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小项目 首页

哈三中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时间:2018-06-22 来源:创业小项目

篇一:黑龙江省哈三中2015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试题及答案

2015年哈三中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24、周代分封制下,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受封的偏远诸侯国也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这表明分封制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B、构建了国家大一统局面

C、激化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 D、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

25、韩非子说:“臣尽死力以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这一描述,反映出

A、韩非子人性好利的思想主张 B、百家争鸣中的思想激烈交锋

C、战国时以军工爵制激励百姓 D、诸侯争霸需专制集权理论

26、北宋汴京“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这表明

A、专业交易地点开始出现 B、汴京主要职能是经济功能

C、城市商品贸易规模巨大 D、官商分利推动了商业繁荣

27、明末清初,王夫之主张“有其力者治其地”,黄宗羲提出“授民以田”“田地均之”,顾炎武力主“均田”,这些主张

A、具有浓厚的复古色彩 B、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

C、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 D、表达对个体小农的关注

28、太平天国控制南京之时,居民抱怨太平天国对经济生活的改变,建立圣库制度,管理市场,将人们按照性别和职业分离,以及强化严格管束人们行为的法令。人们通过逃离、为朝廷做奸细,或叛投清朝等方式消极地反抗太平天国。这说明太平天国

A、对民众的管理过于严苛 B、缺乏科学的政权建设纲领

C、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D、未能关注农民阶级的利益

A、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B、与北洋政府发展经济的政策有关

C、反帝爱国运动推动的结果 D、国际关系影响中国进出口额变化

30、1974年,邓小平全面阐述毛泽东的“三个世界”。他指出,“从国际关系的变化看,现在的世界实际上存在着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的三个方面,三个世界。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地区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这一理论表明中国政府

A、抛弃阶级斗争思想来思考问题 B、从国家现实需要出发来处理国际关系

C、外交方针和政策出现重大变化 D、开始突破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

31在罗马共和国末期,法院判决的执行部容许当事人自立处理,而必须由原告在判决宣告三十日后,带同被告到庭,向法官提出“执行判决”的申请。这时,如被告对判决提出异议,法官还须当作为异议之诉重新提交法庭审理,而不许原告直接用拘押式程序强制被告执行。这体现了诉讼中的

A、 公力救济原则 B、不告不理原则 C、形式主义原则 D、公开审判原则

32、1701年通过的《王位继承法》除了明确规定英国国王必须是新教教徒外,还规定以后法官的任免权不在属于国王而属于议会,凡被国王定罪的人,国王不能随意赦免;国王所作的

一切决定和政府命令,必须由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这一法案没有实现的是

A、议会控制了国王的继承权 B、议会对司法权约束增强

C、议会部分地制约了行政权 D、议会中贵族势力被削弱

33、这一时期的商人已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商人,他们已有更进步的业务手段,如复式薄记、汇票、商业信函和保险。“这一时期”是指

A、中世纪的早期 B、文艺复兴时期 C、工业革命时期 D、十九世纪晚期

34、1921年春,农村和城市的饥荒表明国民经济已面临崩溃的边缘,经济危机引起的社会动荡积聚着对苏联政权的不满情绪,最终导致了反苏联政权的骚动和暴动。这一状况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导致农业歉收 B、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C、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 D、同盟国对苏俄武装干涉

35、1979年撒切尔夫人执政后,制定了一套经济政策:严格控制政府的财政支出:改革社会福利制定,削减福利开支;紧缩银根,提高利率;大规模推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这些政策

A、有利于英国经济的复苏发展 B、说明自由放任政策具有合理性

C、使凯恩斯主义退出经济主流地位 D、凸显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0、(25分)

材料一

16世纪中叶,欧洲天主教耶稣会开始派传教士在广州附件、澳门传教,后利玛窦等来华,先后在肇庆、韶州、南京、北京等地传教。利玛窦传教方式是知识传教,他把带到中国、或在中国自制的奇器有西洋镜、自鸣钟、地球仪、干罗经、世界地图及精美的油画圣母像等,公开展出,吸引乡绅、官僚士大夫,所宣传的西学涉及天文、历算、地理、数学等方面,这都与中国社会特别是君主专制需要有关。明末清初,西学传播范围,主要限于士大夫中间,如徐光启、李之藻、扬廷筠、王征等,他们与传教士合译了许多西方著作。1775年,耶稣会被解散,西学传播第一阶段结束。

