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政务新媒体主体责任

时间:2017-07-07 07:00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浅析新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

浅谈新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

11传媒学院 新闻二班 赵敏 2011415436 新媒体时代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在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技术的不断变革使媒体传播发生了深刻的革命,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正经历着从传播方式到内容的双重变化。新的传播方式使新媒体展现出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对于民众生活、社会结构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普及,为社会公众的情绪宣泄和意见表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台,极大地拓展了社会舆论空间。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大众麦克风时代的到来,“人人都有麦克风”,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传播信息的渠道,都可能成为意见表达的主体。各阶层实现了网上平等对话。同时,新媒体时代,媒介所呈现出的多样性和多层次结构,形成了舆论及流通渠道的多层次、多元化。

新媒体日益成为民众利益表达的第一通道,成为突发公共事件的第一信息源,成为社会舆论的集散地。互联网丰富了信息传播的手段和渠道,逐步成为公民参政议政、表达诉求的重要平台。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信息传播更加顺畅,为民众表达意愿和利益诉求、甚至参与决策制定提供了快捷的渠道,为公民更好地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与监督权提供了条件,也为更好地推动社会民主政治进展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民意直通车。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传统媒体解压阀的功能逐渐被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工具所取代。特别是在社会热点事件中,人们利用手机,或者网络媒体,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缓解恐慌情绪,或者利用新媒体交互性与开放性,表达自己的不满与愤怒,从而满足心理上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互联网“社会解压阀”的作用,可以缓解我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面临的结构性压力。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不断改变着社会舆论的生成、存在与传播方式,不断对既有的社会管理模式提出新的挑战。现如今,新媒体已成长为社会动员最为重要的力量之一,它以其独特的开放性与匿名性,给新兴的网络民主提供了平等的行动机会与空间。新媒体催生新舆情,也对舆论引导和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

新媒体舆论形成与传播的载体不断丰富。各种媒介越来越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其终极目标是打破传播媒介的形态差异,而走向媒介形态的大融合。公众通过网络反映民情、表达民意,就社会热点问题、公共话题发表评论和意见,有力地促进政府与群众的沟通和交流。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改变着社会舆论场的生成与存在方式,各种声音都可以在网络空间找到自己的传播对象。越来越多的普通网民扮演起了“报道者”的角色。在这种情况下,舆论形成与传播的非中心化越来越明显,每一个人都成为舆论的散播源,每一个人都成为搅动舆论海啸的那只蝴蝶。

网络冲突与网络暴力现象日益突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其匿名性与快速传播性极易成为谣言的“助推器”和“放大器”。畅通的言论通道与开放型舆论环境给人们交流思想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一些蔓延于网络的“情绪型舆论”,有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很大,从而加剧了群众的盲从与冲动,也使

网络冲突与网络暴力现象日益突出,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这就要求各级部门应积极回应,迅速澄清事件真相,稳定网民情绪。网络舆论热点,特别是公共突发事件形成后,必须密切关注事前、事中和事后等关键节点上的舆情走向,在官方媒体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及时公布事件处置的新情况,回应公众的质疑和猜测,不给虚假不实之词有可乘之机。

虚拟空间对现实世界的影响逐渐增强。在新媒体环境下,网民可以更容易“群”聚,聚集到专门为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们所建的网上虚拟社区。与此同时,现实世界的各种社群也建立了基于网络空间的虚拟社群。这些社群通过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的互动来达到一定的目的。

保持正确思想舆论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引导公众舆论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因而能够把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有领导有步骤有重点地改进新闻宣传,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从而为加快我国经济建设作出贡献。而这些也要求新闻采编工作人员要遵从新闻事件的本质,积极贯彻正确的思想,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

转变管理观念,有效利用新媒体传播渠道。要善于利用新媒体参与社会,解读舆论中深层次意义,利用新媒体参与舆论表达,进行舆论引导。此外,要在尊重网络民意的同时,提高对网络民意的甄别能力。既不能阻碍新媒体舆论的传播渠道,又要防止被网络民意所挟持。

