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小项目 首页

区域规划论文

时间:2018-06-22 来源:创业小项目

篇一: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论文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论文

巢湖市柘皋镇集镇总体规划

院系: 环境与测绘工程学院

班级: 12级地理科学

姓名: 吴茂成

学号:2012101109

2015 年 1月5日

目录

第一章 规划总则 ............................................................ 4

一、规划范围 ............................................................. 4

二、规划目的 ............................................................. 4

三、规划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规划目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现状概况 ............................................................. 5

六、规划用地布局 ......................................................... 5

七、规划期限:2014——2024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 规划发展战略 ........................................................ 6

一、集镇经济总体发展战略 ................................................. 6

二、产业发展战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发展目标 ............................................................. 6

四、集镇空间发展格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集镇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 集镇体系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集镇空间结构体系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集镇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 7

第四章 集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总体思路。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 8

第五章 集镇发展目标、性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集镇发展目标 ......................................................... 9

二、集镇发展策略 ......................................................... 9

三、集镇发展职能 ......................................................... 9

四、集镇性质 ............................................................. 9

五、集镇规模 ............................................................. 9

第六章 建设用地布局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集镇发展方向选择 .................................................... 10

二、集镇空间规划结构 .................................................... 10

三、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 ................................................ 10

四、居住用地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住房发展规划 ........................................................ 10

六、工业用地规划 ........................................................ 10

七、仓储用地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章 镇区绿地系统与景观系统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章 防灾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防洪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消防规划 ............................................................ 13

三、抗震规划 ............................................................ 13

第九章 实施规划的措施建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巢湖市柘皋镇集镇总体规划(2014-2024)

第一章 规划总则

一、规划范围

本规划为古镇柘皋镇集镇区域,安徽省综合改革试点镇,2004年四月份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中心镇。该镇南距巢湖市24KM,西离合肥市48 KM,东至南京137 KM。全镇总面积148平方公里,辖16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363个自然村,总人口79921人。镇区建成区面积4.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万。

二、规划目的

为贯彻中央“五个统筹”发展要求,加快城镇化发展的需要,科学引导和规范恩施市各项建设,在集镇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应当符合规划要求,遵守土地管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规定,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执行本规划。

三、规划原则

1、整体性、和谐性原则

从城镇整体出发,强调各规划地块与所在城镇空间的协调性,规划地块空间结构布局的系统性,注重与周边街坊的全面对接,构筑特色鲜明的整体空间形态。

2、可操作性原则

充分考虑现状条件与开发建设的实际情况,在关注超前性和长效性的同时,注重近期实施的可操作性。

四、规划目标

1、功能结构合理

突出地块中心职能,合理布局规划区内的各项功能,组织顺畅的交通。

2、城市形象鲜明

通过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落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和公共安全设施用地,落实和优化城市各专项规划。把握地域性和时代性,塑造个性鲜明的城市形象。建筑群体组合得体、简洁、明快,城市空间有序而富有变化。既充分体现时代气息,又具有现代城市的风貌。

3、规划管理可行

规划成果注重可操作性和全面性,地块的控制指标以及地段的城市设计引导

也应切合实际。

五、现状概况

地块所在街坊内大部分用地现状为农林用地以及部分村庄建设用地,建筑主要低层住宅建筑。

六、规划用地布局

在柘皋镇总体规划中区域为城镇建设用地,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该区域为建设用地以及有条件建设用地。

结合总体规划及现状情况,该区域主要布置一类工业用地以及部分行政办公用地,整体与总体规划相协调。

七、规划期限:2014——2024

近期:2014——2019

远期:2020——2024

篇二:区域规划研究论文

我国城镇化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策略

作者:谢鹏义

摘要:本文先对我国城镇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继而提出了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城镇化;现状;推进;新型城镇化;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城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限制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进行了改革和调整,城镇化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但与此同时,优先支持工业化的体制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一直存在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到2012年,用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衡量,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处于中上等收入国家水平,但用城镇化率衡量,我国城镇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重只有52.6%,还处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很显然,我国的城镇化已经明显滞后于工业化。

