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文献调研

时间:2016-12-28 07:27:10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2014综合文献调研及综述范例

综合文献调研及综述案例

课题:信息素养概念发展研究综述

学 院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 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班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 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黄 梅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4 年 4 月18日

一、文献调研部分(获取综述的参考文献—精读全文)

1. 中(英)文切题(主要关键词出现在篇名中)期刊论文6篇

[1]金国庆.信息素养一词的概念分析及历史概述[J].国外情报科学,1996,01:26-33.

摘要:信息素养是一个抽象概念,它比“信息”或“素养”这两个词的含义更为定性和复杂。信息素养是指对信息的运用能力,或者说对信息知识可能的拥有。为了探究这个概念其含义的由来,并阐明要想成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和知识。本文将分析70年代以来“信息素养”的几种定义;同时,通过从近期文献中这个词的最新动态的认识,概括说明图书情报领域中信息素养的未来设想。由于有大量的文献论及信息素养,因此,这里将只讨论几个主要定义,而且所涉及的文献仅限于美国;同时,为了进行比较,将引出在荷兰所讨论的几个定义作为参考。

[2]桑迪·坎贝尔,肖永英,袁玉英.21世纪信息素质概念的界定[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06:83-87. 摘要:世界各地的学者对信息素质概念的界定付出了相当的努力,这些活动多数是由高等院校的实践人员进行的。怎样理解高等院校环境下的信息素质与其他类型图书馆用户的信息素质之间的关系?我们对信息素质概念加以认识的演变过程以及将这一概念应用于实践领域的方式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在界定信息素质这一概念的过程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该文对这些问题作了回答。

[3]王万良,樊磊.信息素质有助于抽象概念理解[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2:123-124.

摘要:当前信息技术环境和工具正影响并改变着传统的教学,一种新的概念— “信息素质”被提出并逐渐地在教学中得到应用。文章从最朴素、最简单的逻辑概念出发,研究了隐蔽在概念背后的涉及某些计算内涵的“信息素质”,并建构了高度抽象的概念,其构建过程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和理解抽象概念有帮助,并且对原始概念和结果有一种新的理解。(相关文献)

[4]周均兵.信息素质的概念建构[J].图书与情报,2007,02:67-71.

摘要:文章通过对国内外大量信息素质概念的分析和比对,归纳出信息素质概念的三类构造方式,并提出了自己的信息素质概念建构模型。

[5]姜安丽,沈洁.对护理专业本科生信息素质概念和构成要素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4,02:7-9. 摘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和理论研究法,结合中国护理本科生培养目标,界定了护理本科生信息素质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运用结构分析法,提出了护理专业本科生信息素质由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3部分组成,据每项构成要素的内涵,进一步细化分解成10项基本构成要素,初步构建了护理本科生信息素质结构的理论模型,并通过专家咨询的方法得以确认,为制定护理专业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目标和评价指标提供参考和依据。

[6] Addison, C. and E. Meyers (2013). "Perspectives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a framework for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Research-an International Electronic Journal 18(3).(信息素质的展望:概念的理解框架) Information literacy, 40 years since the term was coined, remains a conceptually contested aspect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This paper use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related to the concept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to identify thre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their historical origins, and connection to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practice. The three conceptualisations we identify from the literature are: 1) information literacy as the acquisition of "information age" skills, 2) information literacy as the cultivation of habits of mind, and 3) information literacy as engagement in information-rich social practices. The goal of this synthesis is the creation

of a stronger, more united field of study, as well as a clearer alignment between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the formal and informal contexts where people employ and develop information literacy.

信息素养,被创造至今已40年的一专业术语,仍然是图书馆学和情报学争议及研究一个概念。本文利用有关信息素养的概念从历史渊源、以及连接图书馆与资讯科学实践三个不同的角度进行综述。这三个概念模型,我们可从文献中得出:1)信息素养作为“信息化时代”应具备的技能,2)信息素养应作为思维习惯来培养3)作为参与在信息丰富的社会实践中的信息素养。这种合成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更强大、更团结的领域研究,以及信息素养在正式和非正式的背景下,便于人们对应用和发展信息素养有更清晰的定位。

[7]Bawden, D. (2001). "Information and digital literacies: A review of concepts."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57(2): 218-259. (被引123次)(信息素质和数据素质:概念综述)

(2014-4-17 http://arizona.opeepository.com/arizona/bitstream/10150/105803/1/bawden.pdf)

The concept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digital literacy' are described, and reviewed, by way of a literature survey and analysis. Related concepts, including computer literacy, library literacy, network literacy, Internet literacy and hyper-literacy are also discussed,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elucidated. After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he paper begins with the basic concept of 'literacy', which is then expanded to include newer forms of literacy, more suitable for complex information environments. Some of these, for example library, media and computer literacies, are based largely on specific skills, but have some extension beyond them. They lead to general concepts, such as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digital literacy, which are based on knowledge,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though reliant on the simpler skills-based literacies.

