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鹬蚌相争ppt

时间:2016-12-09 07:41:11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鹬蚌相争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及新词。

2、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3、表演《鹬蚌相争》。

4、知道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重点目标:知道寓言所讲的故事。

难点目标: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几个谜语。不过,这是几个画谜。猜一猜,这是什么寓言故事?

(课件出示图画:狐假虎威、自相矛盾、掩耳盗铃。生猜。)

呀,都猜对了!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鹬蚌相争》。(板书课题,“鹬”“蚌”两个字写在田字格里。)

看课件,了解鹬和蚌

二、新课:

(一)初读课文

1、自由读这则寓言,读准字音。

2、同桌读,互相听一听,他读的正确吗?

3、读生字:(指名开火车读)

“鹬”是一个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记,不好写,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呀?(指名说)从这个字的字形我们就能知道,“鹬”是一种……,所以它是鸟字旁。认识了,也记住了。先观察一下老师在田字格里写这个字,跟着老师书空。请你在纸上端端正正地写三个吗?相信你能比老师写得好!

4、读词语:指名领读。

5、比一比,组成词语。(指名)

师:看来同学们对生字和词语已经掌握了。过度:鹬和蚌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结果又怎样呢?

(二)、读故事,明道理

1、自己读课文,想一想,鹬和蚌的话应该怎样读呀?

2、同桌试着读一读。

3、指一组读。 追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再指一组读,评读。

4、同桌再练着读读,可以加上表情、动作。再指读。评价:从你的表情、动作老师看出来了…… 男女生读。注意“生气”“毫不示弱”等词语的读法。

5、“毫不示弱”是什么意思?(看课件,选择)

你能用“毫不示弱”说一句话吗?把它写下来。

6、默读《鹬蚌相争》,想一想为什么鹬和蚌一起被渔夫捉去了。

体会寓意:你从这则寓言中明白了什么道理?(《鹬蚌相争》告诫人们: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 )

7、把这则寓言再完整地读一读,注意读出语气。

(三)、表演

1、问:谁还想读?谁这只鹬?你就是这只鹬,你就是这个蚌。老师给你们旁白。

2、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自己演一演?四人一组自编自演。看那组分工快,合作的好!

4、指1组演。(要有所拓展,让渔夫说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想对他们谁说些什么?(指导:光批评他们也不行呀,还应该告诉他们错在哪。)师对鹬和蚌:听了他们的提醒,你想说些什么呀?

4、出示课件:假如,鹬和蚌从渔夫那里逃了出来,有一天,鹬和蚌又相见了,他们之间会怎样说?渔夫又来了,他们又会怎么做?

5、看来他们也明白了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再读这个小故事,体会其中的道理。

(四)、延伸

1、这个寓言故事出自古书《战国策》。

2、“鹬蚌相争”也由此变成了一个成语。像这样出自寓言的成语还很多,

三、总结: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兴趣的话,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你懂得会更多。

四、作业:续写鹬蚌相争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说话做事要权衡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根据寓言解释“矛盾”。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合理想象。

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懂得懂得说话做事要权衡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习了《矛与盾》,从这则寓言你明白一个什么道理?生回答。

师:知道说话要实事求是。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齐读课题。

师:念得真准,尤其是“鹬蚌”你也念准了,课题中“鹬”字最难写了,谁来讲一讲,你打算怎么样记住它的?

生:我也有个好办法:“商”字摘掉帽,上面换个“矛”,右边站只“鸟”。就念“鹬”。

生:把橘子的木换成鸟就是鹬

师:你的方法非常简单,你俩都很会记生字。

从课题《鹬蚌相争》看,故事是围绕哪个字展开情节的?生:“争”

师:故事到底是什么事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一探究竟。

过渡; 俗话说:“没有目标就没有前进的方向;没有起跑线就无从规划自己的行程”,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也要有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请看大屏幕。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做事要权衡学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根据寓言解释“矛盾”。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合理想象。

过渡:目标明确了,但要学好文言文首先要读通它,下面就让我们来读课文,看自主读识

三、自主读识

篇二:《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一、 故事激疑,引出“相争”

1. 同学们,通过课前的了解,老师发现大家喜欢听故事。那好,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个历史小故事。

2. (课件播放《苏代止赵伐燕》故事视频)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分裂成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各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百姓的生活非常痛苦。有一回,赵国想出兵攻打燕国,燕国的大臣苏代听说后,主动向燕王表示,愿意去见赵王,设法阻止这场战争。苏代来到赵国,见到赵惠王后,便给他讲了一个故事,赵惠王听完故事后,立刻打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

3. 故事先讲到这儿。哦,我看出了你们眼中的好奇。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是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设计意图】借用历史典故引入新课,意在抓住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也让学生明了这则寓言的背景渊源,为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 初读课文,感知“相争”

1. 苏代讲的故事,就是这个流传了数千年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谁来读读课题?(随机正音:“蚌”和“争”都是后鼻音)

2. 都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会读书的同学会把它读成一个字?谁能?(板书:争)猜猜看,围绕这个“争”字,故事会告诉我们哪些内容呢?(为什么争?怎么争?结果?在“鹬蚌”之间依次板书:???)

