
不育系S(rr) 保持系N(rr)恢复系_(RR) 油菜CMS的遗传方式
(3)不育系蜜腺发育不良,不利昆虫传粉,影响制种产量。 Pelletier等(1983)将甘蓝型不育的原生质体与正常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获得正常绿色的不育重组体。
用带有萝卜恢复基因的品系与不育重组体测交,结果证明不育重组体育性恢复的遗传控制比原来的萝卜不育细胞质要简单得多,且发现Fu27的蜜腺基本恢复正常,但又出现结实率下降的问题(Pelletier等,1987)。
Vedel等(1987)研究证明,带有萝卜细胞质的甘蓝型油菜不育系与可育系比较,不育系带有特殊的叶绿体DNA(ct DNA)和线粒体DNApol CMSpol CMS花序
pol CMS的特点:(1)恢复基因可能位于A组染色体上;(2)育性恢复为1对显性主效基因控制,但也受修饰基因的影响; pol CMS的恢复基因主要存在于欧洲甘蓝型品种中,也存在于白菜型和芥菜型油菜中。(3)不育系的育性受环境条件(特别是温度)的影响。 波里马不育细胞质(pol CMS)
根据pol CMS不育系育性表现与温度的关系,可将其分为3种类型:(1)高温不育型:在开花初期温度较低时出现微量花粉,随温度升高逐步转化为彻底不育,占62.9%。(2)低温不育型:在开花初期温度较(mt DNA);6个来自种间线粒体重组的体细胞杂种各具有特殊的mt 低时为彻底不育,当温度升高时出现微量花粉,占28.6% 。(3)稳定
DNA。
由于ogu CMS的恢复基因是从萝卜中转移到甘蓝型油菜中来的,与较高硫苷含量的基因连锁,故ogu CMS三系恢复杂种还未能直接用于生产。目前欧洲正采用掺合型杂种(composite hybrids)的方法加以过渡利用。 掺合种Cannon
所谓掺合型杂种,即“无恢复系的掺合型杂种”。如Synergy公司用80%的F1代种子(无恢复基因,F1代为雄性不育,但杂种优势强)混合20%授粉品种种子(利用20%常规品种植株花粉,给80%有杂种优势但无花粉的F1代植株传粉结实)。
目前掺合型杂种已在欧洲大面积应用,一般可增产20%-30%。但掺合型杂种在花期少雨的地区有其利用价值,而在花期多雨、气候变化大的地区,风险较大。
目前掺合型杂种已在欧洲大面积应用,一般可增产20%-30%。但掺合型杂种在花期少雨的地区有其利用价值,而在花期多雨、气候变化大的地区,风险较大。
云油杂5号,云南省农科院经作选育的甘蓝型油菜萝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2008年11月通过审定。
母本是利用不育系01790与花油3号经连续4年7代回交选育而成,父本是利用从加拿大引进的三系杂交种01751 F1的可育株,通过连续多代自交、测交及小孢子培养纯合后选育而成。
2006-2008年度区试平均亩产256.22kg,比CK增产9.02%;亩产油115.71kg,较CK增产13.42%。芥酸未检出,硫苷28.08μmol/g(饼),含油量45.16%。
波里马不育细胞质(pol CMS)
1972年3月20日,华中农业大学傅廷栋在甘蓝型油菜原始材料波里马中发现19株天然雄性不育株。
1976年湖南省农科院首先实现三系配套,后定名为湘矮A不育系,保持系为非洲品种,恢复系为意大利油菜。
1982年江苏省农科院根据中澳合作油菜育种研究计划,将波里马雄性不育材料赠送给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学者Buzza等在第六届国际油菜会议(1983,巴黎)上介绍了波里马雄性不育的情况,引起与会者的重视。此后,波里马不育材料很快传到世界各国。 波里马不育细胞质(pol CMS)
pol CMS是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CMS不育系。中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波兰等国都已选育了一大批三系杂种在生产上应用。