充分发挥意见领袖功能,提高新媒体舆论的引导能力,积极推动政务信息公开,确保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要搭建政府与网民迅速、高效沟通的有效平台。这样不但使公民高效参政议政成为可能,而且可以有效帮助政府尽快向网民公布政府信息,充分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监督权与表达权。

建设网络事件监测体系,健全网络舆情预测与预警常态工作机制,加强新媒体舆论管理法制化建设,打造公民有序参与的网络环境。要发挥好新闻舆论在反映和表达民意,以及进行社会监督和社会调节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还应当将网上舆论引导与整个社会舆论引导立体的结合起来,增强营造和改善舆论环境的能力,提高舆论宣传的艺术和水平,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打好舆论主动仗。面对网络事件层出不穷的今天,只有通过正确引导,才有利于化解矛盾、平息事态,否则将会造成不可收拾的被动局面。

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不仅为党和政府提升了执政能力,同时也成为我党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的一个重要手段。特别是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提高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的分析能力,及时准确地掌握社会舆情动态,科学引导网络舆论,优化社会治理环境,将成为各地政府、相关部门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和严峻挑战。为此随着新媒体使用的日渐频繁与广泛,面对新媒体时代引发的信息风暴和舆论危机,不管在任何传播环境下,作为治理者,都要承担起最重要的管理者和引导者角色。都要从多角度去引导舆论的传播,让事实抵制谣言,让群众掌握真理,让社会变得更加健康、和谐。

篇二:新媒体时代下政府公信力问题探究

新媒体时代下政府公信力问题探究

摘 要: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执政能力的一种表现,它是政府信誉和形象的代表。公众是政府公信力的主体,是政府诚信的评价者和接受者。在新媒体时代,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媒体平台成为了政府与公众相互沟通的桥梁,并且对两者的关系起着缓和或激化的作用。通过分析新媒体时代下政府公信力存在信息不透明、官员腐败严重等问题,探究其监督体制不健全、职能定位模糊等造成公信力水平下降的原因,从而提出了利用新媒体加强对政府的行政监督,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建立健全公众利用新媒体参与政务的制度,同时加强网络伦理建设,实现公众自律等新媒体时代下政府公信力强化的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政府;公信力;信息公开

20世纪90年代开始,政府公信力就已被西方国家积极关注并予以重视。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政府公信力也日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今我国社会已步入新媒体的时代,微博、微信等作为公共舆论的传播媒介代表,它们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既给我国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同时在不同层面也会对公信力造成一定的冲击。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官方微博、微信以及官方网站等各种新媒体媒介以更加简便快捷的方式地向社会公众提供办事服务和政策咨询,提高了政府的执政能力和办事效率,有利于增强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提升了政府的信誉和形象,因此也就提高了政府公信力的水平。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网络的言论自由以及部分网民情绪的过度发泄导致一些事件的负面影响被放大,而政府对新媒体的监管机制不完善也造成了虚假信息的泛滥和谣言的传播,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了冲击。[1]

面对这样的机遇和挑战,政府如何以自身的制度变革为起点,利用好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在政府的公共性和自主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从而发挥新媒体在公共领域的正效应,进行政府公信力的重塑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新媒体与政府公信力相关概述

在我国,新媒体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越来越大,两者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因此要想通过新媒体的作用来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新媒体,什么是政府公信力,只有深刻理解了两者的科学内涵,才能更好的发挥新媒体对政府公信力的建设作用。

(一)新媒体

1.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的涵义是相较于传统媒体而提出的,相对于电视、报刊、户外、广播

[2]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的称为“第五媒体”。对于新媒体的界定,

专家们众说纷纭,至今还没有定论。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表示:“新媒体是以数字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的定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3]因此,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汇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