摘自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等 材料二

1807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东来,是第一个新教来华传教士。....揭开了第二阶段西学东渐序幕。鸦片战争结束后,传教士的活动从南洋转移到中国东南沿海。从1843年到1860年,香港的各通商口岸出版西书134种,其中宗教类329种;属于天文、地理、数学、医学、历史、经济等方面的有105种。这一时期,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主动了解、吸纳西学,有的以独立身份参加译书工作。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文化渗透从沿海向内地更大范围扩展。从1860年到1900年,各种新式学校、教会医院以及报纸、杂志等宣传媒体大量涌现,西学影响扩大到社会基层。由于洋务运动兴起,政府开始主动吸纳西学,翻译、介绍西方兵工文化、科技技术,成为中国输入西学的主体部分。甲午战争后,为救亡图存,以进化论为灵魂、以革故鼎新为主题的书籍、各种变政历史、亡国历史、维新传记纷纷出版。四十年中,共译西书555种,涉及哲学、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游记、杂记、议论等。

1900年八国联军之役到1911年清朝覆亡,是西学东渐的结束期也是高潮期。这一时期西学的影响极大地扩展,并深入到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译书的数量极大;内容上以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为主转为社会科学所占比重加大,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等的著作成为革命志士的神圣经典;方式上从以前直接翻译引进,变为由日文转译,转口输入西学为主要途径。 ---摘自吴小如主编《中国文化史刚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的西学东渐与明末清初的相比,有哪些特点(12分)

篇二:黑龙江省哈三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测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4—2015学年度哈三中

高三第二次验收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中国古语有“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等说法,这些说法本质上反映了

A.忠孝观念是统治者治国之本 B.儒家思想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

C.齐家治国是孝子的最高追求 D.家国同构是古代社会显著特征

2.《国语?鲁语上》说:“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这表明

A.诸侯五年朝觐周王四次B.诸侯应向周王申报财产

C.分封制具有制度性保障D.分封制以礼乐制为基础

3.有人评论说:“《诗经》使诗成为表达商人、周人宗族伦理情感和乡土情蕴的最好形式,举凡是他们的念亲、爱国、思旧、怀乡等各种喜怒哀乐之情,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最好的表达。它让人看到,周人的内心生活世界,就是一个既没有幻想错综的神怪故事,也没有张皇幽渺的浪漫色彩的平凡人间世界。”这表明《诗经》

A.注重描写人的内心世界B.蕴涵人文主义精神

C.具有深厚浪漫主义色彩D.引领诗歌发展方向

4.先秦诸子理论着眼的角度和论述的根据虽然各有不同,但都认为应该由独一无二的君主来治理天下。这反映出

A.只有君主专制才能维护社会的安定 B.结束分裂实现集权已成为诸子共识

C.先秦诸子阶段属性没有本质上区别 D.诸子希望恢复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5.《管子·乘马》记载,春秋时期“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开始使用金属工具 B.井田制已彻底瓦解

C.赋税制度重大改革 D.重农抑商政策推动

6.“厚葬久丧,重为棺椁,多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后起,杖后行,耳无闻,目无见,此足以丧天下。又弦歌鼓舞,习为声乐,此足以丧天下。”这段材料是春秋战国时期某一学派对另一学派的批评言论,这两个学派分别是

A.墨家和儒家 B.儒家和道家

C.法家和儒家 D.墨家和法家

7.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一书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这一“变局”在秦朝突出表现为

A.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B.建立完善的选官制度

C.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D.制定系统的法律制度

8.1975在中国湖北省云梦县城关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的秦代竹简中写道:“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私,微密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这反映出秦朝官吏应

A.公正执法B.忠于国君

C.尚贤使能D.廉洁从政

9.《汉书?赵广汉传》:“少为郡吏、州从事,以廉洁、通敏、下士为名。举茂材,平准令。察廉为阳翟令。”这表明汉代察举制

A.用先选后考的选举方法B.选举与考核有相通之处

C.尚未设选官的专职官员D.以品行为选举唯一标准

10.《三国志?魏书》中说:“自汉季以来,刺史总统诸郡,赋政于外,非若曩时司察之而已。”这表明

A.刺史实为地方行政长官B.刺史不再行使监察职能

C.中央对地方控制的放松D.古代政治制度趋于成熟

11.汉初,土地荒芜,民生凋弊。汉高祖下令“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穀、絺、纻、罽,操兵,乘骑马。”汉文帝及臣僚晃错等人均提倡“孝悌力田”、“贵粟贱商”。这表明