通过文献调研和分析的方法对“信息素养”和“数字素养”的概念进行了描述和述评。对相关概念,包括:计算机知识,图书馆素养,网络素养,因特网素养和超素养进行了讨论,及阐明它们之间的关系。一般性的介绍后,本文开头的“识字”的基本概念,然后扩展到包括新形式识字,更适合复杂的信息环境。其中的一些,例如图书馆,媒体和计算机素养,主要是基于特定的技能,但也超出了他们一些扩展。它们会导致一般概念,如信息素养和数字扫盲(网络扫盲),这是基于知识的观念和态度,虽然是依赖于简单的技能为基础的素养。

[8] Markey, K., et al. "Designing and testing a web-based board game for teach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skills and concepts." Library Hi Tech 2008,26(4): 663-681.(中国标准的引文格式)

Markey, K., et al. (2008). "Designing and testing a web-based board game for teach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skills and concepts." Library Hi Tech 26(4): 663-681. (基于Web棋盘游戏的信息素养教学的技能和概念的设计和测试) Purpose - This paper seeks to focus on the design and testing of a web-based online board game for teachi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skills and concepts. Design/methodology/approach - Project team members with expertise in game play, creative writing, programming, library research, graphic design and information seeking developed a web-based board game in which students used digital library resources to answer substantive questions on a scholarly topic. The project team hosted game play in a class of 75 undergraduate students. The instructor offered an extra-credit incentive to boost participation resulting in 49 students on 13 teams playing the game. Post-game focus group interviews revealed problematic features and redesign priorities. Findings - A total of six teams were successful meeting the criteria for the instructor's grade incentive achieving a 53.1 percent accuracy rate on their answers to substantive questions about the black death; 35.7 percent was the accuracy rate for the seven unsuccessful teams. Discussed in detail are needed improvements to problematic game features such as offline tasks, feedback, challenge functionality, and the game's black death theme. Originality/value - Information literacy games test what players already know. Because this project's successful teams answered substantive questions about the black death at accuracy rates 20 points higher than the estimated probability of guessing, students did the research during game play which demonstrates that games have merit for

teaching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skills and concepts.

本文旨在专注于基于Web的在线桌面游戏教本科学生信息素养技能和概念的设计和测试。设计/方法/方式寓于游戏中,专业项目团队成员的创意写作、编程、图书馆研究、图形设计和信息查询,开发了一个基于Web的棋盘游戏,让学生使用数字图书馆的资源来回答一个学术话题的实质问题。项目组主办的游戏中有一组75名本科生。教师提供了一个额外的信用激励,导致的13支球队比赛的49名学生参与信用激励。赛后的焦点小组访谈以发现有问题的功能和设计重点。调查结果:共有六支球队成功的满足教师的等级激励的标准,以53.1%的准确率回答有关黑死病实质性问题;35.7%是失败的七个队的准确率。详细讨论需要改进有问题的游戏功能,如:离线任务、反馈、挑战功能、以及游戏的黑死病主题。独创性/价值 - 信息素养游戏测试玩家已知晓。因为这个项目成功的团队在回答关于黑死病实质性问题的准确率,比猜测估计的概率高出20个百分点,学生做游戏研究,表明游戏教育学生的信息素养技能和概念的优势所在。

2. 与信息素质概念密切相关的博士学位论文(“信息素质概念”出现在章节中而非标题中)

[9]王莹.军队院校本科生信息素养标准研究[D].导师:苏博;谢百治.第四军医大学,2008.

摘要: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并广泛地运用于军事斗争领域,由此引发的武器装备、作战样式、指挥体系、人才培养等一系列新军事变革波及全球。信息素养成为这场新军事革命的核心,在信息化战争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研究如何培养掌握丰富的信息知识、能准确操纵数字化武器装备、具有信息决策与控制能力的信息化人才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军队院校本科生作为21世纪的高级新型军事人才,尤其要增强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能力。因此,研究制定适合军队院校本科生的信息素养标准,用标准化的办法保障军队院校信息化工程的规范化建设,提高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军事人才的信息素养,从而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借助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军校本科生信息素养标准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考察信息素养标准的历史缘起和演化过程,按照时代发展的顺序,将国内外对信息素养理论及标准研究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信息素养研究的萌芽”、“信息素养研究的发展”、“信息素养研究的热潮”三个阶段,对信息素养研究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与分析。通过对“信息素养”、“信息能力”、“媒体素养”、“计算机素养”等相关概念的辨析,廓清了信息素养的内涵。继承国内外己有研究成果,借鉴“信息素养目标—过程结构”理论,将中西方对信息素养内涵的认识统一起来,将信息素养应达到的目标和具体实现的途径有机地联结起来,明确《军队院校本科生信息素养标准》基本框架。使《标准》既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又纳入西方人的具体可操作性,丰富和发展了信息素养标准理论研究的思路。依据方向性、科学性、完备性、可行性原则,构建《军队院校本科生信息素养标准》(初稿)。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专家进行两轮问卷咨询,根据专家反馈的情况,对《标准》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形成《军队院校本科生信息素养标准》。标准体系包括5个维度,17个绩效指标和45个指标描述。5个维度分别是: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道德、信息安全。信息意识下设3个绩效指标:信息认知、信息情感、信息行为倾向;信息知识下设2个绩效指标:信息理论、信息实践;信息技能下设6个绩效指标:信息需求确定、信息检索、信息获取、信息利用及交流、信息重组及创造、信息评价:信息道德下设2个绩效指标:信息伦理及法律、知识产权;信息安全下设4个绩效指标:安全保密意识、安全保密知识、安全保密技术与方法、安全保密法规与管理。建立了科学的、合理的信息素养测量工具—“军队院校本科生信息素养调查问卷”,并对问卷进行了项目分析、因素分析与信度分析。考察军校本科生信息素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道德”、“信息安全”五个方面作了描述性统计分析;按照“性别”、“军种”、“专业”、“高中就读学校”进行了差异性统计分析,从不同角度全面的展现军校本科生信息素养现状。认为影响军校本科生信息素养的因素主要在于四个方面:①课程结构单一、内容体系不完备;②重视知识与技能教育,淡薄意识与道德教育;③教师自身信息素养水平不高,缺乏激励示范作用;④学校信息化环境没有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信息氛围。为标准的有效实施提供现实依据。将系统工程的思想引入信息素养标准的实施当中,优化了标准实施的流程。从加强军队院校的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构建学校的信息素养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更新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实施多元教学评价诸方面的分析视角和途径,提出了《标准》实施的建议与对策。确立统筹