一、我国城镇化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城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限制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进行了改革和调整,城镇化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但与此同时,优先支持工业化的体制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一直存在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到2012年,用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衡量,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处于中上等收入国家水平,但用城镇化率衡量,我国城镇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重只有52.6%,还处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很显然,我国的城镇化已经明显滞后于工业化。

(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人口主体

1.流动就业的农民工是城镇化的主体。2010年,全国有14个省的城镇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京津沪三大直辖市的城镇化水平超过73%,广东超过62%,江苏、浙江和东北三省、内蒙古超过50%,福建、山东、重庆和海南超过45%。沿海各省城镇化率的提高,主要来自农民工进城不断增加(分子变大),浙江、北京、上海、天津和广东,农民工对城镇化的贡献率分别为30.7、27.9、24.7、24.4、18.6个百分点。内地各省城镇化率的提高,主要来自农民工离乡不断增加(分母变小),四川、河南、安徽和湖南农民工对城镇化的贡献率分别为9.5、10.6、13.3和16.6个百分点。

2.农民工流入经济发达地区,加速了这些地区的城镇化进程。2010年,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和云南等8个地方净流入的跨省农民工在100万以上,其中京津都市圈净流入593万人,长三角城市群净流入1265万人,珠三角城市群净流入1520万人。河南、安徽、湖南、江西、湖北、四川、重庆、贵州和广西等9个地方净流出的跨省农民工在100万以上,河南、四川和安徽3省更是达到500万以上。

3.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以流动就业为主要形式,并没有完成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定居或者“落户”迁徙。在我国统计为5.9亿的城镇人口中,还有1.6亿是农业户籍人口,占到了城镇人口的27%。如在劳动力流入大省浙江,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农业户籍人口已经超过了非农户籍人口,达53.6%。农民工仍是以劳动力流动而非举家迁移定居为主,全国80%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农民工都是流动就业,举家迁徙的农村人口仅占20%左右,这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区别于其他国家的一个鲜明的特点。

(二)我国城镇发展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

1.城镇体系和结构有了较大的变化。2010年,我国共有659个城市,比1978年增长

2.4倍。小城镇数量达19249个,比1978年增长7.9倍。其中,200万以上城镇人口城市达36个,增长2.6倍;100万—200万城镇人口城市达83个,增长3.4倍。各类城市人口

3.4亿,占城镇总人口的57.6%;县城城镇人口1.2亿,占城镇总人口的20.3%;小城镇镇区人口1.3亿,占城镇总人口的22.1%。

2.各类城市和小城镇都对转移农村劳动力做出了相应的贡献。2012年,我国共转移农民工2.6亿,其中本乡镇以外就业的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亿,占62.3%;本乡镇以内的本地农民工数量为8500万,占37.7%。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吸收了67.6%的农民工,1.52亿人;中部地区吸收了16.9%的农民工,3800万人;西部地区吸收了15.5%的农民工,3500万人。分城镇类型看,各类城市吸收了52.9%的农民工,1.19亿人;小城镇吸收了47.1%的农民工,1.06亿人。

3.城镇总体人口规模依然偏小,发展空间广阔。2010年,我国50万以下城镇人口的中小城市418个,占城市总数的64%。全国平均城市人口还不到52万人。如果平均人口规模增加到100万人,则可容纳6.55亿人,超过了现有城镇人口的总和。我国县城城镇人口平均为7万人,建制镇镇区人口平均为7845人。如果每个县城平均人口增加到10万人,那么可以容纳1.6亿城镇人口;如果每个小城镇平均人口达到1.5万人,那么可以容纳近3亿城镇人口。

我国各省城镇网分布密度

(三)城镇化的潜力还没有完全释放

1.城镇化还处在加速发展时期。按照城镇化的一般规律,城镇化率达到30%后开始加速,达到70%后趋于平稳,城镇化在30%—70%区间为加速发展期。我国2008年城镇化率为45.7%,处在城镇化加速发展期的前半期,距离70%还有一定的差距。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有可能为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巨大的结构调整支持。