2.新媒体的特征

首先,互动性是新媒体独特的魅力所在。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很难实现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在传统媒体时代,政府和社会公众之间只是单纯的扮演着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两者之间很少沟通,因此政府无法及时了解民众的需求而去制定相关的民生政策,从而使得公众对政府的执政能力产生怀疑,造成政府公信力下降。[4]在新媒体时代,政府通过搭建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公共交流平台,及时发布政策信息,及时和民众交流和沟通,从而了解民众需求,制定更多惠及公众利益的政策法规,提升政府公信力。其次,共享性也是新媒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新媒体时代,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大部分都是是公开和共享的,同时政府可以将不同部门的信息收集起来共享给有需要的社会公众,为他们提供更多便利,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最后,海量性是新媒体必须具备的一个特征。新媒体是以互联网、手机等媒介来向社会各界传递信息的,因此其存储的信息必须是全面的、广泛的、海量的。在新媒体时代,政府必须收集、存储更多信息,

同时也必须对信息进行分级分类,向社会公众提供更加清晰、明确的有用信息。

(二)政府公信力

1.政府公信力的概念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行为规范的认可而赋予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其涉及信用方(即政府)和信任方(即社会公众)两个主体。政府作为一个为社会成员提供普遍服务的组织,其公信力程度通过政府履行其职责的一切行为反映出来,因此,政府公信力程度实际上就是社会公众对政府履行其职责情况的评价,也反映出了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5]

2.政府公信力水平的评价标准

(1)政府应是负责任的政府。政府公信力水平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就是政府无论处在什么情况都能否履行职责,言而有信,勇于对民众负责。只有一个无论是在制定政策还是在执行政策都始终坚持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及时了解和满足人民需求的政府,才是值得民众信任的好政府。

(2)政府应是依法执政的政府。政府的任何行政行为都不能逾越法所界定的界限,都必须接受法的审查和裁量,承担法律责任;同时在法律面前人人人平等,无论政府人员拥有的权力有多大,都不能在法律之上或法律之外。政府只有树立这种法治精神,严格依法执政,才能使国家的整个法律规范体系在公共行政领域落实。

(3)政府应是透明的政府。人民的利益需求创造了政府,政府的存在价值就在于满足社会成员的需求。建立透明政府,政府必须加强信息公开的力度,建立健全行政信息发布协调机制,利用以互联网、手机等为载体的新媒体媒介向民众传递相关的行政信息,增强政府的公开透明性。

二、新媒体时代的政府公信力现状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我国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尤其是在政治民主化和权力制约规范方面更是向前发展了一大步。但同时,伴随着这些成就和发展的要求,政府公信力也显示出了许多令人民群众不尽满意的方面,造成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降低,使政府的公信力下降。

(一)新媒体时代我国政府公信力的成就

1.政治生活不断民主化

新媒体时代最大的特征就是,民众可以通过以互联网、手机等移动设备为载体的新媒体媒介来参与政治生活,这种简便、直接、快捷的方式更加符合新媒体时代的社会公众了解和参与政府日常政务的需求。政府近几年也加大了政务信息公开的力度,尤其是利用新媒体的平台来实现自己的政务公开,例如:开通自己的官方微博、微信、论坛、博客等来公布政府信息,同时政府又及时与民众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民意和需求,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法规。

2.政府权力制约不断规范

政府的权力有制约就是指政府的权力必须要受到严格的监督,行政权力失去监督容易产生腐败,正如孟德斯鸠所言:“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6]因此,必须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和控制。随着行政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行政权力监督体系也越来越完善,它主要分为行政权力内部监督体系和行政权力外部监督体系。在新媒体时代,尤其是行政权力外部监督体系中的社会监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民众可以利用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通过现代社会中覆盖广泛的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对政府工作人员及其行为发表评论,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对行政管理实行监督。

3.依法治国不断推进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以及“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思想,十八届四中全会又对这“两个三位一体”的思想作出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并且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重大任务最中心的环节就是政府,还指出法治政府必须“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正公开、廉洁高效、守法诚信”。政府加大力度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的做法在新媒体平台上得到用户们的高度支持,并获得他们的一致好评,因而有利于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度增强,提升政府形象,提高公信力建设水平。