规划和协调管理的观念,注重加强对部队院校全面建设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和统一组织,将加强信息资源建设、打造信息网络平台与培养信息人才有机结合,实现了从教育到管理,从硬件到软件的整体联动、全面提升。创造性地提出了“三层次一体化”信息素养教育培养模式,将军校本科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划分为通识信息技能、专业信息技能、创新信息技能三个层次,分阶段,有重点的实施信息素养教育。通过“信息理论与实践系列课程”、“任务驱动式教学”、“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整合”、“多渠道渗透”等途径,实现对军校本科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道德、信息安全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总之,本研究首次提出军事教育技术标准问题,填补了国内研究领域的空白,扩大了标准的内涵。初步构建《军队院校本科生信息素养标准》,对军队院校本科生信息素养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标准》实施的对策和建议。

[10]皮介郑.信息素质理论与教育研究[D].导师:徐引篪.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文献情报中心),2003.

摘要:在发达国家,以美国和澳大利亚等为主,由图书馆用户教育和计算机教育等融合发展而来的信息素质(IL)教育已经轰轰烈烈地开展了约近30年。其间,产生了大量IL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成果。IL概念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和教育主题,其意义被广为认识和接受。以图书情报和教育机构为主,政府部门、公司企业和许多专业组织等都积极广泛地投入到IL运动(IL Movement)中。对IL概念的内涵、本质、目标及其实现方法的努力探讨、全国性IL联盟的建立和有组织的交流、相关政策和标准的制定,以及大量IL计划、项目的开展和实施将信息素质教育不断推向深入,对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和培养高信息素质人才产生着深远影响。事实表明,为适应社会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IL正在成为跨学科和跨行业的国际性重要课题。 在我国,信息素质教育一直以图书馆用户教育和由此展开的高校文献检索教育,以及由教育界推行的信息技术教育(计算机教育)等形式存在。还没有真正的完整意义上的信息素质教育。对信息素质及教育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尽管出现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文献,但从总体看,这些研究还停留在较粗浅的层次。本文对国外主要国家的IL理论及教育实践活动进行系统深入的历史研究,借鉴参考其成果和经验,结合国人的认识,讨论IL概念的起源、演变发展及其本质内涵,从宏观上探讨信息素质教育的基础理论模式和一般实现途径,结合国情提出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对策和建议。文章的绪论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二、三章对IL概念及其内涵结构展开了彻底的考察,在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和认识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信息素质过程结构理论和目标结构理论,详细解析和描述了IL概念的丰富内涵及结构,为IL教育确立了理论框架。第四章探讨了信息素质教育的一般问题,剖析了其相关概念,讨论了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特征和应遵循的原则,并在信息素质过程—目标结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体化的信息素质教育理论模式,提出可以国外Big6技能信息问题解决方案作为实现信息素质教育的一般途径。第五章和六章分别对国外和国内的信息素质教育实践进行详细考察,讨论了国外可供我国借鉴的成果和经验,并在总结国内存在的主要问题后得出应在我国开展一体化信息素质教育的结论,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11] Dixon-Thomas, Courtlann.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the 21st century academic librarian:

A Delphi study[D].Tutor: Bruch, Elizabeth ect. Capella University.bSchool of Education,2012

篇二:文献调研方法

文献调研方法

1.如何查找文献

指导思想:先综述后论著,先摘要后全文。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不仅要看原文,还要看它的参考文献。应当重视阅读文献的数量,并养成了阅读英文文献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就由量变发展为质变。

具体方法步骤:

首先可以翻翻对STATCOM有较多介绍的中文成书(博士论文): 通常汇集了最近5到10年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读后可以对这个领域发展历史和近期状况有个全面的了解,一些专门的术语和英文单词也有了概念。

其次要做的是寻找权威杂志上相关研究领域权威人士撰写的综述类文章:首先查中文综述,然后根据专业词汇,人名,期刊名查外文的综述,看一看国外的研究情况和进展。这类文章信息量大,论述精辟,读后不但有助于掌握相关研究的重点和焦点内容,而且能帮助我们掌握研究领域的大方向和框架,哪些人、哪个大学或研究所、在哪个方向比较强等等。