2.城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较大的潜力。2007年,城市基础设施投资6422亿元,只占GDP的2.6%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7%,低于联合国建议的占GDP的3%—5%或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5%的标准。如达到联合国建议的高标准,未来我国城镇基础

设施投资建设还应释放出更大的经济潜力。

3.城镇化也将对扩大消费和内需产生积极影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推算,2006年,农民工的年均消费支出5556元,相当于城镇人口年均消费水平的64%。农民工占当年城镇人口的22%,但只占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因为农民工收入主要不在城里消费,消费只占收入的49%。而在城里的消费又以食品消费为主,占51%。如果是举家迁移,并且恩格尔系数能降到43%左右(当年城镇和农村分别为36%和43%),那么农民工家庭的人均消费就可能增加到6500元左右,相当于城镇水平的75%。这还不包括举家迁徙后购买住房的消费。因此,从根本上解决在城镇流动就业的农村人口举家定居问题,有可能带动城镇

低端房地产市场以及工业制成品市场的消费,并带动农产品的商品消费。

二、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仍然存在很大的“虚高”成分。

一是农村地区“被城镇化”。上世纪90年代我国许多地、县改为市后,将大量周边农村划为市区,同时大中城市为了实现城市空间扩张,也将大量郊区县归并为市区,但这些被划归为市区的农村,有相当一部分并没有实现城镇化,这里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依然是农村水平,农民的生活消费方式也没有发生实质转变。

二是农村人口“被市民化”。按照国家统计局统计口径,2012年我国城镇人口71182万人,但实际享受城镇化制度安排的人口要远远低于该数据。因为,在现有体制下,我国26261万农民工中,有16336万人在城镇打工,由于户籍限制,他们既无法真正享受城镇化成果,又被统计为城镇人口。如果仅仅扣掉进城务工农民人口数,我国的城镇化率就会大幅下降。实际上,这两类人口被统计为城镇人口并没有带来真正的需求增长,因为我国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很少考虑农民工进城因素的,同时进城农民工的消费结构也无大的变化。仅以消费为例,2011年城乡居民年均消费分别为15160.9元、5221元,两者相差近一万元。如果通过体制改革,能将进城农民工30%转化为市民,将会带来5000多亿元的消费增加额,这还不包括农民转市民带来的公共投资需求的增加。

很显然,与经济发展阶段相比较,我国的城镇化不是超前了,而是大大地落后了。今后,要想扩大内需,就必须加快推进城镇化。如果能够较好地协调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把城镇化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这一课及时补上,我国将会通过投资、消费以及产业结构升级释放出巨大的内需增长潜力。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策略

释放城镇化的内需潜力,让城镇化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须加快体制改革,进一步清除阻碍我国城镇化的制度障碍和不合理的政策安排,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第一,协调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将城镇发展放在优先的位置。基于我国出现的产能过剩矛盾,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地方政府应将更多的资源特别是公共资源用于城镇发展方面,以增强城镇承载和集聚人口的能力。同时,应采取新的激励政策,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向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投资。因此,应改革干部考核机制,鼓励各级政府围绕农民转市民、人口流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等方面工作,积极健康地推进城镇发展。第二,通过培育和发展能辐射全国性的重点城市群体系,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我国人多地少,用于推进城镇化的土地资源极为稀缺,这种国情就要求我们必须以集约化的方式推进城镇化,实现城镇绿色、低碳、集约发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已到了以培育和发展城市群推进城镇化的阶段。从现在起,应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等城市为重点,在全国初步形成若干个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城市群,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打破区域壁垒和行政割据,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无障碍高效流动,形成区域内和区域外相衔接的一体化市场。在培育和发展城市群的同时,也要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应把距离城市群较远、无法受到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的地级城市以及腹地较大、人口较多的县级市培育和发展成区域中心城市,强化这些城市的功能建设,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科学建设产业园区,不断增强这些城市的人口吸纳能力和产业集聚能力。另外,还要科学协调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关系,对于无法与城市群或区域性中心城市形成关联发展的小城镇,各级政府要给予特殊扶持政策,给予他们更多的发展权力,给他们配置更多的公共资源,支持这些小城镇像大中城市一样发展,一样对外来人口有吸引力。