A.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B.抑商是当时统治者的现实选择

C.重农抑商思想在中国开始兴起D.重农抑商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

12.唐太宗贞观元年(627)下诏:“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则谏。”这是为了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君主专制

C.监察官员行为 D.防止决策失误

13.“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爱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殖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反映古代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B.体现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C.精耕细作是古代农业经营方式D.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

14.隋唐时期,宗教文化政策一直是朝野上下争论不休的政治问题之一。但总的来说,隋唐帝王对儒、道 、佛三教采取兼收并蓄、严密控制的政策。这说明

A.宗教已经成为国家意识形态 B.隋唐时期思想文化的多元化

C.帝王力图借助三教巩固统治 D.宗教信徒众多影响社会安定

15.

①黄河流域是商业活动的主要区域

②南方的商业发展不如北方

③商业发展的不平衡性

④关中地区是商贾活动的中心

A.①② B.①②③C. ①③④D.①②③④

16.据记载,赵人卓氏“用铁冶富”,秦破赵迁之于临邛,仍“即铁山鼓铸”,“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长,拟于人君”;“程郑,山东迁虏也,亦冶铸,贾椎髻之民,富埒卓氏,俱居临邛。”据此可知

A.临邛是当时的商业都会 B.临邛并未受到战乱影响

C.私营手工业者实力强大 D.私商成为当时商人主体

17.“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这一学说应是

A.阴阳五行学说B.大一统学说

C.仁政学说 D.天人感应学说

1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在社会风云变幻中开始了明显的变化。这一时期“社会风云变幻”不包括

A.国家的分裂 B.佛教、道教的兴盛

C.纸张的改进 D.士人群体逐渐形成

19.据记载,唐代中后期,长安胜业坊出现卖蒸饼的店家,宣平坊内有卖油的油坊,延寿坊有鬻金银珠玉者等。这表明

A.唐朝取消了对商业的时间限制 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坊市格局

C.当时城市职能发生了根本变化 D.唐朝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20.李白曾写诗赞美当时一位书法家:“吾师醉后倚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据此推断,这位书法家最有可能是

A.王羲之B.颜真卿 C.柳公权 D.怀素

21.中国历史上的主要科学领域和技术部门是直接为国家的治理服务的,注重的是科学技术的功用,而不是注重探索其原理和原因,因而形成了“但言其当然,而不言其所以然”的学术倾向。这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都有官方印记B.毫无理性思维

C.长期领先世界D.强调实用价值

22.1948年以来的40多年里,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已从36%减到4.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关税在同期也下降到13%,达成关税减让的商品达10万多种。同期内,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0倍以上。这主要是由于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 D.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

23.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库特纳和理查德?N?库珀认为:“从长远看,地区主义可能是对世界的一种有利的发展,地区内实行自由贸易和地区间实行有管理的贸易,可能是通向世界自由贸易的漫长道路。从国别经济一下子跨一大步到世界经济,可能是步子太大了,难以跨越,有必要先采取一些较小的中间步骤,准贸易集团与有管理的贸易相结合,可能正是一种必要的中间步骤。”这表明

A.经济全球化是个极其缓慢的过程

B.全球化是资本扩张的区域性行为

C.经济区域化是全球化的必经阶段

D.贸易自由化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

24.APEC是通过成员间的一系列会议,在自愿的基础上协商一致,以声明、宣言的形式做出承诺,推动合作。这种承诺,各成员没有义务和责任来履行,因为它不是立法式的或指令性的硬性规定,对成员不具强制性。这表明APEC具有

A.松散性 B.开放性 C.互补性 D.过渡性

25.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发达国家由于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占据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一些发展中国家与富国的差距继续拉大。这表明经济全球化

A.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弊大于利 B.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C.导致文明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 D.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3小题,26题15分,27题20分,28题15分,共50分)。