(二)新媒体时代政府公信力存在的问题

1.官员腐败现象严重,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降低

在传统媒体时代,官员腐败的现象相较于新媒体时代没有那么严重,而且公众获知官员腐败信息的途径比较少,他们只能通过官方新闻、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媒介的发布而得知,同时又由于传统媒体较之新媒体而言信息量传播小,传播速度慢,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公众对政府腐败信息了解较少,对政府的信任度比较高。在新媒体时代,我国官员腐败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公众通过新媒体途径获得关于腐败的信息也越来越多,同时由于新媒体具有互动性,公众在获知官员腐败信息后而又不能及时得到政府的解释回应时,就会对政府产生不满,对政府的信任度降低,对政府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质量产生质疑,这些问题都会影响政府的形象和信誉,从而导致政府的公信力水平下降。

2.政府信息传递方式不合理,导致公信力水平下降

我国的行政管理模式是传统的科层制,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这种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显露出来,科层制强调职位权力必须严格按照等级依次排列,上级指挥下级,下级服从上级,下级对上级负责,实行“金字塔”型的权力结构体系,在这种结构体系中,信息的传播是按照“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单通道系统模式实行,这种信息传播的方式不仅速递慢,而且信息容易被添加或过滤,造成信息失真。[7]新媒体时代的特征要求信息传递速度要快而准确,政府必须要及时掌握或发布准确的信息,这些要求都对政府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提出了挑战,政府在面对或处理突发事件时,若不能够及时掌握准确信息,快速做出反应,极易导致事态向严重化方向发展,从而会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降低,政府公信力水平下降。另外在组织中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只是简单的“命令—服从”,其“封闭性”的特性使组织信息匮乏,难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变化,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难以满足公众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百姓对此怨言不少,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3.政府信息透明度不足,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降低

传统的行政模式导致我国政府部门缺乏透明度,由于一些领导对政务公开的重视不够,仅仅把政务信息公开当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常常敷衍了事,“公开什么”、“何时公开”完全由政府部门说了算,再加上信息为政府所垄断,由于政府系统本身“自利”的特性,一些涉及到部门利益而且对政府有负面影响的突发事件,则以“机密”为由拒绝向公众公开,对于一些已经公开的,公开的内容也只是一

篇三:新媒体环境下的政府形象塑造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的政府形象及其塑造

课程名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任课教师 钟 谟 智 教授

年 级 2015级

专 业 文化研究

班 次 3班

学 号 2015167

姓 名 郭云玲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的政府形象及其塑造

姓名:郭云玲(文化研究、2015167)

摘要:以互联网络为代表的数字新媒体的飞快发展,不仅改变了社会的信息交流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参与政治的方式,随着一些“后台”行为的曝光,政府工作人员的言行,无论好坏,会迅速通过新媒体传播到民众当中,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下对行政管理的要求,为了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政府必须利用新媒体优势,展现公平、正义、民主的执政作风,加强自身形象的塑造,以增强整个社会的凝聚力。

关键词:新媒体;政府形象;塑造

一、新媒体的内涵及时代特征

何为新媒体?新媒体就是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来说,在基于网络出现的新媒体形态,如微信,微博,贴吧、论坛等等,它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新媒体时代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信息传播方式由传统媒体的一点对多点的单向传播变为多点对多点的互动传播。在新媒体环境里,人人皆可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生产者。电子邮件、博客、微博、网上论坛、QQ等多种传播交流方式,使每个人都拥有了即时传播手段,这种交互性传播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超越于传统媒体的强

大的舆论影响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

2.新媒体信息传播效率更为快捷。目前,国内很多新闻网站都开设了即时新闻专栏,随采随传随编随发。手机用户可以随时拍摄现场视频,并迅速传输到互联网上“发表”。网络直播、QQ群、BBS论坛、微博,微信等,都以即时传播为突出特征。在这种传播技术的支持下,一条信息可以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之内获得千万次的阅读,并能够在瞬间传遍世界各地。