1990年,加拿大Downey对国际上几种油菜CMS进行了综合评价,pol CMS是评级最优的CMS类型。
目前,pol CMS已被转育到一些十字花科蔬菜中去,育成了大白菜、小白菜、青花菜、菜心等蔬菜作物不育材料。
不育型:在高温环境和低温环境下均表现为彻底不育,占8.5% 。 pol CMS对温度的敏感性主要决定于细胞核,即决定于保持系。通过筛选缺乏温度敏感基因的保持系,可育成不育性稳定的不育系。 陕2A不育细胞质(陕2A CMS)
1976年,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李殿荣在甘蓝型油菜S74-3×(丰收4号+7207)的复交后代中发现不育株,1982年实现三系配套,即不育系陕2A、保持系陕2B、恢复系垦C1。
陕2A的恢复系垦C1具有1对显性恢复基因。陕2A不育细胞质在遗传上的分类研究还没有定论。陕2A CMS不育系的育性也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由不育系陕2A×恢复系垦C1配制的三系杂种秦油2号于1983年育成,1985年起先后被陕西、河南、安徽、湖南、四川、贵州、江苏等省审(认)定,1986年通过农业部鉴定,1992年被审定为国家级品种。秦油2号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过品种审定并在大面积生产上应用的甘蓝型三系杂交种。
其他不育细胞质nig CMS(黑芥 CMS);mur CMS(墙生二行芥 CMS);tour CMS(印度芥菜型,又称mus CMS);MSL CMS(又称NPZ CMS);korean CMS(高丽 CMS);yun CMS(云南芥菜型CMS);ctr CMS(抗除草剂CMS) GMS与CMS比较
CMS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不育株率100%,制种时无需拔除可育株。杂种为双交种,一致性、整齐性较好。
缺点:不育性不彻底,不育度一般80%-90%,育性受环境因素(主要
为温度)影响大,容易产生微量花粉,杂种纯度难于保证。 可能存在不育细胞质的负效应。 细胞核+细胞质双重不育系 GCDMS!
细胞核+细胞质双重不育系
GCDMS:RGCDMS;DGCDMS
S pol CMS不育细胞质;N pol CMS可育细胞质;r pol CMS细胞核不育基因;R pol CMS细胞核可育基因
pol CMS不育系基因型S(rr);pol CMS保持系基因型N(rr);pol CMS恢复系基因型?(RR)
细胞核+细胞质双重不育系
m1、m2 RGMS细胞核不育基因;M1、M2 RGMS细胞核可育基因
RGMS不育株基因型?(m1m1m2m2);RGMS可育株基因型?(M1m1m2m2)或?(m1m1M2m2)
pol CMS保持系为RGMS的恢复系,其基因型为M1M1M2M2或M1M1m2m2或m1m1M2M2或M1M1M2m2或M1m1M2M2
pol CMS恢复系为RGMS的恢复系,其基因型为M1M1M2M2或M1M1m2m2或m1m1M2M2或M1M1M2m2或M1m1M2M2
篇三:农技复习题
农学类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B)代表套作的符号。
A、+B、=C、-D、
*2、油菜花而不实的主要原因,是缺(D)元素。
A、镁B、锌C、铜D、硼
3、小麦的苗情指标中的长相,(B)代指旺苗。
A、牛耳朵B、猪耳朵C、驴耳朵D、马耳朵
4、以下的(A)属于糖料作物。
A、甘蔗B、甘薯C、苕子D、水稻
*5、小麦种子的结构包括(B)。
A、种皮、胚、胚根B、种皮、胚、胚乳
C、皮层、胚芽、子叶D、种皮、胚芽、胚乳
*6、小麦收获的最适时期(D)
A、完熟期B、乳熟期C、面团期D、蜡熟期
7、培育壮秧是多方面的因素,但起决定性的因素是(D)
A、适时播种B、田平如镜C、品种抗性D、播种量
*8、水稻按生育类型分为重叠型、衔接型、和分离型三种,下列品种属于衔接型的是(B)