3. 这个故事就藏在我们课本的139页,放声读一读吧,努力把课文读顺,字音读准。

4. 课件出示:啄肉 夹住 毫不示弱 筋疲力尽 不禁 威胁 得意洋洋 喜笑颜开

(1) 指名读词语,随机正音。

(2) (课件出示:田字格“弱”)“弱”是这一课的一个生字,“弱”的模样很特别。(左右一样)但这个双胞胎的身材一样吗?注意看老师写“弱”字:左收,小肚子不能挺出去;右放,个子高一点,小肚子鼓一点出去,这样字就漂亮了。

(3) 学生在“习字册”中描红、临写。

【设计意图】运用形象比较法感知字形,努力避免词语教学的枯燥乏味,力求达到寓教于乐,事半功倍。

5. 现在,我们再读课文,一定又有进步了。(课件出示“读书小贴士”,读一读:小组成员按自然段轮着读,互相提提建议;想一想:哪些小问号已经解开了,互相合作讨论。)学生按四人小组合作探究。

6. 大家读得很认真,你一定解开了一些小问号吧?(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擦去???)如果把它们串起来,就是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谁来试着用简洁的话,讲讲故事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中年级开始要着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这一环节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练读课文、释疑解惑、概括故事,努力做到环环相扣。

三、 读演结合,体验“相争”

▲合作研读一:我当解说员(第1自然段:为什么争)

1. 故事发生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暖暖的阳光洒满了软软的河滩,一只河蚌慢悠悠地爬到河滩上,张开贝壳,懒洋洋地晒太阳。可谁知,它的出现竟引来了一场争斗。

2. 你们看,(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指名读)它俩争得真激烈,我们来观战,好不好?(课件出示:鹬蚌相争的视频)看到这样情景,你想说什么?

3. 无声的画面,却让我们感受到争斗的激烈,如果再配以生动的解说,那一定会更精彩!那我们就以课文第1自然段作为解说词吧。小组里先练一练,推荐读得最好的同学来当解说员。

4. 各组推荐的“解说员”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看动画观战,感受鹬蚌相争场景之激烈,并以解说的方式,诠释对文本的理解。发挥“团队效应”,采用一人参选,人人参与指导,在合作中共同提升文字感悟、朗读表达的能力。

▲合作研读二:我演鹬和蚌(第2自然段:怎样相争)

1. 大家想不想过把瘾,感受一下什么叫激战?那好,鹬蚌争执的话语也很精彩。(课件出示第2、3自然段)看,“读书小贴士”又来帮助我们了。(课件出示“读书小贴士”:分角色读一读鹬和蚌的话,想想提示语中红色词语的意思,并用表情朗读体现出来。)

2. 同座分角色合作朗读表演,并作展示。

3. 读鹬的话用什么语气?(板书:威胁)你有没有被别人威胁过?大家想想,故事里这只鹬鸟抓住了河蚌的什么弱点来威胁它?

4. 我们全班同学分成两组――“鹬鸟组”和“河蚌组”,来体验它们之间的互不相让。现在先请全体“鹬鸟组”威胁“河蚌组”。先派个代表来试试?大家一起来?

5. “河蚌组”,多可怕的鹬鸟啊,你们会被它吓住吗?为什么不怕?因为河蚌也知道鹬鸟的弱点。双方都表示自己很强,一点也不软弱,这就

是――“毫不示弱”。(板书:毫不示弱)“河蚌组”,我们也来毫不示弱地回击一回。

6. 咱们接着看,鹬蚌的对话很有意思。(引读)鹬说:“今天 。”蚌回应说:“ 。”鹬又说:“没有了水 。”蚌说:“ 。”发现了什么?