3.新媒体信息内容难以管控。虚拟空间的匿名性使其传播的信息、表达的意见真伪难辨,极易造成思想观念的混乱。 4.新媒体群体的社会公共事务参与意识和能力日益增强。从孙志刚事件促使《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废止,到“我爸是李刚”,到有些官员被网络“人肉搜索”,其腐败事实被揭露被爆料,被网民跟踪质询直至绳之以法,无不显示了新媒体参与公共治理的强大力量。

二、新媒体对政府形象塑造的机遇和挑战

伴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随着明星、草根网民在网络上掀起舆论热潮的同时,网络在公众中的信息传播交流和舆论监督效应日益明显,引起了各级领导和政府的重视,许多领导和政府部门已经将新媒体看作政民互动、树立政府形象的一大重要途径。但是网络新媒体给政府形象塑造带来的是机遇与挑战的并存, 是政府形象建设的一把“双刃剑”。

(一)网络对政府形象塑造的机遇

当前,我们能看到各级政府都在完善和加强政府网站建设,许多政府网站已兼有了新闻发布、形象展示、舆论引导等职能, 逐渐成为展现政府形象和传播政府精神的主要载体,

也成为社会公众认知政府的重要窗口, 推进了我国社会的信息公开、舆论监督、文化建设和对外传播, 为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网络对政府形象塑造的挑战

1、网络新媒体传播的普遍性和匿名性给政府形象塑造带来了难以控制的挑战。传统媒体多年来一直承担着党和政府喉舌的职能, 新闻报道要经过层层把关。然而在网络这一虚拟空间中, 人人都可以讨论交流涉及政府的一切问题并自由发布信息, 同时由于可以匿名发表言论, 网络空间也容易成为谣言的集散地及传播方式, 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2、网上信息来源的多渠道及网络意见的多元化使得网络成为政府无法完全控制的媒介,对政府应急反应能力提出挑战。新媒体时代下信息的来源渠道增多, 人们能够获取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网络新媒体传播具有“染缸效应”,传统意义上的“把关”在网络中往往无效,这一特点决定了政府形象危机事件一旦发生, 负面新闻报道就会在网络上被广泛迅速传播, 损害政府形象。

从以上两点来看,无论是机遇或是挑战,都要求政府在自我的形象塑造上必须与时俱进。将政府形象塑造提升到一个与时代同步的角度和进程,使之为当代社会、人民所接受,不被社会淘汰。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政府形象定位

尼葛洛·庞帝在其经典著作《数字化生存》中指出:“作为信息时代的‘DNA’,‘比特’正迅速取代原子,成为人类生活中的基本交换物,数字化将开始决定我们的生存”。

这里的数字化所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意味着媒体形态的变化与传播速度的提升,更意味着信息传播主体与受众的关系也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对话与互动成为新媒体的特征。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政府不再是信息与话语权的垄断者,它必须与公众进行平等的协商与对话,努力寻求共识,才能获得公众的接受与赞同,从而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总体来说,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形象的定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更加民主的政府形象

民主是现代政治权力合法性与权威性的基础,也是合法公民以平等身份获得政治尊严与政治权利的根本途径。在新媒体环境下,民主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网络技术以及各种即时通讯工具创造了一个个性化、自主化的传播空间,网民的自由性、交互性、创造性、便捷性得到了极大彰显。在这样一个虚拟空间里,学识的深浅、财富的多寡、权力的大小都不会给对方的话语权带来任何威胁,政治精英与普通网民、政府与公众都处在互不相知的平等地位。任何一个话题的评论都是自主的,只要不违犯相关规定,网民可以自由发表见解。因此,在全民参与政治成为可能的时代,政府必须以民主的态度对待舆论,以民主的方式进行行政管理,这样才有可能获取公众的理解与支持,并与其达成共识。否则必然引起民众的质疑与反感,形成不良的舆论环境,从而有损政府形象。

2、树立更加公平正义的政府形象

公平正义的政府形象不仅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同时也决定着每一位公民的人格尊严。人们既通过公平与正义衡量自己的行为,也评判着当权者是否称职。因此,公平与正义成为树立


政务新媒体主体责任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4888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