26.(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春分)、夕月(秋分)以教民事君。 ——《国语〃周语上》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荀子

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贾谊

心之所好,体必安之;君之所好,民必从之。 ——董仲舒

君依于国,国依于民。 ——唐太宗

材料二 “民惟邦本”,是一个关于价值法则和政治法则的判断,是一个关于人民的主体资格的判断,还是一个关于政治合法性的判断。在价值法则方面,民本与人本是相通的,它们都把尊生爱人、保民养民作为最高的价值,把是否有利于人民作为最终的判断标准。在政治法则方面,民本与人民主权是相通的,它们都确认人民的主体地位,把人民答应不答应、同意不同意作为判断国家治理的政治标准。

——夏勇《民本与民权——中国权利话语的历史基础》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认识。(7分)

27.(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亡后)自三方未一,四海交争;不遑文教,唯尚武功。设官分职,罕以才授;班朝治人,乃由勋叙。莫非拔足行阵,出自勇夫。学敩之道,既所不习;政事之方,故亦无取。是非暗于在己,威福专于下吏,贪冒货贿,不知纪极。蠹政害民,实由于此。”??“自今已后,诸授勋官者,并不得回授文武职事。

——《隋书》卷四《炀帝纪》

材料二 开元二十一年(732年),官自三师以下共一万七千六百八十六员。从神龙元年到开元二十九年(705—740)的三十六年间,进士及第者总共不超过九百人,平均每年只有三十一人。明经及弟人数,如按开元十七年推算,每年不超过百人左右,明经、进士两者相加,最多也只能满足所需人数的四分之一。??高宗以前,官贵子弟主要从门荫出身,一般地主子弟则从流外入流(未进入九品称为未入流),或应募从军以战功来获取官职和勋赏。

——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其他高级官吏和少部分中级官吏,从两《唐书》有传者的情况来看,德宗(742年—805年)以前,进士出身者所占比重最多时已超过20%。顺帝至武宗时六百五十人中进士出身者三百零一人,占46%,宣帝至哀帝,四百一十四人中进士出身者二百二十一人,占53%。

——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材料四 判断一个政权是开放式政权还是封闭式政权,其重要标志是看政府职位是否为某一阶层所垄断,底层社会的人士是否拥有向上流动和获取管理职位的机会。……战国时期的养士乃是“私养”“家养”,还不能说是政权的开放性得以完全形成。只有到变为“国养”的时候,政权的开放性得以完全形成。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炀帝调整选官制度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唐代科举制的发展演变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唐朝是否是开放性政权,并说明理由。(4分)

28.(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文帝时,敕官吏务省经费以便民,减少守卫京师的士卒,减少太仆用马,用以补充邮驿的需要;下诏亲耕籍田,并赦免因被论罪充当官府役作为奴者回乡务农;下诏免收天下田租,共免收全国田租十三年;为了节省黄金百斤而罢建露台;废除了汉律中沿用秦律而来的收孥相坐律令,缩小了农民奴隶化的范围。他在位期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都无所增益。汉景帝时,下诏准许民户由耕地缺少的地方迁到耕地有余、水利条件好的地方;下令民半出田租,实行三十而税一,从此成为汉朝定制;禁止官吏贪受财物,贱买贵卖;下诏不受郡国贡献锦绣等奢侈物品,以省徭赋,对官吏贪污渎罪者,治其罪;诏令郡国务劝农桑,多种树,禁止官吏采买黄金珠玉,否则以盗窃论罪。文景时期,汉与匈奴、南越修好,边境的民族关系比较好。文帝和景帝在位共四十一年,是西汉社会经济上升的时期,史称“文景之治”。人民大众的辛勤劳动,大大增强了西汉的国力。但在这一时期得到最多的是地主和商人。减免田赋,地主获利最大。入粟拜爵,也大有助于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所以这些措施归根到底还是会助长兼并势力的扩展,加剧阶级矛盾。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9分)

篇三:黑龙江省哈三中2015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黑龙江省哈三中2015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

文综历史试题

2015.3

一、选择题

24.周代分封制下,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

行文化渗透;受封的偏远诸侯国也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这表明分封制(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B.构建了国家大一统局面

C.激化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 D.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解析】周代分封制下,诸侯王拥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并不能稳定周天子的统治,故A项错