然后是泛读摘要,挑选最相关的进行精读:选工作实践中的疑点,热点,由一个小枝节,检索较全的文献,一般近期的20 篇左右已经相当多了。查较关键的参考文献,注意杂志和作者的权威性、引用次数。学习别人是怎么发现解决问题的。知道目前对这个问题的共同看法,和分歧。然后,扩展开,根据兴趣和研究的目的,知道在研究的领域:谁的文章被引用的次数多,谁的文章最多最新最有启发性。去图书馆找他的文章看全文。逐步扩展自己的视野,构建个人的专业知识结构和看法。

再次是针对不同的需要对论文进行泛读和跳读:重检相关全文,注意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讨论中存在什么问题。再进一步紧缩范围,有一个框架图,根据框架图再进一步查外文原文以明细节。

最后,课题进展中要及时刷新自己的文献阅读量:等到文献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开始你的课题了。但千万别忘了,时刻关注你正在研究的相关内容研究进展,它可能会给你的课题新的补充。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以后,对于繁杂的文献,要有个人的判断。追踪某个专题、某个专家的研究进展,比较对于同一专题的论点的发展,掌握其新的方法或新结论,或注意作者观点的改变,探究其原因。培养个人的学术修养。对于高质量高水平的期刊,定期浏览,从面上了解学术进展和热点,根据个人的兴趣和工作进展,逐篇仔细阅读新作。

对于下载的文献,要以其内容建立以专题杂志按时间先后的专门分类。哪些需要仔细阅读并保存,哪些用处不大,待删除,哪些需要阅读却尚未阅读。以后想到时,还能及时找到。

创新出于积累,只有勤奋努力才能不断有优秀工作的积累,才可能在工作中逐渐产生真正创新的,别人无法剽窃的创新思想,才有可能在重大问题上取得突破。

2.如何阅读文献

单篇文章阅读顺序及侧重(特别适合用来看英文文献):

论文阅读顺序:1. 摘要 引文 引用的主要信息,研究背景。2. 图表 了解主要数据和解释。3. 讨论和结论 将图表和结论联系起来,根据图表判断结论是否恰当。4. 结果 详细阅读结果,看数据是如何得到的,又是如何分析的。5. 材料和方法 详细阅读材料和实验方法,看实验是如何进行的。6. 讨论和结果 进一步掌握论文,注意讨论中的关于从已知的知识和研究如何解释本文获得的结果。另外对于论文中大量的图表来说,当你能够重新画出这张图,并且能用自己的语言解说这张图,表明就读懂了。

一篇论文中最重要的部分依次是: 图表,讨论,文字结果,方法。现在科技杂志对图表的要求都很高,必须做到仅通过阅读图表及其说明文字即能把握文章的方法、结果,再结合读者自己的原有知识,就大概知道其大意了。这符合现代人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最必要的信息的要求。因此,在某个领域做了一段工作后,定期查新得到的文章只须看摘要、图表

即可, 个别涉及新方法或突破性结果,再看讨论,文字结果和方法。这也提示我们在写外文文章时,注重图表及其说明文字,做到形象化、信息最大化。

自己熟悉的领域:最省事的是只看摘要,因为依靠背景知识通过摘要即可大致勾勒出文章内容,但有时这是不够的,相对省事的方法是细看摘要,略读前言,再看结果中的图表,最后读一下自己感兴趣的讨论部分。但如果文章对自己很有意义,那就应该通读全文了。

如在寻找课题阶段,重点读讨论和结论以及展望,在课题设计阶段,主要是材料和方法。若只需了解一下该研究的思路,可选取摘要及引文与结论进行泛读。个人的经验是尽量去把握作者的研究思路,然后是学习他们的分析方法,最后是学习写作技巧和写作语言方式等。

文章的讨论部分真是很重要,如果时间稍微充裕点,建议研读和模仿牛人文章的讨论部分。不同的人对同样的数据可能有不同看法和分析方式,图表的趋势解析,论据的组合,都是非常看功力的部分,我们老板经常说:如果某篇SCI级别的文章让我们这些菜鸟来写,可能发国内核心都非常困难。

我觉的最重要的是理解讨论中的精髓,这是作者idea创新性以及与旧有的实验结果比较的关键部分,可以看出作者设计此实验的思路,在作出比较以后,对自己的课题会有很大启发。

除了文章内容,还要学习人家写作的方法和格式等等,比如同样一个观点,别人有可能表达的很地道,同样一个图表,别人做的很漂亮,尤其是老外的文章,给老外投稿,人家的修改意见要求文字通俗易懂,带有一定的科普性,即使不是本专业的人,也能大致看懂;然后还要求多用简单句,能用简单句说明的问题,就不要用复合句,在同一句子中,最好不要让同一个词汇或短语重复出现 ...... 最后想说的一点,就是注意中文和外文的互相印证,注意一些专业词汇的翻译,注意用词的恰当和简洁,久而久之,对于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也是大有裨益的。

看文章时做好笔记:

1) 建一个word文档,按不同的内容对所读文章进行分类摘录,如:进展,研究方法,

实验方法,研究结果等,并可加上自己的批注。

2) 文献要记好出处,避免回头查询时浪费时间。

3) 对于笔记要定期总结(总结过去已经做过什么----做到心中有数;现在进展到什么

程度----知彼;从中发现别人的优点和不足。预测将来的热点和发展方向----才能准确出击,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我们要着眼于将自己的成果往SCI上发,所以对一些经典的陈述,要有选择性的标记并记下来。