A、早稻B、中稻C、晚稻D、中熟晚稻
9、小麦、水稻、玉米、甘薯等都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这四种作物栽培面积和产量占第一位的是(C)
A、小麦B、玉米C、水稻D、甘薯
10、下列作物哪一个是属于粮油兼用作物(C)。
A、水稻B、绿豆C、大豆D、蚕豆
*11、下面几组作物杂交,哪一组杂交比较易受精,获得成功(A)。
A、籼×籼D、籼粳C、玉米×籼稻D、粳×玉米
12、小麦的完全叶包括(D)。
A、叶柄、叶片B、叶鞘、叶片、叶舌、叶柄
C、叶柄、叶片、叶舌、叶耳D、叶鞘、叶片、叶舌、叶耳
*13、油菜的需肥特性表现为(B)。
A、N∶P∶K=1∶05∶09—1B、N∶P∶K=1∶04—05∶09—1
C、N∶P∶K=3∶1∶3D、N∶P∶K=2∶1∶4
14、在土壤肥厚,雨水多的地区或田土,甘薯采用哪种种植方式?(B)
A、干作B、垅作C、堆堆苕D、畦作
*15、在土壤瘦薄,干旱少雨地区或田土,甘薯宜采用哪种栽插方法?(A)
A、直插B、斜插C、平插D、钩钩插
16、水稻分蘖发生在(A)。
A、基部缩短节上B、上部伸长节上C、地下茎上D、基部
*17、根据水稻分蘖规律,当主茎长出7片完全叶时,应长出分蘖几个(B)
A、一次分蘖4个,二次分蘖1个,共5个。
B、一次分蘖4个,二次分蘖1个,分蘖鞘分蘖1个,共6个。
C、一次分蘖5个,二次分蘖1个,分蘖鞘分蘖1个,共7个。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18、下列休眠期长的小麦种子是(A)。
A、红粒种子B、白粒种子C、黄粒种子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19、根据丁颖先生对我国稻作区划的划分,重庆属于(A)。
A、华东稻作带B、华南稻作带C、东北稻作带D、西南稻作带
20、土壤的保肥性能以(D)为主。
A、机械阻留作用B、物理吸收作用C、化学吸收作用D、离子交换吸收性能
21、下列那些氮肥属酰氨态氮肥(C)。
A、碳酸氢铵B、硝酸铵C、尿素D、以上答案都不对
*22、过磷酸钙属(A)磷肥。
A、水溶性磷肥B、弱酸溶性磷肥C、难溶性磷肥D、以上答案都不对
23、磷矿粉可作(B)。
A、种肥B、底肥C、追肥D、根外追肥
24、强碱性土壤的PH值在(D)。
A、65—75B、75—85C、85—959D、大于95
*25、当土壤PH值为(B)时,土壤呈中性。
A、55—65B、65—75C、75—85D、85—95
26、在农业生产中,哪种土壤结构最为理想(C)。
A、单粒结构B、块状结构C、团粒结构D、核状结构
27、人们常常把(A)叫做作物营养的三要素。
A、氮、磷、钾B、碳、氢、氧C、钙、镁、硫D、以上答案均不正确
28、下列哪些营养元素是微量营养元素(C)。
A、氮B、钾C、铜D、镁
*29、大多数作物磷素营养临界期出现在(B)。
A、萌芽期B、苗期C、开花期D、成熟期
30、碳酸氢铵不宜作(A)。
A、种肥B、底肥C、追肥D、面肥
31、硫酸钾属(B)
A、化学酸性肥料B、生理酸性肥料C、生理中性肥料D、生理碱性肥料
*32、下列哪些肥料是复合肥料。(B)
A、硝酸铵B、磷酸铵C、硫酸铵D、过磷酸钙
33、下列哪些有机肥属温性肥料(A)。
A、猪粪B、牛粪C、马粪D、羊粪
34、下列哪些肥料是有机肥(B)
A、尿素B、绿肥C、硫酸钾D、铵态氮肥
*35、在作物生长发育期间施用的肥料是(C)。
A、基肥B、底肥C、追肥D、种肥
36、下列哪些肥料是混合肥料(A)。
A、尿素磷钾肥B、磷酸二氢钾C、磷酸铵D、硫酸铵
37、下列哪些矿物是原生矿物(A)
A、石英B、高岭石C、蒙脱石D、伊利石
38、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是(D)种。
A、9B、7C、12D、16
*39、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B)是从空气和水中取得。