误;分封制下,周中央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力比较弱,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的是分封制下的诸侯国对对周边地区进行文化渗透,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内容可知,西周诸侯王进行武力兼并的同时,对被兼并的地区进行文化渗透,从而传播了周王朝代表的中原文化,故D项正确。

【答案】D

25.韩非子说:“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

出也。”这一描述,反映出( )

A.韩非子人性好利的思想主张 B.百家争鸣中的思想激烈交锋

C.战国时以军功爵制激励百姓 D.诸侯争霸急需专制集权理论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韩非子思想主张

【解析】根据材料?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可知韩非子认为君臣之间不是

单纯的像父子那样的亲属关系,而是从计算利害出发的,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韩非子个人人性好利的思想主张,与其他诸子思想主张无关,故B项错误;秦国商鞅明确主张军功授爵制激励百姓建功立业,早于题干时间,故C项错误;专制集权理论从材料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A

26.北宋汴京“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

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这表明( )

A.专业交易地点开始出现 B.汴京主要职能是经济功能

C.城市商品贸易规模巨大D.官商分利推动了商业繁荣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

【解析】古代中国商业产生于先秦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著名的区域商业中心,故A

项错误;汴京作为北宋的都城,汴京主要职能是经济功能太过片面,故B项错误;材料?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主要叙述了汴京的交易场所建筑宏伟,交易数量极大,反映了汴京商业规模局大,故C项正确;官商分利的商业模式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C

27.明末清初,王夫之主张“有其力者治其地”,黄宗羲提出“授民以田”“田土均之”,顾炎

武力主“均田”,这些主张( )

A.具有浓厚的复古色彩 B.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

C.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 D.表达对个体小农的关注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解析】三大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思想批判继承,其主张具有复古色彩缺乏历史依据,故A项

错误;三大思想家强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出诸多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故B项错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在经济上都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颠覆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经济主张,故C项错误;材料中三者皆对农民土地问题强烈关注,给予小农人性关怀,故D项正确。

【答案】D

28.太平天国控制南京之时,居民抱怨太平天国对经济生活的改变,建立圣库制度,管理市场,

将人们按照性别和职业分离,以及强化严格管束人们行为的法令。人们通过逃离、为朝廷做奸细,或叛投清朝等方式消极地反抗太平天国。这说明太平天国( )

A.对民众的管理过于严苛 B.缺乏科学的政权建设纲领

C.失败是历史的必然结果 D.未能关注农民阶级的利益

【考点】1840—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对民众的管理过于严苛,不是太平天国民众消极反抗的根源,故A项错误;材料?建

立圣库制度,管理市场,将人们……,以及强化……?可知缺乏科学合理的政权建设纲领是民众消极反抗的根源,故B项正确;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是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源,不是材料提及的制度法令导致的,故C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对土地的迫切需求,故D项错误。

【答案】B

29.1918—1920年日本纱和印度纱的进口情况(上海)

结合历史形势,对此表解读合理的是( )

A.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B.与北洋政府发展经济的政策有关

C.反帝爱国运动推动的结果D.国际关系影响中国进出口额变化

【考点】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解析】1918~1920年中国进口纱总体上呈现大幅度增加的趋势,民族工业的外部环境并没

有显著改善,故A项错误;北洋政府发展经济的政策从材料无从体现,故B项错误;1918~1920年中国进口日本纱减少,主要原因是日本在一战期间企图独霸中国,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伏彼起,掀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C项正确;国际关系的变化影响进出口额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C

30.1974年,邓小平全面阐述毛泽东的“三个世界”理论。他指出,“从国际关系的变化看,现

在的世界实际上存在着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的三个方面,三个世界。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地区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这一理论表明中国政府( )

A.抛弃阶级斗争思想来思考问题 B.外交方针和政策出现重大变化

C.突破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 D.从国际格局变化出发来调整外交战略

【考点】20世纪70年代外交关系

【解析】20世纪70年代中国政府依然坚持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看待国际政治关系,故A

项错误;?三个世界?理论是对先前实行的外交方针进行微调,故B项错误;?三个世界?理论是基于冷战时期国际社会总体形势演变,围绕国家安全进行政治思考的结果,突破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故C项正确;国际格局的变化从材料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C