4) 勤思考,随时记下想到的思路,闪过的想法。无论是工作中的点滴发现,思想火花,

都应该写下来,时间久了自然就有新的看法。

5) 经常整理。一段时间的研究下来. 堆积的文章很快就会有一大堆. 有一天自己写论

文时, 想引用的 时候,突然发现已经记不起这个观点是谁提出的了. 而这时,你往往会沮丧的发现,你想要引用的文章, 在那一大堆文件中很难被找出来. 因此单独将你认为比较有价值的文章整理出来,是比较好的主意. 当然能够自己为阅读过的文章做个主页是个更好的办法。整理的内容包括: 论文的标题, 作者, 出处, 发表时间, 你自己的摘要。

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掌握了一点查全文的技巧,往往会以搞到全文为乐,以至于没有时间看文章的内容,更不屑于看摘要。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过分追求全文是浪费,不可走极端。当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对的。

注意文章的参考价值:刊物的影响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数能反映文章的参考价值。但要注意引用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评价这篇文章的:支持还是反对,补充还是纠错。引文是非常重要的东西, 经常留意引文. 可以发现这个领域谁做得比较好, 权威是哪些。 哪些

工作是里程性的. 这样可以使得你在以后选择阅读方向的时候少走弯路。

发挥自己判断力,以批判的眼光评价文献:不单单是了解别人做了什么,还要考虑别人没做什么,或者他的实验能不能和他的结论吻合,数据可不可靠等等。用图表的方式将作者的整个逻辑画出来,逐一推敲。带着挑剔的眼神去读文献,不要盲目崇拜,有些东东自己做做,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自己要动手,更要动脑。看文献中懂得抓重点,找思路。主要是学习别人的IDEA。也就是看了文献问几个问题,文章的技术突破口在哪里。比如一大堆专利讲了很多种分离方法,关键不是看它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而是想这个分离方法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人家会想到这个方法,是不是还有其他方面的物性可以利用为分离的依据。

3.文献调研技巧

多与人交流,是提升自己的极好方式:

和导师谈谈你的想法,交流一下各自所了解的所在领域某一方向的研究进展;与相关方向的牛人谈谈,对自己的启发要比看文献大的多。不仅与本领域的牛人交谈,还抓住机会与其他领域的牛人交谈,牛人的一句话,有时你读半年书都读不来的。特别是其他领域的牛人,他没准就给你一个金点子,特别是在中国,牛人一般对外行人不怎么保守。集体讨论非常必要,找几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文献人人都有一份,每人分工读不同的文献,然后大家坐到一起。顺序开讲,互相讨论。这样,文献量是不是就成N次方增加了!!!

比较阅读:

观点相反的论文可以参照来读,品味一下双方的观点。还有就是与原著同时发表的其他专家的述评、原著发表后的读者质疑,都应当和原著一起读。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差距了。

读论文的时候最有意思的事情是发现"一稿两投"。我的意思是不少作者把同一科研数据写成相似主题的不同论文,或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变化。这时,如果你的课题与此类似,你的好运也就来了。因为能通过深入比较这几篇文章的异同,发现作者(或科研小组)对同一组数据的不同看法、思路的演变,或者发现作者本想隐藏的"真正"方法。我就是在分析了同一科研小组的类似实验后,迅速发现自己实验失败的关键原因,短时间内成功完成动物模型制作的,为进一步实验打下了基础。

做技术的要善于比较和发现,一些技术含量高文献,不可能把要点都报道出来,中文如此,英文也是如此。比如一篇专利中有很多的Sample,而每个的条件或配方都不同,这时要多比较几个同类文献,看其共同点在那里。

全面参考国外文献。一定要清楚,国外文献也有一些不可信的文章;另外一种现象就是关于重点的关键的东西他会略去不写,有时一些细节的东西他也不会写的。问题是各人省略的关键和细节不尽相同,你便从对比中发现他们研究的脉络和问题的关键所在。

篇三:文献信息调研案例

文献信息调研案例

课题:微生物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方面的研究

课题要求:利用相关数据库及网上资源,查找相关文献和信息,在获得主要相关文献信息的基础上,写出反映当前国内外发展情况的综述报告。

1.课题背景知识、概念分析与文献信息调研的基本思路

通过全文期刊网、网络搜索引擎等工具,获得以下背景知识:微生物处理污水是在污水里投放大量有效微生物菌种,促使水体本身快速形成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其中不仅有分解者生物、生产者生物、还有消费者生物,三者分工协作,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更有效的处理与利用,并由此可形成许多条食物链,构成纵横交错的食物网生态系统。如果在各营养级之间保持适宜的数量比和能量比,就可建立良好稳定的生态平衡系统。当一定量的污水进入这种生态体系中,其中的有机污染物不仅被细菌和真菌降解净化,而其降解的最终产物,一些无机化合物作为碳源、氮源和磷源,以太阳能为初始能源,参与食物网中的新陈代谢过程,并从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逐级迁移转化,最后转变成水生作物、鱼、虾、蚌、鹅、鸭等高级的生命体产物,而且通过人们的不断的取走和加入的措施来保持水体的综合生态平衡,增加水景的美观自然,达到防治水体的富营养化的目的。

由有关专业知识可知,本课题涉及的概念主要有“微生物”、“处理”、“污水”及其它们得组合。

根据课题调研要求,计划在理解课题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选择使用有关的网络数据库和INTERNET,进而获取主要文献信息的原文,阅读消化,写成综述报告。