A、氮、磷、钾B、碳、氢、氧C、钙、镁、硫D、铁、锌、硼
40、下列哪种土壤的质地较好(B)
A、砂土B、壤土C、粘土D、黄壤
41、组成土壤的三相物质中,(A)物质是组成土壤的主体。
A、固相B、液相C、气相D、以上答案都不对
*42、缺下列哪些元素症状出现在嫩叶上(C)。
A、缺钾B、缺氮C、缺铜D、缺镁
43、棉花是一种重要的(D)。
A、油料作物B、蜜源作物C、开花作物D、经济作物
44、稻瘟病是(A)性病害。
A真菌B、细菌C、病毒D、线虫
45、水稻白叶枯病是(B)性病害。
A、真菌B、细菌C、病毒D、线虫
*46、水稻二化螟虫着重防治第(A)代。
A、一B、二C、三D、四
47、小麦赤霉病施药主要在(C)进行。
A、苗期B、拨节期C、抽穗扬花期D、成熟期
*48、昆虫在一段时间和一定条件下,虫口大量聚集在一起称(B)。
A、趋性B、群集性C、扩散性D、危害性
49、通过昆虫表皮渗透到体内使之中毒的药剂称(C)。
A、毒杀剂B、内吸剂C、触杀剂D、胃毒剂
50、病原物从寄主活细胞中吸收营养的能力称(A)。
A、寄生性B、致病性C、腐生性
51、玉米螟防治的关键时期是(C)。
A、幼苗期B、拨节期C、喇叭口期D、成熟期
*52、植物病害受环境的影响,其中以(B)和影响最大。
A、温度B、湿度C、光照D、风
53、防治水稻纹枯病最佳的药剂是(A)。
A、井岗霉素B、波尔多液C、多菌灵D、托布津
54、昆虫对某种化学物质产生的定向反应称(A)。
A、趋化性B、趋光性C、群聚性
*55、水稻螟虫以(B)在稻桩中越冬。
A、卵B、老熟幼虫C、蛹D、成虫
56、油菜病毒病防治主要在苗期防治(B)。
A、病毒B、蚜虫C、菜青虫
57、农药毒性的大小通常用(A)来表示。
A、致死中量B、高毒C、中毒D、低毒
*58、利用性外激素来预测害虫的发生是应用了昆虫的(B)特性。
A、趋光性B、趋化性C、扩散性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59、硝酸铵具有(A)
A、助燃性B、腐蚀性C、毒害性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60、昆虫的皮肤称(B)
A、表皮B、体壁C、皮细胞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61、水稻螟虫是以(A)口器危害。
A、趋光性B、趋化性C、扩散性D、迁飞性
*62、种子扦样的目的是从种子堆中扦取适量有(A)的供检样品。
A、代表性B、准确性C、随机性D、多样性
63、国际种子规程规定的种子发芽标准为(C)。
A、胚根、胚芽露出种皮B、胚根伸长约为胚芽1/2
C、种子萌发长成正常幼苗D、胚芽伸长约为胚根的1/2
*64、重庆地区水稻种子的安全水分是(C)。
A、9%B、12%C、13%D、14
65、在1995年颁布的种子净度分析标准中,明显不含真种子的种子单位属于(B)。
A、净种子B、杂质C、其它植物种子
*66、把某些物质包裹在种子表面增大种子体积的种子处理过程是(B)
A、种子包衣B、种子丸化C、种子检验
67、种子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所能保持生活力的期限,称为(B)
A、种子生活力B、种子寿命C、种子活力
68、在种子检验中,本品种的种子数(或株、穗数)占供检本作物(种)样品数的百分率称
(A)
A、品种纯度B、品种净度C、健康度
69、种子健康检验的主要内容是对种子(A)和虫害进行检验。
A、病害B、杂质C、鼠害
*70、植物学上的种子是指由(A)发育而成的繁殖器官。
A、胚珠B、子房壁C、胚乳D、营养器官
71、种子堆在移动时,各个组成部分受到外界环境条件和本身物理特性的综合作用而发生重新分配的现象为(B)。
A、种子的散落性B、种子自动分级C、种子分批
72、种子水分测定的主要方法有(C)、电子仪器法、蒸馏法。
A、发芽法B、清选C、烘干法D、生理生化法
73、种子病害检验时采用的培养检验方法有(C)、吸胀种子检验和洗涤检验三种方法。