篇三:区域规划课程论文

研究生课程论文封面

课程名称区域规划与开发

开课时间2013年春季

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学科专业区域经济学

姓号2012210011 名罗来疆

学位类别全日制硕士

任课教师朱华友

交稿日期 2013年06月20日

成绩

评阅日期

评阅教师

签名

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制

区域规划成果的运用情况分析

[摘 要] 21世纪以来,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为了满足我国区域发展所面临的迫切的现实需要、积极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有效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方式,同时也为了突破行政区经济、优化国土开发、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出台了一系列国家层面或地方层面的区域规划。尤其是2005年以来,区域规划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仅国家层面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区域规划就多达40余项。对这些区域规划成果的运用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既是对过去工作的检讨,也是对区域规划未来的展望。

[关键词] 区域规划;成果;国际;国内;实施效果

一、引言

区域规划是针对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根据区域发展的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经济社会状况和比较优势,针对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综合研究、设计、制订旨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土综合整治的总体部署。区域规划是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的结合点,也是发达国家进行空间管治的重要手段。 区域规划在西方国家的历史比较久远,早在1898年E﹒霍华德就提出“田园城市”思想,标志着区域规划思想的萌芽。而在国内,区域规划作为一门工具被付诸于实践则始于20世纪40年代,1944—1947年在武汉开展的由朱皆平主持的“武汉区域规划”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区域规划实践,至今已有将近70年的历史。在此之后,区域规划经历了一个低谷期。直到改革开放后,尤其是1990年代经济体制由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整个国民经济管理朝着加强宏观调控、微观放开搞活的方向发展,各级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迫切需要区域发展规划以崭新的面目、丰富的内涵和较强的适应性去指导市场经济发展。因此,区域规划空前发展。20多年来,由各级政府制订并获得国家批复的大大小小的区域规划数以百计,区域规划实践丰富多彩,规划成果丰硕。对这些成果的运用情况进行分析正是本文的行文目的。

二、区域规划成果运用的国际视野

1898年E﹒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思想,标志着区域规划思想的萌芽,至今已有115年的历史。在这115年来区域规划的演变过程中,则先后经历了萌芽—兴起—繁荣—衰落—复兴等阶段。正是这100年跌宕起伏的历史中给我们人类历史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区域规划在世界范围内成功运用的典型见证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世界五大城市群:美国东北部“波士华”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区城市群、

欧洲西北部城市群、英国中南部城市群和日本东海道城市群。

1、美国东北部“波士华”城市群

“波士华”城市群是世界上发育最成熟的大都市带,也是美国最大的大都市带,虽然面积仅占美国国土面积的1.5%,却集中了人口的近20%,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00多人,是全国人口密度的10倍以上。“波士华”大都市带位于交通便利的沿海地区,处于国内经济对外联系的交汇点,贸易发达,仅纽约就占了美国对外贸易额的10%。这里也是知识、技术、信息密集地区,拥有多所美国著名的大学,大学生占全国总数的1/5强。可以说,“波士华”城市群某种意义上是美国经济力量的集中表现,被称作“美国经济地理的枢轴”。

“波士华”城市群中每个主要城市都有自己特殊的职能,都有占优势的产业部门,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彼此间又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共同市场的基础上各种生产要素在城市群中流动,促使人口和经济活动更大规模的集聚,形成大都市带巨大的整体效应。这种效应体现在三个层面上:一是合理转换产业结构和布局,推动全区经济共同发展;二是高能量的集聚和扩散效应,确立了城市群在全国的主导地位;三是连接国内外,在世界经济中发挥枢纽作用。

2、北美五大湖区城市群

五大湖城市群主要包括环绕五大湖的美国中西部地区和加拿大南安大略省地区,还包括部分宾夕法尼亚州、纽约州和魁北克地区。以密尔沃基——芝加哥走廊和底特律——多伦多走廊为核心,包括芝加哥、匹兹堡、克利夫兰、托利多、底特律、多伦多等主要城市,沿五大湖呈半月型分布。区域内部城市总数达35个,其中人口百万以上的大都市20多个,面积16.4万平方公里,支柱产业为制造、运输、商业房地产、零售,其核心是美国的第二大城市芝加哥。