2.检索工具以及检索途径的选择

根据课题分析,选择的网络数据库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EBSCO,选择的网上信息源有baidu

本课题以综合课题当前发展状况为目的,希望获得结果的特点是“全”,即不能遗漏主要相关文献信息。因此,检索途径拟以关键词途径为主,辅以分类方法。为了保证做到尽可能的查全,在获得初步检索结果后,以获得主要相关作者姓名、分类号等线索,从作者途径、分 类途径在反复搜寻一次。

3.检索策略和部分检索结果

(1)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使用的检索策略为:

“微生物(主题或关键词) * 处理(主题) * 污水(主题)”

从得到的结果中选取以下四篇密切相关的文献:

1)分类号: X703.1 记录号:1005— 8141( 2010) 07- 0585- 04 朱启忠, 张玉波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与污水处理【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0 26( 7)

2)分类号 Q939. 9 记录号:0517- 6611( 2006) 07- 1422- 03 刘灵芝, 陈志刚微生物在污染治理中的应用【J】广东化工 2006, 34( 7) : 1422- 1424

3)分类号: X143 记录号:1673—7105 ( 2010) 01-0048-08 陈建耀微生物应用于污水污泥处理的研究【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0年 01期

4)分类号:X 703 记录号:0517- 6611( 2010) 25- 13981- 03 李静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处理废水【J】 安徽农业科学2010, 38( 25) : 13981- 13983

(2)EBSCO。 使用的检索策略为:

(microbe OR sperm) AND (handle OR deal with OR manage) AND (sewaqe OR slops)

从结果中得到三篇密切相关文献:

Chiing-Chang ChenBiodegradation of crystal violet by Pseudomonas putida【J】.Original Research Paper. 2007,29(3):391~396

Seung-Jin Lee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polyphosphate kinase (ppk) gene from Serratia marcescens

【J】.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3,25(3):191~197

Vishal ShahAn integrated process of textile dye removal and hydrogen evolution using cyanobacterium, Phormidium valderianum【J】.Biography . 2001,17(5) :499~504

4. 微生物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方面的研究综述

关键词:污水处理 微型生物 净化效能

(1)引言。环境污染已成为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应用生物降解能力使有害废物无害化或低毒害化, 是当今环境治理的主要研究方向。

未经处理的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江、湖、河、海, 是造成我国水污

染的主要原因。本文重点介绍污水处理厂曝气池生物处理的机理, 以及微型生物、特别是原 生动物能指示和预报污水处理厂的净化效能。微生物作为生物界的主要降解类群, 在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重金属污染、化合物污染、石油及大气污染等治理过程中,均取得显著效果。

固定化微生物细胞技术是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手段将游离微生物细胞定位于限定的空间区域,并使其保持活性反复利用的方法,在化工、发酵生产、能源、医药等行业应用广泛。由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迫切要求研究各种高效的生物处理系统。固定化微生物细胞技术与传统的悬浮生物处理法相比,具有许多优点:效率高、反应易控制、微生物的高效高密度、固液分离效果好、对环境的耐受力强(如pH、温度、有机溶剂、有毒物质)。因此在废水处理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水环境问题是全球的热点问题之一, 污水污泥处理则是改善水环境的核心任务.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重视程度的提高, 使用微生物修复的方法治理污水污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12] . 微生物修复方法治理污水污泥中, 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研究至关重要, 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方法学的限制. Wagner[ 34] 等将分子技术引进该研究领域, 几乎可以在任何环境直接调查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系统发育, 对微生物个体类型或完整微生物群落进行定位. 近年来, 将分子生物学技术与水环境结合起来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更是发展迅猛. 本研究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 综述了微生物应用于污水污泥处理的国内外研究。

(2)微生物在污水处理中的作用意义重大

2.1微生物在污水处理中的指示作用

在整个污水处理过程中,微型生物特别是原生动物状态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活性污泥 中的生物相在通常情况下是比较稳定的,但当外界条件或工况突然发生改变时,原生动物的种属和数量以及菌胶团的结构也将随之发生变化。通过微型动物的生物指示特性,可以对处理

工艺起到定性的指导作用。

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装置处于正常运行中,除定期对出水进行监测之外,还应以微型生物的 镜检情况,判断活性污泥净化污水的效能。通过观测池内活性污泥的生物相,发现:活性污泥系统中,以固着型的纤毛虫为主且具有较好的活性时,活性污泥易成絮体,沉降性能好,出水较清澈,悬浮物质少,水质良好; 同时,通过观测有柄的纤毛虫数量,以及有柄纤毛虫占整个原生动物的百分比,都可预测出水的BOD5 ,方法十分简单,只要能认出纤毛虫是否有柄,无需做进一步的分辨;若有柄纤毛虫的数量突然下降,则出水BOD5 会出现波动,这时应立即追查事故原因以求尽快解决问题。