7. 就这样,他们相持着,谁也不让谁。既然是相持着,他们只争了一次吗?那我们就争三次好不好?第一次,我们“鹬鸟组”和“河蚌组”各派个代表站着争,注意加上你们的动作和表情;第二次,我们大家一起斗,一起坐着斗;第三次,就要注意了,我们分析一下,它们争斗的声音是越来越高还是越来越低?从文章的哪个地方可以看出来?那我们第三次就筋疲力尽地趴着斗一斗。

8. 师生合作体验鹬蚌的“三争”。

第一次: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便威胁蚌说: 河蚌毫不示弱,说: (生读)

第二次:就这样,时间过去了三个小时,他们还在烈日炎炎下相持着??(两组分角色读)

第三次:8个小时过去,他们都很累了,还在争斗着??(两组分角色体会“筋疲力尽”)

▲合作研读三:我评鹬和蚌(第3自然段:相争的结果)

1. 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如果就这样相持下去,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这就叫――“两败俱伤”“同归于尽”。

2. 虽然结局不是如此,却戏剧性地让一位渔夫捡了个便宜。(引读)就这样,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正当双方精疲力尽的时候――这位幸运的渔夫会说什么?这真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啊!(板书:得利)故事读到这儿,你觉得鹬和蚌傻不傻呀?傻在哪儿?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创设了一个个活动场境,借助于角色担当,读演结合,体会鹬的“威胁”和蚌的“毫不示弱”, 并将鹬蚌之“争”设计成站、坐、趴三个层次的朗读,让学生进入“争”的情感体验之中,真切地体验情感。这样逐层深入,学生很好地理解内化了语言,对故事蕴含道理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 回归典故,领悟“相争”

1. 当年,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

2. 最后,老师给大家留了一道作业,续编故事:鹬和蚌被关进渔篓后,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设计意图】把故事和寓言背景链接起来,“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这一问题给学生一个把手,突破了理解寓意这个难点,帮助学生通过“赵王之口”理解了寓言的本意而又避免了空讲大道理的弊病。 (作者单位:南通市如东县洋口镇光荣小学)

篇三:1《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鹬蚌相争》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整体感知内容,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3.诵读古文,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积累语言。

2.整体感知内容。

教学难点:

1.读准字音:曝、喙、雨、箝、即。会写本课出现的生字。

2.正确理解“方、曝、箝、喙、雨、禽”的意思,为正确理解古文意思奠定基础。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一段时期,各个诸侯纷争形成了许多国家,知道是哪七个国家吗?(生答。)齐、楚、燕、韩、赵、魏、秦实力较为强大,称之为战国七雄。在战国七雄中,秦国最强了。它总想一统天下,可一举吞并六国又不太可能,所以秦国只能等待机会。有一次,赵国和燕国闹了一点小矛盾,赵王为了出这口气,想出兵攻打燕国。燕王听说了,就委托当时著名的游说家苏代,去劝阻赵王出兵。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就使赵王打消了出兵的念头。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居然能制止一场战争呢?

2、这个故事和两种小动物有关。请出今天要出场的主人公“鹬”和“蚌”,师书写二字,一边写,老师一边教学“鹬、蚌”两个字。

3、出示幻灯片,认识“鹬”“蚌”两种动物的特点。

鹬是一种在水边觅食的水鸟。课件2出示“鹬”的图画。它的特点是什么?(嘴巴尖而长,腿细而长。)

课件3再出示“蚌”的图画。蚌我们可不陌生,它跟蛤蜊一样都是带壳的水生贝类,就是个头大。有的蚌像碗一样大。它用两扇贝壳合起来夹东西可紧了。

3、老师板书课题“鹬蚌相争”

师:这是一则寓言故事,齐读课题。

质疑:通过课题,有什么问题想弄明白的?(为什么争斗?如何争斗?结果如何?)(师相机板书)大家的问题都直奔中心,知道故事围绕一个“争”字展开。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那就让我们走进这则寓言故事。请大家打开书,(课件4大屏幕上出示古文《鹬蚌相争》)齐读课题。

二、初读寓言

1、首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篇课文,弄清楚每个字的字音,并读准确,然后我请同学起来读。(指名读,纠正生读错的字音)

2、听老师范读,注意听清重点字的发音和句子的停顿。边听边用铅笔给这篇古文画出节奏。

3、课件出示断句,生对照改正。再请同学们自由练读这则寓言故事。

指名生朗读,多抽,(一条一条逐步增加难度)然后齐读。

三、激励自学,探究文意。

1、师:同学们读得真不错,有几分古人的味道。下面请大家自己对照着译文读一读,要读懂这个寓言故事的内容,同时还要看看自己是否理解了文中这几个重点字,如果有不太理解的地方,可以同桌小声讨论。(课件出示重点字)

2、学生反馈重点字的理解,师幻灯片出示。

了解通假字,并理解。

3、先自己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语言完整地说一说,再说给大家听。

4、看来这个故事大家都读懂了,相信这一次大家会读得更好。齐读全文。

5、师:课文都会读了,下面就随我一起来解决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文中的哪句话告诉了我们鹬蚌相争的原因,请用——勾画出来。(指名反馈)

出示第一句: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师:鹬蚌之所以相争就是因为:啄其肉,箝其喙。(板书)

6、师指导读第一句。

(1)师:和暖的阳光、柔柔的微风,河蚌张开蚌壳,在舒适惬意中慢慢进入了梦乡,因为河蚌张开了蚌壳,又睡着了,所以才没发现身边的危险,使得鹬鸟有机可乘,一嘴朝河蚌的肉啄去。这时候的蚌是怎样的,鹬又是怎么样的?你能读一读吗?(指导学生用恰当的语气,读出河蚌的舒适惬意、心旷神怡,读出鹬鸟看到鲜嫩的蚌肉时迫不及待的心情。)

(2)过渡:陶醉在美梦中的河蚌遭到了突然袭击,疼痛使它本能地合拢蚌壳,钳住了鹬鸟的长嘴。此时,河蚌是怎样想的?