五大湖地区从19世纪初开始进入开发阶段,早期因水网交通而兴盛,并很快以浩瀚森林与肥沃土地的价值,兴盛了伐木与农业。伴随世界大工业时代的到来,该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再加上充足的水源,促使了庞大的工业和巨大的都市区的发展,于20世纪初达到繁荣鼎盛时期,形成了沿密歇根湖的美国威斯康辛州密尔沃基、芝加哥、密歇根州底特律,以及沿伊利湖南岸扩展至安大略湖的多伦多、汉米尔顿地区的世界级城市群地区。是美国的重工业区,美国钢铁工业的80%,汽车工业的50%分布于此。

3、欧洲西北部城市群

欧洲西北部城市群实际上由三个小城市群组成,它们分别是:大巴黎地区城市群、莱茵——鲁尔城市群、荷兰——比利时城市群。主要城市有巴黎、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安特卫普、布鲁塞尔、克隆等。这个城市带10万人以上的城市有40座,总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00万。

4、英国中南部城市群

英国中南部城市群由伦敦——利物浦一线的城市构成,其中包括世界纺织之都——曼彻斯特、纺织机械重镇——利兹、伯明翰、谢菲德尔等大城市,以及众多小城镇。这是产业革命后英国主要生产基地。面积为4.5万平方公里,人口3650万,是六大城市群中地域面积最小、发展最早、城市密度最大的城市群。

5、日本东海道城市群

日本是亚洲地区城市群发展程度最高的国家,已形成典型的城市群。日本东海道城市群又称为日本大都市带,是日本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枢地带。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人口和产业向太平洋沿岸不断集聚,形成了太平洋沿岸的京滨、阪神等大工业地带。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技术进步、交通运输方式改变出现的临海、临空型产业布局模式,大大促进了东海道城市群的形成。东海道城市群内居住的人口超过6000万,远远超过了美国东北沿岸城市群居住人口,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都市带。日本东海道城市群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一是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行政力量推进模式;三是重视中心城市辐射作用;四是多产业协作发展。

东海道城市群的形成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反映了人口城市化、社会工业化、城市现代化的某些规律,对我国的城市群建设具有重要启示作用:1、城市群开发必须以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前提条件;2、城市群开发必须同现代产业群的发展与合理布局相适应;3、城市群开发必须以具有较大市场圈的若干中心城市为核心,形成城市与周边区域一体化的集约型城市体系;4、城市群开发必须坚持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5、城市群开发必须遵循现代市场经济法则,采用官学结合的体制;6、城市群开发必须遵循自主自立的原则,相信和依靠自己的力量和优势。

五大城市群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所经历的发展历程各有千秋,使得各个城市群有其独特的产业结构特点,但在总体上它们又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好的城市群产业结构的普遍特点,同时也能为其他城市群提供一些发展的经验启示。首先,城市群核心城市集聚金融、专项管理服务等第三产业;其次,保护继承传统特色产业和现代化产业转型有机结合;再次,城市群总体产业结构呈现横向集聚分类、纵向链化分层的特征;此外,城市群各城市产业职能分工合理,有效提升了城市群整体经济实力;最后,城市群经济以强大的交通运输业为根基。

三、区域规划成果在国内的运用情况

(一)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区域规划——“武汉区域规划”

规划作为一种思想在我国具有较古老的历史,即使是城市规划这一具有现代意义的实践活动也有170多年的历史,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杨秉德在其主编的《中国近代城市与建筑》中分别对1840—1949年间中国有代表性的13个城市的发展与近代建筑的兴建情况做了系统的论述,其中就涉及到了我国近代城市规划的内容。但是作为中国近代史上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区域规划实践当属1944—1947年在武汉展开的由朱皆平主持的“武汉区域规划”。此次规划活动形成了四大规划成果(表—1)。


区域规划论文
由:创业小项目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duwu/58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