活性污泥中存在着多种微型生物,它们共同构成了相当复杂的生物相,其中数量占主导地位

并起到降解污染物质主要作用的是细菌。从生物学角度了解污水处理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最直接方法是对活性污泥中的细菌进行研究,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及在运行中发生的种类、数量等变化。目前,对细菌观察和分类鉴定的周期较长,作出诊断还没有较为简易的可行方法,不能及时地起到指导装置运行的作用。但是,活性污泥中的原生动物与细菌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制约的关系: ①原生动物对细菌的捕食,可促进细菌生长和提高细菌活性; ②细菌的絮凝作用提供了原生动物的生长环境,而在絮状物上生长的原生动物又能加速絮凝过程; ③原生动物分泌的粘液对悬浮颗粒和细菌均有吸附能力; ④除细菌外,原生动物也能直接摄入微小的悬浮粒性有机物(DOM, dissolvedorganicmatter) ,以及通过渗透性营养直接吸收溶解性有机物( POM,particularorganicmatter) ; ⑤原生动物体积较细菌大可便于观察,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时比细菌更加敏感,更及时地反映出运行状态。因此,原生动物的种类、数量、生长状况和菌胶团等指标可以间接定性地评价污水处理装置运转状态的好坏,起到生物指示的作用。

2.2微生物在污水处理中的原理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 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入量都相应地加大。为了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加速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已是势在必行。处理废水时, 通常用初级、二级、三级来表示废水处理的程度。初级处理用于去除悬浮固体和漂浮物质, 有时伴之以中和、均衡作用, 一般称之为物理、化学处理。因处理未达到标准, 就要进入二级生物处理, 乃至三级高级处理。生物处理可分为好氧处理、厌氧处理和氧化塘处理三类。现以好氧处理中的活性污泥法为例, 阐明污水生物处理的原理。其他方法的原理基本类似。活性污泥法中的关键装置是曝气池。从初级处理中来的污水进入曝气池后,与活性污泥混和, 通过曝气充氧促进了活性污泥上的细菌不断地对污染物质进行降解作用。

什么叫活性污泥 凡有机物质丰富的废水中都能生长微生物。若连续地进行曝气, 微生 物更能大量增殖。这些好氧微生物和水中的固体物质凝在一起形成了颗粒。颗粒不断地增大, 成絮状。若是停止曝气, 静止后这些絮状颗粒就会沉淀, 形若污泥。故将曝气池中这些充满了微生物的絮状颗粒称为活性污泥。2. 2 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 在1 个初始的曝气池中, 活性污泥的增长一般可分为4 个阶段( 图2)调整期 由于对废水的不适应, 细菌中的一些种类死亡。剩下的细菌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这一时期细菌分裂较慢, 数量较少, 相应的净化能力也较低。2) 生长旺盛期 这个时期细菌分裂速度猛增, 细菌的数量以几何级数方式增加, 因而活性污泥净化能力最强, 表示有机物含量的一个指标—— 5 日生化需氧量

(BOD5 ) 下降极快。3) 平衡期 这时若没有新的有机物补充, 细菌所需的基质已逐渐用完, 不利于细菌的生长。而细菌在增殖中分泌的代谢产物大量积累, 也对细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虽然细菌仍有分裂, 但速度放慢, 并开始了细菌的死亡, 但细菌的总数仍能保持平衡状态。

4) 衰老期 上述状态若再继续下去, 环境中的基质已耗尽, 而代谢产物已积累甚多, 造成细菌大量死亡。只有保持曝气池中的活性污泥永远处在第2 或第3 阶段, 才能保持高度的净化效率, 这是污水处理厂面临的首要问题。当然, 最好是能直接检查细菌生长的情况, 以判

断活性污泥的好坏。但是细菌的检查是很麻烦的, 而且还不能及时, 原生动物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2.3微生物在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应用微生物的高效降解、转化能力治理环境污染, 在污水治理、固体废弃物处理、重金属降解、化合物分解、石油修复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8]。其治理过程分为: 1 高效生物降解能力和极端环境微生物的筛选、鉴定; o 污染物生物降解基因的分离、鉴定和特殊工程菌的构建; ? 生物恢复

的实际应用和工程化。2. 1 污水治理 环境中的污染物, 在自然界中经过迁移、转化, 绝大多数将归入水体, 引起水体不断受到污染的胁迫。尤其是高浓度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大量倾入, 使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日趋严重。通常情况下, 只要这种污染不超过阀值, 污染的水体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综合作用下, 是可以得到净化的, 这种净化主要源于水体中的微生物能直接或间接地把污染物作为营养源, 在满足微生物生长需要的同时, 又使污染物得以降解, 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9]。目前, 世界各国在应用微生物治理污水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具备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应用于污水治理的生物技术包括生物发酵技术[ 10]、生物强化技术[ 11]、生物反应器技术以及活性污泥等治理技术[ 12- 14]。生物技术治理污水的竞争优势是成本低, 可以对不同浓度的污染物进行治理, 并且可以产生可利用的沼气。其缺点是产生污泥, 缺乏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微生物治理污水过程中, 分离净化污水的高效菌株已成为主要研究内容。如现已分离到的可治理高浓度生活废水、净化池塘、解决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的光合细菌[ 15, 16] ; 对矿井排水经济有效的Pesulforibrio