A、剖粒检验B、染色检验C、肉眼检验D、拌药处理
74、种子是否完成(B)是能否作种用(播种)的必需条件。
A、形态成熟B、生理成熟C、后熟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75、种子植物从开花受精到种子完全成熟所需时间,因作物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一般禾谷类作物约需(A)天。
A、30—50B、30—70C、40—60D、20—50
76、一般农作物种子的千粒重在(C)克之间。
A、10—30B、20—30C、20—50D、30—60
77、种子中水分存在的状态有自由水和(D)。
A、临界水B、安全水C、平衡水D、束缚水
78、种子中贮藏的糖类一般占种子干重的(D)。
A、2—3%B、8—12%C、60—70%D、25—70%
*79、有生活力的种子在适宜的发芽条件下不能萌发的现象称为(B)。
A、种子败育B、种子休眠C、种子死亡D、种子腐烂
80、种子劣变的发生反映种子(A)。
A、活力下降B、霉变C、死亡D、休眠
81、一批种子从收获到发芽率降低到50%时所经历的天数为(B)。
A、种子发芽力B、种子寿命C、种子生活力D、发芽率
*82、水稻种子发芽的最适温度是(C)。
A、8—14℃B、38—42℃C、30—35℃D、42℃以上
83、水稻温汤浸种一般在40—45℃水中浸(A)分钟,可杀死稻瘟菌。
A、5B、10C、20D、60
84、种子的胚芽和胚根伸长而突破外颖时,称为(B)。
A、发芽B、露白C、膨胀D、吸水
*85、玉米生长发育的有效温度高于(B)。
A、5摄氏度B、10摄氏度C、15摄氏度D、20摄氏度
*86、作物按同化CO2的途径不同,玉米是(B)植物。
A、C3B、C4C、景天酸同化途径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87、秧龄指(C)。
A、从播种到发芽所需的天数B、从播种到出苗所需的天数
C、从播种到移栽所需的天数D、从播种到开花所需的天数
*88、小麦幼穗分化顺序,根据整个麦穗的分化顺序为(B)。
A、上始式B、中始式C、下始式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89、在一定的周期内,将不同作物按顺序在同一田块上逐年轮换种植的作法叫(C)
A、间作B、套作C、轮作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90、我国种子分级的指标体系为(A)
A、纯度、净度、水分、发芽率
B、纯度、净度、水分、发芽率、其它植物种子数
C、纯度、净度、水分、发芽率、健康
D、纯度、净度,水分、发芽率、健康度、其它植物种子数
91、贮藏时间在(A)年以上的种子称为陈种子。
A、1B、2C、3D、4
92、下列(B)植物的根系是直根系。
A、小麦B、大豆C、水稻D、麦冬
*93、减数分裂真正进行减数为第(A)次分裂。
A、1B、2C、3D、4
94、马铃薯营养器官为(B)变态。
A、叶D、茎C、花D、根
*95、DNA主要存在于(D)。
A、细胞质B、细胞壁C、细胞膜D、细胞核
96、甘薯黑斑病是由(C)亚门的真菌引起的。
A、鞭毛菌亚门B、接合菌亚门C、子囊菌亚门D、以上答案都不对
97、下列那些农药可用来防治水稻稻飞虱(C)。
A、三环唑B、富士一号C、叶蝉散D、混灭威
*98、稻瘟病发病条件较多,其中施肥不当,也会导致稻瘟病大发,特别是施(C)过多。
A、钾肥B、磷肥C、氮肥D、复合肥
99、下列哪些农药是杀菌剂(C)。
A、乐果B、敌杀死C、波尔多液D、杀毒矾
*100、棉花落蕾最多的时期是(D)
A、现蕾盛期B、开化前期C、开化初期D、开化盛期
二、多项选择题:
《油菜产量构成因素》出自:免费论文网链接地址:http://m.lwlwlw.com/show/15620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