31.在罗马共和国末期,法院判决的执行不容许当事人自力处理,而必须由原告在判决宣告三十

日后,带同被告到庭,向法官提出“执行判决”的申请。这时,如被告对判决提出异议,法官还须当作为异议之诉重新提交法庭审理,而不许原告直接用拘押式程序强制被告执行。这体现了诉讼中的( )

A.公力救济原则 B.不告不理原则

C.形式主义原则 D.公开审判原则

【考点】罗马法

【解析】根据材料?带同被告到庭,向法官提出‘执行判决’的申请??不许原告直接用拘押式程序强制被告执行?可知罗马法后期国家司法机关依权利人请求,运用公权力对被侵害权利实施救济,故A项正确;不告不理原则指法院只能按照当事人提出的诉讼事实和主张进行审理,对超过当事人诉讼主张的部分不得主动审理,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形式主义原则是人们对美的事物的探讨的一种基本原则,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公开审判原则指司法机关审理案件和宣告判决公开进行,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A

32.1701年通过的《王位继承法》除了明确规定英国国王必须是新教教徒外,还规定以后法官的

任免权不再属于国王而属于议会,凡被法院定罪的人,国王不能随意赦免;国王所作的一切决定和政府命令,必须由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这一法案没有实现的是( )

A.议会控制了国王的继承权B.议会对司法权约束增强

C.议会部分地制约了行政权D.议会中贵族势力被削弱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王位继承法》

【解析】?明确规定英国国王必须是新教教徒?可知议会对国王的继承权拥有控制权,A项正

确,不符合题意;?法官的任免权不再属于国王而属于议会?可知议会拥有司法权,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国王所作的一切决定和政府命令,必须由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可知议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府行政权的行使,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议会中贵族势力的削弱是在1832年议会改革,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33.这一时期的商人已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商人,他们已有更进步的业务手段,如复式簿记、汇票、

商业信函和保险。“这一时期”是指( )

A.中世纪的早期

C.工业革命时期

【考点】文艺复兴

【解析】中世纪早期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没有出现适合近代的商业经营手段,故A

项错误;文艺复兴时期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商人的需要而自然出现复习簿记等适合近代经济需求的商业手段,故B项正确;工业革命时期商人的业务手段日趋多B.文艺复兴时期 D.十九世纪晚期

样,逐渐成熟,与?商人已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商人?不符,故C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通信手段的进步,商人业务手段更加现代灵活,故D项错误。

【答案】B

34.1921年春,农村和城市的饥荒表明国民经济已面临崩溃的边缘,经济危机引起的社会动荡积

聚着对苏维埃政权的不满情绪,最终导致了反苏维埃政权的骚乱和暴动。这一状况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导致农业歉收 B.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C.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 D.同盟国对苏俄武装干涉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苏俄严重的自然灾害是反苏维埃政权骚乱和暴动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

项错误;苏俄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是在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之后,晚于题干时间,故B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后期苏俄政权没有及时调整,忽略工农群众的切身利益,导致苏俄政权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是反苏维埃政权骚乱和暴动的主要原因,故C项正确;1920年底,同盟国对苏俄政权的武装斗争基本结束,早于题干时间,故D项错误。

【答案】C

35.1979年撒切尔夫人执政后,制定了一套经济政策:严格控制政府的财政支出;改革社会福利

制度,削减福利开支;紧缩银根,提高利率;大规模推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这些政策( )

A.有利于英国经济的复苏发展 B.说明自由放任政策具有合理性

C.凸显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D.使凯恩斯主义退出经济主流地位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撒切尔经济改革

【解析】撒切尔政府的经济改革,着力减少对经济的国家干预力度,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作用,

有助于解决英国经济长期停滞不前的经济困境,故A项正确;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减弱不等于对经济放任不管,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英国政府对经济领域的干预力度降低,凸显市场的作用体现不明显,故C项错误;在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滞涨的局面,凯恩斯主义退出主流经济思想,新自由主义思想兴起,故D项错误。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中叶,欧洲天主教耶稣会开始派传教士在广州附近、澳门传教,后利玛窦等来华,先后在肇庆、韶州、南京、南昌、北京等地传教。利玛窦传教方式是知识传教,他把


哈三中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由:创业小项目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duwu/100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