desnlfuricans 菌株等。对于从自然环境中分离筛选的菌种, 具降解污染物的能力往往有限, 原因在于许多污染物的降解是多种微生物共代谢的结果。微生物在可用作碳源和能源的基质上生长时, 常常会伴随着一种非生长基质的不完全转化, 即共代谢作用。其产生原因是由于非生长物质与生长物质具有类似的化学结构, 而微生物降解生长基质的初始酶专一性不高, 在将生长基质降解的同时, 将非生长基质进行了转化。而攻击降解产物的第2 种酶, 则具有较高专一性, 不会把非生长基质的产物当作生长基质的产物继续转化。因此, 在纯培养情况下, 局部转化的产物会聚集起来。而在混合培养条件下, 这种转化可以为其他微生物所进行的共代谢或其他生物降解铺平道路, 共代谢产物可以继续降解。在污水的治理中, 由一种微生物常常表现为某种代谢途径的缺陷, 为提高污水降解效率, 常需将多种微生物混合培养, 而混合培养中微生物的种类与比例又成为高效降解的制约因素。因此, 必须针对微生物进行遗传学改造, 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 定向选育出降解能力高的工程菌株, 大幅度提高微生物的降解能力,以满足不同污染物处理要求[ 17, 18]。

污水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 是否能改善天然水体的水质状况, 是一个众所关注的问题。中

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许木启研究员( 1998) 用国家标准《水质-微型生物群落监测-PFU 法》 (GB/ T 12990-91) 评价了北京高碑店污水处理厂的效能。北京市护城河污水经通惠河流入温榆河, 该厂就建在通惠河畔。1984 年污水处理厂未运行前, 在通惠河的双桥站挂了一天的PFU( Polyurethane Foam Unit 的缩写, 即泡沫塑料块) 内只观察到1 种原生动物。在污水处理厂运行了3 年后, 1996 年在同一地点、用同样的方法却观察到19 种原生动物。这证明了通惠河的微型生物群落得到了恢复, 也证明了建立污水处理厂对保护水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国内外有关微生物在污水与污泥处理中的利用研究取得了较大发展, 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根据当前的发展趋势, 笔者认为今后宜开展并重视如下研究工作:

1) 应用分子生物学的聚合酶链式反应( po lymerase chain reaction, 简称PCR ) 技术、FISH 技术等对污水污泥处理中微生物检测和生态学研究, 可以进行菌群动态跟踪和分析,

确定系统中功能微生物的数量、群体结构和活性, 从而实现微生物处理污水污泥的目的. 然而, 适当的细菌培养策略仍急需发展.

2) 不同的气候带, 由于温度、湿度、水中溶解氧等差异造成微生物分解差异大. 一是温度、降水变化影响微生物的生长速率, 二是气候变化影响微生物酶活性从而改变污水污泥中有机物的降解速率. 当前国内外对这方面的研究报道尚少, 因此, 为了更为广泛有效地应用微生物处理污水污泥, 有必要进一步对微生物在不同时空尺度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

3) 深入研究微生物的界面形态,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 ) 等日臻完善的仪器设施探索其在纳米尺度及更高层次上的微观作用机理; 结合蛋白质组学、原子力显微镜、拉曼光谱等新兴技术手段与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与知识, 进一步揭示微生物在污染物胁迫下应答的结构变化

4) 稳定同位素比值信号是污水污泥处理过程中较好的示踪剂, 对微生物分泌酶的研究, 以及养分去除等方面的研究可以借助于稳定同位素13C、15N、18O 等, 选择典型水域进行原位研究, 更为准确地探明微生物在水循环中的变化规律.

3.结束语

微生物在污染治理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为提高微生物降解能力, 扩大其应用范围, 分离、重建高效、广谱降解微生物具有重要意义。同时, 在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适应及其降解遗传学机制, 微生物净化的高效性及安全性, 研究成果从实验室研究向工程应用的转移, 以及高效、准确评估技术的应用等方面, 尚需加大投入和作进一步研究。我国的环境微生物技术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应根据我国的国情, 充分利用我国的资源优势, 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 重点加强环境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以期取得更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 1] 陈坚. 环境生物技术[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9.

[ 2] 田云, 卢向阳. 环境生物技术[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3, 26(2): 51- 53.

[ 3] 刘德绍, 郑强. 关于环境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的研究与应用[J ]. 重

庆环境科学, 2001, 23(1) :56- 59.

[ 4] MADSEN E L. Metermining in soitn biodegradation. facts and challenges

[J] .Evrion Sci Technol, 1991, 25( 10) :1 663- 1 672.

[ 5] ALEXANDER M. Biodegradation and bioremediation [C]. California:Aca2 demic Press, 1999.

[6] RONALDM ATLAS. Bioremediation of petioleum biodegradation[ J] . Bio Sci, 1995, 45( 5) :332- 338.

[7] 余莉萍, 尹华, 彭辉. 环境生物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J] . 城市环境与

城市生态, 2002, 15(2): 52- 54.

[8] 宋稳成, 杨仁斌, 郭正元, 等. 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保护: 现状和展望

[J]. 云南环境科学, 2002, 21( 4) :19- 22.

[9] 沈韫芬. 微型生物在污水处理中的原理、作用和应用[J ]. 生物学通报,

1999, 34( 7) :1- 4.

[10] 程树培. 环境生物技术[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11] 陈力武. 处理城市污水的细胞固定化技术简介[J ]. 城市环境, 1999, 13

( 1) :21- 22.

[12] 全向春, 刘佐才, 范广裕, 等. 生物强化技术及其在废水治理中的应用

[ J]. 环境科学研究, 1999, 12( 3): 22- 26.

[13] BRINDLE D,STEPHENSONT. The application of membrance biological


文献调研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3277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