鹬啄其肉就是想要蚌的性命,而蚌要极力保全自己的性命,可见这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战争。(齐读第一句)

7、师:我们弄明白了鹬蚌相争的原因,那它们又是怎样相争的呢?用波浪线勾出,并做上批注。

(1)指名读,课件出示第二、三句: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2)指导朗读二三句。

1、师:老师听明白了,如果鹬的嘴拔不出来,鹬就会被活活饿死;如果不下雨,蚌也会被活活干死的。(老师边说边板书:不出即死、不雨即死)我想请两个孩子来对读。一个当蚌,一个当鹬。(指名对读) 2、师:听了你们的读,老师仿佛觉得鹬和蚌好像在聊天呢!可是今天鹬和蚌却在相争。现在请孩子们和你的同桌一起练一练,看谁最能读出相争的味,在练之前老师有个要求,先请孩子们,借助译文用自己的话练练,练出相争的味了,再用古文的话练练。

(同桌对读)

师:孩子们读得可真投入呀,老师要请两位自信的孩子来读读。(抽一对生读)

3、师:有那么一点点相争的味了。孩子们请仔细想想,鹬死死地啄住蚌的肉想吃掉它,可是蚌不让鹬吃,反而紧紧地夹住了鹬的嘴。

4、师指导朗读

第一次引导:运用“得意扬扬、不甘示弱”

第二次引导:运用“恶狠狠、气急败坏”

第三次引导:运用“火冒三丈、恼羞成怒”

师过渡:它们俩你不放我,我不放你,这简直就是——生死相争呀!

5、(出示课件)拓展:鹬蚌还会争些什么呢?

鹬曰:“今日( ),明日( ),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 ),明日( ),即有死鹬。”

6、师引读: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它们俩都不放开对方,坚持着,相持着,此时,鹬“筋疲力尽”曰(师示意孩子读),蚌亦“无精打采”谓鹬曰(师示意孩子读)。

7、师:孩子们,鹬死死地啄住蚌的肉,蚌紧紧地夹住鹬的嘴,它们俩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这就叫做——生齐读:鹬蚌相争(课件出示)

(3)学习最后一句

1、师:就这样,鹬和蚌斗的已经疲惫不堪了,可它们还是谁也不让谁,这时有位渔夫看见了——(出示大屏幕)齐读最后一句。

(4)出示第四句: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师:对,正因为鹬和蚌的激烈相争,互不相让,渔翁才有机会得利。这就叫做——(课件出示,生齐读)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一个八字成语,再读。

(师板书:渔翁得利)

师:渔翁得利——这就是鹬蚌相争的结果。

(5)男女分角色齐读全文。

(6)思考: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心里会怎么想?

(7)总结拓展:你们看,这就是寓言,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让人明白深刻的道理。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四、拓展思维及总结

(1)师:捉住鹬蚌的渔夫看到自己轻而易举捕获的食物,仰天大笑。此时,被捉的鹬、蚌,听到渔翁这么得意的笑声,它们又会怎样呢?

(出示课件)拓展:请同学们为故事续写一段结尾,古文或白话文均可。(提示:突出鹬蚌的对话,尤其是加入恰当的提示语,比如两者的动作、神态,特别是心理活动,这样就能写具体,使让文章更丰满。)(生练笔并反馈)

(2)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小结:是啊,谦让可是一种美德。如果它们俩好好相处、互相谦让的话,就不会有这样的结果了。

(3)引出故事: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就是这个小故事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避免了两个国家之间的一场战争。大家想看看吗?(播放动画片)

(4)看完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畅所欲言)

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揭示主题“冲突”。(师板书)

(5)课件出示寓言的寓意,生齐读。

(6)师总结:一个“争”使得鹬蚌两败俱伤,渔翁坐享其成。希望大家都能谨记: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五、推荐书籍

师:西汉的刘向专门把战国时候劝说君王将士的高招编成一部书,叫《战国策》。《战国策》一共有33篇。我们以前学过的成语《惊弓之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欲速则不达》等都出自这部书。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这本书。

板书设计:

啄其肉

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箝其喙


鹬蚌相争ppt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1708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